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文學”一下又如何
——文學閱讀與現代生活方式

中峰

    文學只是我們日常閱讀中的一種。它與道德文明的關係是非邏輯的。

    文學正在走向生活的平面。你可以看作是“回歸”,讓人直接面對自己。

    生活的方式五花八門,閱讀文學最多是種“趣味”,卻絕對不是人類文明的最後盡頭。

    如果現在想調看這兩年讀書方面的資料的話,你一定會感到滿意的,比如我們現有期刊8135種,每年出版的圖書超過10萬種。可以想見中國的讀書人數多麼巨大。但是“讀書”實在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圖書一旦進入市場就難免出現良莠不齊的狀況,“讀書”並不具有先天的免疫性,讀書與增長知識提高涵養並無內在的聯繫邏輯聯繫,讀書是一種中性道德與文明的行為。就純文學而論,讀書的人數並沒有增加,而且由於文學刊物的增加相應的減少了。據近期某刊物作的一份讀者調查,度過該年度獲獎小説的人還不到1%,讀過知名作家小説的更是寥寥無幾。來自文學批評家的憂慮在此光顧當代文壇,説法不一,有的認為“文學本來就是非常個體的,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決定了它不幸的命運”,有的甚至表示願意做“最後一個麥田的手往者”有的在大聲呼籲文學的使命感責任感,嚴厲鞭笞私語性寫作,有的乾脆投靠書商,以筆為賺錢機器,大肆進行新聞炒作以便引發讀者的廣泛關注。無論以怎樣的方式錶明自己的態度,我想有一點是共同而樸素的:文學需要讀者,作家需要理解,沒有這一點,作品就是一個懸置的容器。

    探討一下現代人的閱讀心理閱讀方式為我們給當代中國文學座合理合情的定位或許是有益的的。“資訊社會“的最大特點是資訊企圖奴役人,把人變成它的玩偶。在閱讀領域,一種快餐式的閱讀方式在盛行,直接催生了中國都市休閒文學,“小女人散文”與“小男人文學”算是個中典範。在相當一段時間,書刊市場被這兩股風攪得不清,文學的創作開始沾染上資訊社會的壞毛病:簡單性、可複製性、平面性,“作家們”的創作速度加快了,讀者對於文學的閱讀也不再是一種叩問與解惑,讀者把附著在文學母體上的神聖姿態還原成一種普遍的接受行為(或者接受方式,文學正以資訊通道的方式存在)。陳忠實説“文學是一種溝通”,表明瞭他對現代中國文學的嶄新認識。文學曾經熱衷闡釋的“道”、“義”正被一個生動的情節一個曲折的故事所替代,作家的身份、名氣、獨特的生活經歷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帶進閱讀的過程中去。文學的閱讀喚起的不再是對某種終極價值的迷戀和追懷,“實用性”、“趣味性”越來越成為當下文學閱讀的出發點。

    記得1990年以前的那段時間,社會上一些玩所謂高雅藝術的人種最流行的問候與曾經是:“你最近讀什麼小説?”。如果你會寫小説甚至發表過兩篇,你於是不言自威,你在朋友心中就藝術和神聖起來。而後來,獲得高雅藝術的途徑愈來愈多,讀小説或者是詩歌不再是生活品質的象徵,咖啡館、茶樓、CD花園、DISCO廣場、麥當勞等等以現代生活方式為標誌所構成的直接衝擊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人們希望借文學從事精神活動的單一思想。他們在茶樓中獲得的快樂感受不亞於文字帶給他們的魅力,甚至有些人還喜歡在茶樓中讀小説,換句話説,小説的閱讀已經不能以純粹的方式進行,小説的興奮點需要小説之外的觸媒點染。那種一口氣讀完的事情在今天看來不只是則神話,起碼讓人可疑。小説的閱讀也不再被賦予濃烈的精神氣質,它實際上更像現代生活環境下的任意行為。閱讀前的一切準備(比如拋開一切雜念坐擁被窩打開檯燈)變得多此一舉而且非常荒謬。小説的閱讀與觀看“歡樂大本營”可以同時進行。

    閱讀心理的輕鬆是基於現代小説有意識自我回歸復原(“文以載道”的説法已經受到絕大部分批評家的質詢)。相當一段時間以來,小説被一些具有先鋒意識的作家寫得不像小説了,有的在風格上接近散文,有的則完全是一派史詩面目。比如馬原、李銳的小説。小説在他們的探索之下內涵擴展了,小説特有的優勢卻受到了削弱。簡單的説,對於大部分讀者來説,這些小説給人如同嚼蠟之感。他們無法滿足要求全面放鬆的現代生活方式和現代心理。另外一部分作家發現了自己正在犯的錯誤及時調整了心態。於是我們又看到:故事被説的越來越有意思(如述平的城市小説),小説出現向小主題、小人物、小敘事靠攏;長篇中篇小説的創作儘管頗豐,但其最終結果已經成為向文學大獎拋媚眼的例行之作。具體到寫作手法上,傳統故事所依賴的典型性與普遍性被有意削平了,由詩性所涌蕩的激情處理成對日常生活的“超體驗”(注重發掘人生的智慧與人性的乖張),“作者”、“讀者”、“當事人”的身份無法分辨,小説的一點與閱讀的障礙增多,甚至有些小説的外框與普通的偵探小説的構造難分軒轅(王蒙、李敖、方方在此方面都有所表現),文字本身並無特別之處,而且乾脆使用最淺白的語言。拋開隱匿其後更深層次的動機,毫無疑問,小説經過這樣的操縱之後變得有趣為了,它從各個層面各個角度滿足了當代人的閱讀心理和閱讀習慣。讀者可以從不同類型的角度中找到自己要求解決的問題,有些甚至時非常形而下的。比如涉及到出國留學的過程中人與事的糾葛,反映中國經濟轉型時期人的命運的,有關中學生早戀的。這部分小説總體而言離生活原生態更近了,但與寫實的路數尚保持一段距離。

    電子媒介的出現向傳統的小説創作提出挑戰,作家的特權在某種意義上被剝奪了,“每個人都可以寫作”並且可以發表(比如在INTERENT上,或者是在E-MAIL上),小説寫作的通常性是小説的閱讀淪為趣味主導的個人生活行為,與此相對的是小説作為一種藝術的獨特存在受到貶抑。技術革命不但提供給我們以新工具、新方法論,更重要的是這些新的工具或者新的方法論會鼓勵我們對自身做出否定。可以講,技術幾乎在向所有的東西提出挑釁,甚至人類自身都無法阻止它産生的慣性。電子出版物開始與正規的出版社爭奪資訊源和讀者。由於前者具有快捷便利新穎等優勢,電子出版物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關注。他們的閱讀方式實際上已經被他們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同化,佔有資訊量獲得趣味內容是他們的出發點。於是一大批傳記投其所好,比如《第二帝國的興亡》、《中國第一大騙》、《感受美國》、《希特勒傳》等。城市中有一部分網蟲只對國外媒體上的暢銷書感興趣,他們每天晚上獎勵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花錢去“INTERNET CAFE”買下一到兩個小時的時斷閱讀下載文件。從《紐約時報書評》上調看近5周的書刊排行榜。那些書記配有圖片,當地評論家的評論文字,作家的個人檔案以及北京材料。就閱讀的趣味和文字形式而言,傳統的文學出版物簡直面貌可憎枯燥乏味,沒有立體感。所謂文壇“新生代”的作品所作的探索只對經典文學史有意義的,在以“數字化生存”為商標的時代,他們註定是沒有讀者,這不是一件什麼值得高傲的事。

    當代中國文學的困境恐怕不是如何寫作的問題,而是回到對閱讀行為的常識性認識上來。即:我們為什麼選擇閱讀?閱讀是道德的嗎?閱讀是不是一種生存方式?

    中國網2001年6月2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16篇小説12篇以死結局 網路文學"走向死亡"

世界華文文學獎挑戰諾貝爾

《日本文學史》:娓娓道來 真摯感人

軍事文學聖殿誕生50週年

愛情--文學永久性的“賣點”?

文學青年的煩惱:語言、結構與人物

文化消費新視點:文學講座

日本女作家:反叛封建家族制
她們試圖借助“私小説”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文學


首次文學之旅將啟程

文學——拒絕投機

文學與現代人格的建構

十部文學作品獻禮黨的生日

行走文學 走向何方

讓孩子感受暖暖的愛——兒童文學現狀眾人談

文學界為何漠視“生態”?

文學名著導讀: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守望精神的家園——談談文學與道德

苦旅詩人和他的行吟文學

一部具有鮮明特色的百年文學思想史

沒有經典支撐——網路文學是泡沫

崔子恩:我要做文學孤兒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