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閱讀的歷史

    閱讀對於人類之重要無需言講。自從有了文字,甚或還沒有文字的時候,人類就在進行著表達與解讀的活動。隨著文字與圖書的發展,閱讀逐漸進入到大多數人的生活中,並越來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曾經給多少人帶來歡與悲,又給後人留下了多少説也説不完的故事。然而一直以來,無論國內外,都少有人對閱讀的發展史進行系統的研究,而眾多的愛書之人也一直沒有機會縱觀人類閱讀的進程。

    終於,我們閱讀閱讀之歷史的願望隨著曼戈爾(Alberto Manguel)《閱讀史》(A History of Reading)的出版得以實現。該書1996年首先在英國由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公司出版,1998年法文版出版,同年即獲在歐洲享譽極高的法國梅迪思斯隨筆獎(Prix Medicis)。該書出版後,各國新聞媒體紛紛予以報導,對其評價甚高。

    作者曼戈爾,1948年生於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曾先後在義大利、英國、法國從事出版與編著活動,1988年起定居加拿大。曼戈爾既是小説家,又是隨筆作家、翻譯家、文學批評家和出版家,作品甚豐,涉類很多,有小説、詞典、隨筆,還編有很多詩集。他的小説《News froma Foreign Country Come》1992年曾獲得McKitterick獎。

    曼戈爾自幼熱愛讀書,被《時代週刊》稱讚為“不但懂得書的價值,而且懂得讀書的藝術”的人。曼戈爾在《閱讀史》這本書的前言與後記中講到了自己對於書籍、閱讀極深厚的感情,所以寫作一部縱談西方世界閱讀的發展史的書一直以來都是他的心願。他一共花費七年的時間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研究從史前一直到當代的閱讀活動,終於完成。

    此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名為“閱讀活動”,第二部分“讀者的力量”,每個大部分各包含十個小節,從不同角度考察閱讀的發展歷程。第一部分以閱讀活動為主體,談論:閱讀的認知過程;人類從大聲朗讀到默讀閱讀習慣的變化;閱讀的記憶作用;從學院式到自由式的閱讀教育;不同的讀書方式;圖片在閱讀中的作用;古巴工廠和修道院中的聽人朗讀的閱讀方式;書籍外觀的發展;閱讀的種種私人空間等。第二部分則從讀者出發,從不同人的角度談論閱讀:古代的“書記”由於識字擁有很大權利;圖書館對圖書進行編目與排列;書被一些人用來預言未來;書象徵人的地位與特徵;寫作反映作者的生活;愛書至極的“書賊”;作者們讀書給讀者聽以交流和重新審視作品,一個好的譯者必須讀透原作與作者;奴隸主和教會、政府的禁書;讀書人的種種瘋態。下面就從閱讀的力量和讀者兩個角度簡單介紹一下書中部分的內容。

    閱讀所包含至多,該書各章節的內容也甚豐,作者通過這樣一步宏大的閱讀之史,最想要展示給讀者的就是閱讀的力量。自從人類開始有了文字,有了閱讀,就從此跨越了懵懂,打開了世界的另一扇窗。在“Beginning”一節中,我們看到,在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最開始有文字的時侯,作為極少數受過專門訓練讀書識字的人,“書記”具有很特殊的身份,擁有很大的權力,因為他們是“建立、傳遞資訊的手、眼睛和聲音”。在“閱讀的隱喻”一節中,作者告訴我們,世界就是一本書,閱讀就是感知、了解世界;人也是書,我們都是其中的一個字母,我們讀書讀的其實就是我們自己,而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又同時在創造我們自己。在“閱讀未來”一節中,作者告訴我們,從古代的時候人們就用書來預言將來,像詩人維吉爾的詩就是當時羅馬帝國很受寵的非宗教的預言書;這種習俗延續了很久,基督世界很長時間都相信女巫能夠通過書來預言未來的事情,從貴族到百姓都對之深信不疑。而書的這種力量很多時候其實都被統治者利用了來作為宗教紛爭與政治統治的工具。在“聽讀”一節中,古巴煙廠的工人們在機械的勞作的同時請專門的人給他們朗讀一些文藝書籍,不僅可以使他們工作變得不那麼枯燥單調,還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使他們思想更加深邃;相比較而言,聖-伯羅瓦開創的在修道院進行的聽讀活動所起到的則是相反的作用,它是一種權威規定,是出於對人思想進行限制、管理的考慮,或者説是一種灌輸思想觀念的方法。在“墻內閱讀”一節中,描述了在有形的墻內(監獄)中的人們和在無形的墻內(與社會隔離)的人們那裏,閱讀成為他們了解外面世界的工具,同時他們拿起筆來,所寫的東西又成為描述他們自己的生活,使“墻”外的人們了解他們的工具。

    以上是正面對閱讀作用的談論,書中還有很多章節從反面來表現閱讀的力量。比如“禁書”一節中寫到,正因為深知閱讀能夠使人獲得巨大的力量和對這種力量的恐懼,奴隸主們想方設法嚴令禁止奴隸們學習識字讀書;也正因為閱讀對人的思想的影響之大,各國歷代的統治者都頒布各種禁書書目,禁止不利於自己統治的書籍的流傳,更有直接把不符合自己統治思想的書付之一炬也大大有人在。

    閱讀是重要的人類活動,一切都離不開其主體——人,即讀者。全書始終不離對閱讀主體的關注:在第一部分的“默讀”一節中,作者在討論人類的閱讀習慣從大聲地朗讀慢慢地變化到一個人沉浸其中的默讀時,他首先選擇了一個有關兩位大學者的具體事例,即當聖奧古斯丁看到聖安布羅斯(St. Ambrose)竟然不出聲安靜地坐在那裏讀書時驚奇非常,可見當時的朗讀讀書的習俗,接著再通過對路德、愛默生等眾多學者讀書形象的生動描述,再現出從朗讀到默讀人類閱讀習慣的逐漸改變。

    除了這種個體的關注,書中還有很多對於某個讀者群的關注,譬如婦女這個讀者群,作者雖然沒有提出專門的章節進行討論,但在很多地方都用了大篇幅討論歷史上婦女的讀書問題。比如在“閱讀的象徵意義”一節中,通過各時代人們認為女性應該看什麼書來分析當時婦女的社會地位,在古代,婦女被認為並不需要受教育,在家境比較好的家庭中,女孩子可以看一些允許她們看的書,但那不過是為了使她們將來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主婦。在“墻中閱讀”一節中,作者寫到,在以前很多人認為過高的學識會把女性變成嘮嘮叨叨、懶惰地閒談之人,那麼女孩子應該看什麼書呢,在古代普遍認為她們應該看的書都是經文一類的,在近代羅曼蒂克的愛情小説則被認為是專門寫給她們看的,甚至於女孩子看的書的包裝都明顯不同於其他書籍,經常會被做成粉色調、帶有小絲帶之類裝飾品的樣子。在中世紀的日本,即使是在貴族家庭,婦女也受到種種禁忌,活動很不自由,雖然可以看書,但是書都被嚴格分為“男性讀物”和“女性讀物”,嚴肅文學、哲學、政治之類的書顯然絕非婦女們可以讀的,所謂的“女性讀物”一般都是一些比較淺顯、有關家務的或是一些個人性比較強的書,女性所關心的範圍被局限在了自身和家庭。

    寫作上該書有比較濃厚的文學色彩。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對於閱讀,對於書籍的深厚感情。像“書賊”一節中,一開篇不論書賊而先形容自己對於書的那種喜愛,到了常常有不管需要與否都要把它們據為己有的念頭,即使是明知可能永遠都不會讀的書也捨不得丟棄,並認為這種感情實屬人之常情,那麼有人由此而發展到偷書雖為不法,卻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對於1494年的《瘋子大殿堂》(德文)中所描述和諷刺的那些書瘋子們作者更是充滿了理解,認為閱讀所帶給人的愉悅的感覺是如此地無法言表,為它而發點瘋又有何妨?作者的這種感情深厚到了,在談到圖書館時甚至有些偏激地認為圖書館根本不能保護書籍、給讀者使用提供方便,而只能使讀者受到桎梏。這樣的筆觸在書中隨處可見,使得此書不成為一部學術作品,而更像一部充滿感情、文學色彩很濃厚的隨筆作品。這種寫作方法與作者本身對於閱讀這一活動的看法有關,作者把閱讀作為人們接受知識的普遍文化現象,作為人們精神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書中也有對於閱讀方法的談論,像第一節就比較詳細地敘述了從古至今的人們尤其是心理學家對於閱讀這一行為的研究和看法,接下來的幾節中對於讀書的方法也有討論,比如但丁提出字面意義與寓意的不同,比如猶太教的四個層面的閱讀,比如卡夫卡的讀書與寫作理論,但是這些談論不同於一般的閱讀學著作,作者的目的並不在於告訴讀者應該怎麼讀書才科學,也不在於要告訴讀者書中的思想是怎樣通過眼睛和其他器官進入到我們的腦子中來的,他對於閱讀更多地是一種沉醉其中的感性活動,那麼重要的就不是理性的方法討論,而是感知的愉悅過程。對於他而言,這些只是“閱讀”的背景,而非精髓。

    這本書的作者寫作態度非常嚴謹,資料極其豐富。書中使用了大量的優美插圖進行輔助説明,給人印象深刻;涉及到西方史就離不開宗教,圖片中也有很多是出自名筆的宗教圖畫,精美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後記很是有趣,作者充滿憧憬地描述了自己腦海中的《閱讀史》,從章節內容到外殼封裝,甚至於作者畫像都有細細地描寫。最後還表示像這樣的一部書的內容是根本沒有窮盡,也是無法窮盡的,的確,人類的閱讀怎麼可能會窮盡呢?

    (Alberto Manguel,A History of Reading,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6,England)

    《中華讀書報》2001年5月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