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2000年最熱的經濟話題

    新經濟暴熱暴冷考驗中國企業

    編者:也許,在過去的2000年裏,沒有什麼風頭能夠蓋過“新經濟”。 矽谷、網路經濟、股票期權、電子商務、基因、奈米、納斯達克、“滑鼠+水泥”、BtoB……這些 “新經濟”術語不斷涌現,不僅經濟學家們經常拿來用在講稿中,就連普通百姓也常常挂在嘴邊,惟恐落伍,中國的大小企業家把它們當“真經”念,只是不要落入“圈錢”的概念遊戲,留下“泡沫”的名聲。網路和電子商務的前景,似乎誰都能説出個一二三,又似乎誰都説不清楚。在中國,新經濟到底來了沒有?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經濟學家吳敬璉的思考:狂吹泡沫不可能有什麼助益

      我對以資訊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技術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或“新經濟”美國人的稱呼的態度一直是很積極的;而且十分肯定地認為,正在興起的網路技術將會極大地推動全球化的進程,使人類生活發生根本的改變。

    狂吹股市泡沫對我國高技術産業發展不可能有什麼助益。有人説,網路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援,把股市炒熱能夠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網路業,這樣就能夠把新經濟發展起來。熱炒網路股,“沾網就升天”,不利於實現證券市場的這種功能。一旦氣泡破滅,一粒老鼠屎就會搞壞了一鍋湯,人們視投資于高技術股為畏途,所有的高科技企業和風險投資家都會受到打擊。

    當然,這種利用人們對新技術、新産業的熱情趁風揚土,進行金融操縱,藉以“圈錢” 的把戲並不是本次技術革命才有的新現象。不過中國處在體制轉軌期間,高技術、新經濟在極其稚弱的資本市場環境中發展,缺乏經驗的投資者就更容易被人蒙蔽利用,落入金錢遊戲的圈套。

    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學家樊剛的忠告:別跟著“新經濟”瞎起鬨

    “新經濟”讓美國大吃四方。“新經濟”只適用於美國,不適用於中國。

    “新經濟”在中國底氣不足。中國的企業大幹“新經濟”,也實屬“虛火上升”,底氣不足,結果只會是泡沫叢生。

    中國的“舊經濟”,作為“新經濟”基礎或“底氣”,還遠遠不夠豐厚。這是由中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的局限性決定的。

    中國剛剛走出“短缺經濟”,老百姓也才剛剛開始充分享受逛街購物的樂趣,這時候你非要他們上網購物,又有多少人會樂意選擇呢?再説“電子商務”,如今中國市場上,假冒偽劣商品氾濫成災,現錢現貨交易,商家或消費者都怕上當受騙,他們又如何敢輕易相信和運用“電子商務”這種幾乎完全是“背靠背”的交易方式呢?

    從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來看,“新經濟”最終都要落實到與傳統産業的結合上,現在對此有個時髦的説法,叫“滑鼠+水泥”。具體來説,就是大家不要都去搞“滑鼠新經濟”,卻找不到“水泥傳統産業”,否則就搞成了空中樓閣,而應該腳踏實地,“滑鼠”、“水泥” 一起搞。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的疑問中國如何發展新經濟?

    關於新經濟的概念我們應該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現在講新經濟一般來説它是有特定含義的,這些含義主要就是與電子、資訊産業有關的,像電腦産業、軟體産業以及利用電腦和軟體而新出現的這種網路經濟、電子商務等,現在所講的新經濟主要是指這一部分。這個概念主要是看到美國這幾年在電子、電腦、資訊、軟體、網路這些産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對美國經濟産生很大的影響、很大的推動作用,引起大家高度的重視,所以説這一部分應該歸為新經濟。

    就我們中國現在的發展階段來分析的話,傳統産業發展的空間還是相當大的,主要的原因應該説新經濟和傳統産業之間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補的,他們不存在替代的關係。比如説,新經濟最主要的優勢是提供資訊,大大降低資訊的儲存、處理以及交換的成本,我們的傳統産業事實上也有資訊的處理、資訊的儲存以及資訊的交換這種需要。因此,我們的傳統産業當中有很多是可以利用新經濟所提供的技術來使它的經濟效益得以提高,使它的市場份額可以達到更大,在這種狀況下它的發展肯定是更有前途的。

    新經濟對我們來講,實際上是給我們的傳統産業帶來了一個更大的發展市場、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且是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來獲得這些發展。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經濟學家周其仁的判斷:民營企業是新經濟主體

    不論從中國經濟短期或長期看,新經濟都是中國經濟需要抓住的一個機會。

    新經濟這個名詞不重要,它的經濟圖像表現為經濟成長比較快,通貨膨脹比較低,失業率也比較低。但是我們對美國經濟的分析,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政府對經濟的管理改革、放鬆管制,包括企業重組的力度。重組的短期成本付還是不付,是願意拖還是願意下手;包括對資本,對人力資本和對經濟中的産權制度你動還是不動,這是要害所在。

    新經濟在中國的發展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要不要民營資本當先鋒;第二,要不要利用國際資本;第三,要不要改變現有規則的方向。這些都是要害問題。

    新經濟的主體是誰?是民營經濟,而且是非常年輕的民營經濟。這基於以下幾個原因:在一個新興的産業方向上,面臨技術和市場的高度不確定性,只有民營經濟適宜充當發展中國因特網經濟的先鋒。民營企業對因特網機會的反應更快捷,表現更出色;創業失敗對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威脅則較小。

    假日經濟紅火,商家怎麼賺錢

    編者:2000年,中國人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七天長假,經濟學家們冠之以“假日經濟” 的稱謂。旅遊、消費信貸、帶薪休假、黃金周、“假日經濟”,對於中國人來説,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到處是擁擠的人群,讓你又愛又恨。假日消費還需要走向成熟。

    2000年,如果進行一個簡單的數字盤點,“假日經濟”稱得上是蓬勃興起的增長熱點:全國出遊人數從1999年“十一”2800萬人次增加到2000年“十一”的5500萬人次,基本上翻了一番;旅遊綜合收入從141億元增長到220億元。7天長假已被人們冠以“黃金周” 的稱謂。

    從最初的措手不及,到“春節”的熱鬧非凡,再到“五一”的“井噴”,2000年的“十一”旅遊沒有再現過去的火爆場面,中長途出遊人數比“五一”期間減少了一成多,而大多數省區市的區域內旅遊卻格外興旺。

    旅遊是假日經濟的重要刺激和拉動手段,交通部門的旅客運量是旅遊景氣的一個直接反映。據節日期間國家旅遊局和各地連日來發佈的旅遊預報顯示,重點旅遊區住宿預訂為“未滿”的佔絕大多數,“很滿”的極少。人們一直擔心的遊客過於擁擠的狀況並沒有出現。

    從理論的高度,經濟學家們分析,從世界範圍看,各國都在經歷一場休息的革命,“假日消費”現象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消費潮流。為了提高生活品質,人們需要創造更多的休息日,這樣不僅刺激消費,而且也對生産提出了新的需求,刺激了生産的不斷增長。目前,以消費為坐標,調整生産,通過消費者需要引導和決定市場走向、産品産業結構的調整,已成為一些國家制定經濟持續發展政策的出發點。

    由於長期短缺經濟的困擾,我國關於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更著重于生産領域,而對消費領域研究不到位。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百姓生活方式、消費觀念的轉變,我國正面臨經濟發展觀的轉折。

    經濟學者們認為,當前假日消費已經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假日經濟”不僅在拓展消費領域方面取得了突破,而且也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觀念變革的動力。隨著百姓消費能力進一步釋放,農民收入水準的提高,假日消費人群將繼續擴大,這將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特別是消費結構的升級。

    假日經濟要紅火起來,該怎麼辦?專家出招説,首先要加強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加快制定關於旅遊價格、旅遊服務管理等規章制度,使旅遊市場走向制度化和規範化;其次,除了旅遊以外,充分關注健身房、音樂廳、圖書館等休閒娛樂消費,引導假日經濟走上多元化的發展軌道。不過專家也指出,假日經濟的紅火,最終還要看消費者的口袋,因而提高居民收入是根本。

    國民經濟“拐點”還是亮點?

    編者:圍繞著我國國民經濟是否發生重要轉折這個宏觀經濟中最重要的問題,2000年,在中國經濟學界開展了熱烈的討論,國內各大媒體也以極大的熱情參與討論。代表性的觀點有兩種: 一是認為國民經濟已經出現了重要轉折。第二種觀點認為國民經濟“是轉機而不是轉折”。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厲以寧:有道理,但還不夠全面

    認為國民經濟已經出現重要轉折的觀點有道理,但還不夠全面。從主要經濟指標來看,經濟開始回升,但還必須做進一步的分析。

    首先,出現轉折並不等於經濟的全面好轉。出現轉折在經濟週期波動到了一定階段之後,但出現好轉在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企業的經濟效益都上去。

    其次,從量的分析角度來講,經濟出現了轉折,但從質的角度來講,還有一些深層問題有待解決,運作機制還沒有根本轉變,改革的任務仍相當繁重。

    另外,即使經濟出現轉折,也是不平衡的,地區的發展仍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仍必須快一點,比如説廣東、浙江,而在內地還有很多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因素。

    經濟學家吳敬璉:中國經濟尚未越過“拐點”

    僅僅依靠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拉動經濟回升,並不能説明中國經濟真正越過了 “拐點”。財政投資使整個需求的拉動只是起一種短期調節作用,它只能剎住經濟下滑的勢頭,起到一個啟動經濟的作用,但很難支援長期的穩定增長。而從長期來看,財政投資還對民間投資有抑製作用。

    此外,我國實行3年的財政拉動政策以來,好的、效益高的項目越來越少,而從長期來看,政府投資總是不如民間投資效益高。用財政投資剎住經濟下滑的勢頭,第一年是有效的,一年以後的啟動經濟、改變經濟蕭條的狀況,繼續用財政投資也是可行的,但它的效果不會像開始那麼顯著,而且到後來它的消極影響會逐漸表現出來。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拐點”,我不是很贊同

    “拐點”,即經濟復蘇的先兆。我對這個提法不是很贊同。拐點是和經濟週期相聯繫的,而在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中是沒有週期的,因此拐點也就無從談起了。

    由於中國目前的經濟週期是相對於過去20年而言的,我很懷疑今後的價格波動是否還會遵循同樣的週期。我甚至還有一個猜想,如果在2018年,我們用1998年以後20年的數據做分析,恐怕就看不到今天所謂的經濟週期了。

    其實,中國今後所要面臨的將是一個長期疲軟的經濟,這個論斷有三方面的含義。第一,經濟增長率相對會比較低,當然也不排除新經濟、新技術、國際經濟交流和農村勞動力流動這些經濟推動因素使之改觀的可能性。第二,通貨緊縮是一個長期的現象。第三,國有部門的負債、保險基金的問題以及其他一些潛在的問題都會有比較突出的增長。

    加入WTO,你準備好了嗎?

    編者:入關,這可能是中國人2000年最常聽到的字眼。很顯然,加入WTO,決不只是談判和一紙協議那麼簡單,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説,入關或許意味著用更少的錢買到屬於自己的進口轎車。而對於中國的大小企業來説,是機遇,更是一種嚴峻的挑戰,是一場關係企業生死存亡的戰役,每個人都應該問自己,我準備好了嗎?

    經濟學家魏傑: WTO不僅僅是一個産業概念

    我們在對WTO的認識上陷入了一個誤區,即把WTO只當作一個産業概念。

    WTO首先是一個體制概念,它對企業的制度要求只有一個,就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核心又是建立現代産權制度。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即産權的清晰性、産權結構的多元化、産權的可流通性和交易性以及産權制度的設置必須要調動人力資本的積極性。只有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才能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從這一意義上説,WTO對我們首先是一個體制問題,然後才是一個産業概念。

    經濟學家董輔礽:加入WTO後,與國有經濟相比,對非公有制經濟來説利更大,弊更小

    由於歷史的原因,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在産業結構、規模結構、技術結構等結構方面,在企業的運作機制方面以及在企業經營狀況方面都有巨大的差異,從而在加入WTO後,在我國的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後,不同所有制經濟在與國際企業的競爭中的強弱態勢也是不同的。這樣,加入WTO對不同所有制經濟來説,其利弊也是有差別的,應對的辦法也是不一樣的。

    在規模結構方面,非公有制經濟的規模很小,大企業很少,規模大有利於經營的一些部門,在與國外大企業有競爭的部門中,非公有制經濟確實處在不利地位,例如,在零售業方面,外國的一些很有實力的大型商店、超級市場紛紛進入我國市場,對我國的商業,包括非公有制商業,構成了威脅,我國的非公有制商業規模很小,直接與其抗衡是很困難的。但是,非公有制商業正因為其規模小,可以廣泛分佈,靈活經營,外國大型商業企業不可能取代它們。

    北大經濟學院副院長,經濟學家劉偉教授:加入WTO後我國面臨的三大挑戰

    第一,可能增大改革的難度。現在國家的兩大目標是西部開發和“走出去”,非常具有戰略意義。與以前國內改革相比,加入國際競爭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引進來”主要是政府穿針引線,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可以先試點,條件成熟後再推廣。“走出去”就得全看企業自身的“十八般武藝”了。不可能試點,也不存在造假,關鍵是制度的變化,需全面打造市場體制。例如就業,雖然可能會使在外企工作的人數增多,但是外企畢竟分割市場份額,短期內失業人數將增多。而我國每年僅出生人口就頂得上一個澳大利亞,就業壓力比較大。

    第二,加重人才危機。中國企業不缺人,但缺高素質的人才。大量外企進入後,會從國企中“挖”走優秀人才,實現員工本土化,並且會按照國際價格提供薪金、福利待遇,很少會有人才不動心的,這是一大批真正尊重知識的“狼”。我們必須加強“人才工程”的建設和體制的轉變,否則外企領導著我們的一流人才將和我們二流人才領導下的二流體制企業去開戰。

    第三,把缺少企業家的威脅空前擴大。企業家需要具備三大素質,敢於創新的思想、對企業的責任感和經營管理能力、良好的信用。在傳統體制下,企業家幹好幹壞可能都一樣,因為不用承擔經濟責任。在完善的市場體制下,沒有經濟責任,什麼也不能做。這在西部開發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現階段基礎建設,關鍵還是制度創新和企業家的培養。

    西部大開發,我們該怎麼辦?

    編者: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作《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建議的説明》時説,重點要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和發展科技教育。“西氣東輸”、 “西電東送”對西部開發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要抓緊工作。退耕還林還草和江河之源的生態保護,是關係西部乃至全國可持續發展的韆鞦大業,尤其要下功夫搞好。西部開發是我們的國策,作為企業,我們該怎麼辦?

    經濟學家吳敬璉西部開發溫州經驗值得借鑒

      在借鑒東部地區經驗方面,東部原先發達地區的一些經驗不一定能適合西部,但是東部原先不發達的,甚至是很落後的地方的經驗對西部很重要。譬如溫州、台州,以前是窮山惡水,沒有什麼基礎,這些地方現在的經濟實力不可小看,尤其是溫州在短短20年裏經濟得以蓬勃發展,溫州的經驗對西部非常重要。

    經濟學家厲以寧:讓西部做東部做不了的事

    西部開發要想吸引資金、人才,尤其是吸引民營企業,就要讓西部有利可圖。如何有利可圖呢?一定要給西部一種政策,讓西部能夠做東部做不了的事情。第一,現在不允許外國在中國辦大學,如可以到西部去辦,這樣外國人就願意去了,東部的學生就願意考到西部去;第二,現在私人不能辦銀行,是否可以允許西部興辦民營銀行;第三,許多民營中小企業都搞農業開發,比如治沙、種草等等,承包了許多荒山土地,東部土地承包30年為期,西部是否可以放長到100年;第四,東部個人所得要徵所得稅,為調動人才流動積極性,西部是否可以把這個稅免掉。

    如當年深圳特區一樣,深圳為什麼吸引了那麼多資金和人才,因為它和內地不一樣:內地全是計劃經濟,深圳可以搞市場經濟;內地全是國有企業,深圳可以搞股份制企業;內地只能有個體戶,深圳則允許民營企業註冊。有了這樣一些不同於內地的政策,人才和資金才會大量涌到深圳。現在西部大開發,要吸引人才和資金,道理是一樣的。

    經濟學家胡鞍鋼説:西部開發應以富民為本

    西部開發的宗旨應以“富民為本”。

    長期以來,西部地區的開發戰略是以追求以物為中心,實行“增長優先”的開發戰略。如果沿襲這種模式,西部地區貧困人口、少數民族不僅難以受益,而且還會加劇這些社會弱勢群體的邊緣化程度,拉大西部地區內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社會人群之間的貧富差距。

    西部地區知識資源的匱乏或短缺,要求西部地區必須優先實施知識發展戰略,優先擴大全體公民獲取、吸收、交流知識的能力,提高知識資産和資訊知識能力。

    西部地區最大資源是人力資源,西部開發應當實行人力資源開發戰略,應千方百計擴大就業,降低高失業率;投資於人民健康,為全體人口提供基本衛生服務,消除貧困;鼓勵少數民族人口計劃生育;實施城鄉新的反貧困計劃,消除知識貧困、權力貧困、人力貧困和收入貧困。

    西部開發應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開放型經濟戰略和結構調整戰略等思路。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L-R-克萊因博士:中國西部地區佔主導的是第一産業,第三産業並未得到充分發展。但如果發展基於知識之上的新技術,西部的産業結構可以得到進一步優化。在美國,新技術勃興于波士頓一帶的學術機構附近,或者興起于靠近西海岸的學術機構。這兩地發展新技術的優勢並不是靠海,而是其臨近主要的學術中心。這則資訊對中國西部的啟示是:要在西部內陸建立高水準的大學,並把充足的資源投入其中,使它們達到世界水準。我們在討論新經濟概念時,經常論及基於新知識之上的經濟因素的成功只能發生在美國的經濟環境中,但隨著通信業的飛速發展,這种經濟活動已經在教育水準較高的國家如以色列、印度和南韓的經濟中扎了根。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員鄒藍:鉅額投資很難進入西部

    西部不深入改革,鉅額投資很難有進入西部的意願。因為行政效率不提高,管理效率不提高,投資就難以發揮作用,甚至在低效中銷蝕。這次中央戰略決策重點之一,就是西部加快改革開放。這是非常正確的。

    西部欠發達的表面原因是缺乏投資。但是對比沿海發展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出,其深層次的原因是改革滯後。這主要反映在所有制結構和經濟結構、産業結構三方面。

    資本市場成焦點,二板何時浮出水面?

    編者:2000年是“網路年”,也是“資本年”、“風險投資年”、“上市年”,資本市場的風雲變幻幾乎涉及到每個行業,中聯通、中石油、中石化紛紛主動海外出擊,國內創業板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何時浮出水面相信牽動不少企業的心。

    回顧過去一年的證券市場,有不少亮點:

    2000年8月22日深滬綜指分別見到644.62點和2114.52點,市場在11月23日和24 日寫下2125.72點和656.21點的新紀錄。統計顯示,中國證券市場是去年全球最具成長性的股市。

    從1999年8月到2000年10月,經歷了“高新技術企業板塊”、“第二交易系統”、“二板市場”到“創業板”的三次變化。

    今年在深圳推出的創業板將是中國證券市場走向新世紀的新起點。

    2000年年底,證券市場十年回顧多了起來,“六大拐點”、“ 六大焦點”分析文章不斷,只有更好地回顧過去,才能迎來更光明的未來。

    基金“黑幕”牽動人心,如何建設一個健康、有效,“公平、公開、公正”的證券市場是中國證券界長期的話題。

    PT公司鄭百文也能起死回生,讓大家大跌眼鏡。本來,輿論是想拿它開一個股市退出機制的先河。可是新東家山東三聯説了,雖然三聯買殼花了3億元,我願意。別人似乎也不應該説三道四。

    還有更懸的事,海南凱立公司“膽敢”狀告證監會,而且還贏了。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在12月18日作出一審判決,海南凱立勝訴!法院責令中國證監會恢復對海南凱立股票發行的核準程式,並在判決生效起兩個月內作出“核準”或“不核準”的行政行為,判決同時“駁回海南凱立的其他訴訟請求”。 海南凱立狀告證監會的意義也許過上一段時間才能看清楚。

    金融機構上市也蔚然成風。民生銀行的上市給各大銀行、保險公司的上市打開了大門。

    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證券市場這十年

    過去十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證券市場取得了巨大發展:

    十年間,一大批國有企業發行上市,在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實踐中起到了先導和示範作用,也為推進傳統産業升級換代開闢了直接融資渠道。截至2000年11月底,境內上市公司已達1063家,累計籌集資金4846.1億元,境外上市公司籌資1439.1億元173.8億美元,紅籌股籌資3158.0億元381.4億美元,我國證券市場境內外累計籌資總額達9443.2億元。

    為了更好地發展證券市場,我們需要認真總結十年來的成就和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研究在新形勢下規範和發展的措施。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謝平:資本市場對我國新世紀貢獻會很大

    從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較情況來看,中國的資本市場這些年發展比較快。

    資本市場對我國新世紀的貢獻有多大?我認為會很大。首先一個是股票市場發股的資本配置效率比貸款的配置效率高。相比較而言,新股發行的資訊透明度比貸款的透明度還是要高。假定股票上市的好企業比貸款的好企業多,股票市場對經濟市場的貢獻率是正的;如果説有些企業在銀行貸不到款就跑到股市去騙錢的話,對經濟市場的貢獻率是負的。第二,我國股票指數究竟對我國宏觀經濟的作用大不大,究竟反映不反映股民對未來經濟預期的判斷?隨著上市公司的增加,已有1060多家,隨著股票市值佔GDP的比重越來越大,我國股票指數所包含的宏觀經濟的資訊量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全面,對中國將來的經濟增長是有作用的。第三,資本市場對促進中國的産權改革起了很大作用。第四,發展資本市場降低了金融風險。

    如果説,中國資本市場存在著問題存在著危險,那麼最大問題或者説危險,它將來自腐敗。

    中銀國際控股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勉強推出“二板”要不得

    2000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比較重要的一年,而且是利用海外資本市場比較多的一年。今年幾個大企業都在海外上市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移動、聯通,然後加上中國移動注資七個省。那麼從這個進度來看,現在就中國電信業而言,除了固定網之外已經全部在海外上市。中國石油業的三大公司,除了海洋石油的主營業務的幾個項目之外,其他兩個已經上市。明年,可能全部的石油行業在海外上市。

    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資本市場的波動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明顯加大了。與此同時,今年資本市場也有一些創新的東西,一個標誌就是香港創業板的開通。到目前為止,香港創業板上了49家企業,但至今只有7家在發行價以上,從而引發“創業板在亞洲是否可行”的討論:創業板究竟是不是成熟的,或者它應該怎麼操作?

    從國內來講,今年中國股票市場比較火爆,人氣比較旺,連連創出新高,但也屢屢傳出一些比較重大的新聞。

    二板的問題也比較突出。現在預期能上二板的企業的市盈率已經相當高,在私募階段市盈率已經高於主機板。也就是説,在私募階段已經把價格炒得如此之高,公募的壓力加大使公司不得不上市,而且上市時預期非常之高,或者是惡炒,或者是急劇下跌,最後就會變成香港二板現在的狀況。價格下降後市場根本無力繼續發展,危險非常大。現在看來,如果勉強推出二板的話,對中國資本市場改進的主要意義是壓力,可以推進A股市場的發展,使其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對優化中國資本市場結構是有好處的。

    《中國經營報》 2001年01月04日

相關新聞

2001年:增長之中有隱憂

參考文獻

2000年最讓人失望的IT企業

盤點2000:打破壟斷堅冰

2000年中國上市公司十大懸念之重組何其多!

2000年中國十大經濟現象之破除壟斷

2000中國十大經濟現象之企業換帥

2000年國內十大並購案

2000年海外十大證券新聞

2000年國外10大並購

2000年中國十大經濟現象之被迫的接軌

2000中國十大經濟現象之價格風暴

厲以寧:讓西部能做東部做不了的事

周其仁:新經濟要求進行全方位改革

陳淮/樊綱:減持與變現是可分離的

董輔礽:經濟市場化改革要按國際規則運作

胡鞍鋼:為了西部的騰飛——建立新的開發模式

樊綱:為了西部的騰飛——因地制宜提高競爭力

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中國跨世紀發展應正視六大問題

厲以寧:中國與世貿、全球化及企業改革

樊綱:基因泡沫小于網路泡沫

樊綱:改革、調控與增長——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思考

樊綱:新經濟舊經濟,我們都要

厲以寧談“入世”後企業怎樣提高競爭力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