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隨筆:生命因閱讀而美麗

凸凹

    “五一”放長假,身邊的每人平均把出遊和娛樂作為度假的方式,而我卻把讀書和寫作作為天經地義的內容。素日,公務把我的生命空間幾乎全擠佔去了,寫作呈荒蕪狀態,內心總處在不甘與不安之中,感到人生有大缺憾。因此,假日來臨,便如鰥夫久曠,摸到筆和書,竟有與異性親炙的味道。

    然而,讀書的心境卻總不安穩,雖然手頭這部《人間地糧》的確是一本好書;但,室外的春色正亮麗如洗,隱隱地送來不容辜負的呼喚。便生一股淡淡的憂傷與愁苦。

    身邊人的快樂是率性的,我的愁苦也是真誠的,均無欺世的成分。但兩種生態,孰低孰高,此時的我,己無確鑿的自信了;相反,生命的本能,使我對他人的快樂竟生一種艷羨,甚至認為,他人的生活或許才是健康的。

    生活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我卻把自己束之於一種自以為是的理想,把“追求”作目的了,感性的生活離我越來越遠。我感到很惶惑,體內的血液也沒有溫度。精神大師魯迅卻説過這樣的話,我在生活,我存在著。那麼,生活著、存在著本身不就是意義麼?而我等卻在意義之外尋找意義,也就是偏執于從書本中尋找意義,且標榜是在為人類尋找自我“聖化”之途,不知是自我迷失,還是狂妄自大。總之,當血液都變得十分冷卻的時候,也就是當生命的激情都漸次消退之時,精神的力量便十分可疑。

    對書籍的迷執,使我等的現實人格“矮化”了、僵化了,作為靈肉相依的人,我們可能是病態的,至少是不健全的。我不斷為寫作燃燒自己,只有拼命的燃燒,文章才光彩奪目;然而,這是把自由和幸福抵押給了寫作,雖然有愛,雖然也感到甜蜜,但畢竟是一種生命的消耗——紀德説:“我樂此不疲,認為一切熱衷都是愛的消散,一種甜蜜的消散”。生命的激情散盡之後,我們還有什麼?我為之震驚,之於順應和滿足生命的自然和健康的欲求之外,寫作的欲求真是蒼白不堪,如果再挾以名利,更是不堪。寫作裹挾了我,使我失去了自由,淪為奴隸,這是一切愁苦的根源。所以,一切不是聽從內心呼聲的寫作,都是不需要的,都是對生命的浪費。在這個層面上看文場的紛爭,正像魯迅所況喻的那樣,係“暫時做穩奴隸”的與“想做奴隸而不得”式的紛爭。

    文人的生活有局限性,再過一種生活的材料、原則均從書本中來的書齋生活,就更加劇了這種局限性。這種安身立命的方式,固然加深了對生命的探索深度,但沒有生活廣度(豐富性)的深度,其實就是一種褊狹。所以,那種令“凡人”崇敬的書齋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它把世界和人生的美好,大部分地拒之門外了。

    成也惟書,敗也惟書;一冊發黃的冊頁,總不如一盤白豆腐新鮮。

    所以,瞿秋白深情地説,中國的豆腐好吃。

    讀紀德的《人間食糧》,感到紀德是主張從書本“返回”到大地上的,因為它反對從“觀念”出發看人、看事,而是一切聽從“感性”的呼喚。他説:

    “要行動,就不要考慮這行為是好是壞;要愛,就不必顧忌這愛是善是惡……我要教會你熱情奔放……我希望在人世間,內心的期望能夠盡情表達,真正的心滿意足,然後才完全絕望地死去”。

    在他那裏,生命的激情像宗教一般的神聖,任何感覺都是一種無限的存在。只有你感覺到了,一切才真正有意義。

    比如書本讓你遠惡人避小人,但現實卻給你另一種教益——我們往往能從自己最鄙視的人身上,看到人類最應敬重的品格和最應珍視的情感:黑幫人物,最講“規則”;流氓無賴,卻最懂得珍愛自己的女人;聲色場中回頭的浪子,有時反而最貞純……我因為不好舉一些最極端的例子,只好使用落俗的實證。在生活中,我們一旦遇到這樣的情景,心靈往往受到震撼,感到人性的複雜與偉大,一種超常的感情便會因此而生。一個人為什麼會愛上自己的仇人,道理或許就在這裡。我們愛的人跟我們有太多“同質性”的東西,同質鈍化了感覺的神經,使本來美的和善的事物也失去了力量。所以,要葆有對美善的熱情,就不能不到惡中去涵咏。最終的歸指,是要獲得行動的力量。

    “然而,崇拜上帝如果沒有分神的時候,那麼靈魂也會疲憊不堪!”紀德的嘆息是緣于生命的,而非觀念的,因而讓我綻出會心的微笑——不要過於莊嚴,不要過於執著,要給心靈一刻的放任,要給肉體一時的放縱。最燦爛的愛情,既植根于理性的規束,又得益於肉體快感。我畏懼人格過高的人,在這樣的“聖子”面前,我首先感到的不是自己的卑賤,而是心靈的壓抑;相處得久了,就産生了背叛他的慾望,這種慾望來得很強烈,甚至要一巴掌打上那張聖潔的臉。我吃驚不己,以為自己神經不健全了。於是,在崇高的氛圍中,我活得並不快樂。

    這應該是一種危險的信號:心靈不快樂的時候,是難以承接美和善的;美與善將會走向生命的反面。希特勒在青年時期醉心於音樂,然而他遇到的教師是個苛刻的傢夥,把他拒之門外。於是在他轉身的那一刻,一種摧毀慾念便産生了。那個教師,或許就是二戰的真正禍首。一個人有什麼樣的過去,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一個人來路上閱覽到的風景和揀拾到的感覺,是他面向未來的坐標。對既定心理的矯正,書本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與其尊崇書本,不如尊崇自我。“我的全部財富全帶在身上,正像東方婦女帶著全部家當到陰間一樣”。紀德説。

    不錯,我身上帶著我一生全部的財富。包括:我人生的經驗,我成熟的思想,我對幸福的感覺……“我”是感覺的主體,沒有我這個移動的肉體,一切所謂擁有都是虛妄的、可疑的。我的存在,就是我的所有;包括書本在內,不能淩駕於我的存在之上。讀書人的悲哀,根本地,就是把書本淩駕於“我”的存在之上了,用書本的“視覺”看待生活了。

    但願你的視覺時時更新。

    智者就是見什麼都感到新奇的人。紀德認為,對書本迷執的人,是依照別人的信念而生活的人,你應該焚燬心中所有的書籍。

    就生命本體而言,凡是我沒有體驗過的認識,對“我”都沒有用;那麼,閱讀的意義就在於能給“我”帶來探求的慾望和生的新奇。於是,導致生命的新鮮感消失的書是多餘的,導致幸福感鈍化的書,是可以廢棄的。健康的讀書生活,是與“我”生命力的激活與強化同步的。應該是這樣的情景,當“我”閱讀之後,生出了種種人性的慾望:

    在寬闊的大路上行走的慾望;

    在綠茵相邀之處休憩的慾望;

    在近岸深水中游泳的慾望;

    在粗樸的床邊與情人親吻做愛的慾望;

    ……

    如此,生命才因閱讀而美麗。

    

    中國經濟時報 2001年6月25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