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李新政下的經濟熱點透視 魏傑解讀三中全會

來源:地産中國網綜合 2013-11-29 16:01:00

四、加速國企改革

第一,國企主要轉變為投資公司。國有資本應逐漸淡出經營,由經營方變為投資方。如新加坡淡馬錫公司,是由新加坡財政部負責監管、以私人名義註冊的一家控股公司,具有政府背景,但是只投資,不經營。經營活動最擅長的還是民營企業,一旦政府介入,就會發生問題,比如我們的鋼材,水泥,都是政府干預,結果導致産能過剩;但是像紡織業等,沒有政府干預,就不會出現産能過剩的問題。

第二,投資方向主要為公益性事業。國企要退出競爭性行業,放給民營經濟更多的投資領域,而要幹民營經濟不願幹的。

第三,國企收益的30%上繳國家,一部分資本劃歸社會保障賬戶。如果老百姓能享受收益,就可以降低社會保障金的繳納,減少企業壓力。老告訴是你的,而你又享受不了收益,那就是假的,實質上是利益集團的。

比如英國鐵路,雖是國有,但資産屬於全體人民,而客運、貨運是私有的,是各個企業競標的結果。監督方為英國鐵道監管辦,它的權利是保持鐵路資本增值和安全,其工作人員由國會任命,定時向國會報告,年底時盈利上繳國會,然後分給各個家庭。國內國企的利潤由利益集團把控,老百姓享受不了,所以利益集團是改革的重大阻力。再比如,英國電信公司也是政府壟斷,但它是股份制的,全體人民均為股東。如果董事會出現可能危害公眾利益的決定,國家財政部在其中有一股叫黃金股,也叫特權股,可以否定董事會決定。由此一來,英國電信發展的好處讓人民享受了。反觀咱們國家,電信業被三大巨頭壟斷,結果國家有好處,但價格高居不下,個人實際上沒有好處。

我在廣州參加民營企業座談會,大家都認為這次全會對民營企業是利好的。我説,只要方向確定下來,事情就好辦。當然,還是有人反對,理由是認為只有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基礎,那我想問非公有制經濟算什麼?都是一個媽生的,難道公有制經濟就是合法,非公有制經濟就是私生子?

要想貫徹以上政策,第一個是要改變思想。私有制不是萬惡之源,不要對其有道德上的譴責,更不能歧視;第二個是要修改法律體系,像《民法》《刑法》,保護私有經濟産權,消除民營企業家們的恐懼,讓他們放心投資。

我們除了對公有制經濟提出要求外,也要對非公經濟提出要求:希望我們民營企業家們不斷釋放正能量。除了創造就業機會、生産優良産品、向政府提供稅收、為環保貢獻力量外,還要提高民營企業家階層的檔次與水準。

第一個要做到的就是遵紀守法。我們企業家們應該正確對待財富,財富對人是一種考驗,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就會出現負面影響。不能因為有了錢就無視法律,動不動就想把誰擺平。之前有個富翁,因為倒車問題和行人起衝突,最後把人家撞死,判了個死刑。他的親戚對我感慨道:魏老師,問題還是出在錢上。有了錢,人要低調點,不能囂張。

然後是尊重人權。一定要避免對內無法團結,對外不能處理和社會的關係。一次我對一個朋友説,聽説富豪排行榜把你排在了第65位?對方答道,那是瞎排,我至少排第5。當時我就覺得這哥們兒腦袋有問題。還有一次招商大會,省裏派副省長到場祝賀,一個當地企業家不顧領導在場,公然大罵政府,副省長遞紙條請求給點面子,對方還是不理,照罵不誤。你看,這就是很難協調和社會的關係。有錢後要低調點,太高人一等會給自己帶來災難。

再就是承擔責任,包括社會責任和公益責任兩部分。責任不會去找窮人,窮人沒有多少能力承擔大的責任,所以我們民營企業家就要肩負這個責任。社會責任我前面説過,創造就業機會、生産優良産品、向政府提供稅收、為環保貢獻力量。公益責任,也就是慈善,屬於道義,這個不強迫。

最後就是學習。現在是資訊化社會,對資訊的捕捉非常重要,如果你不學習,那就會被淘汰,因為資訊傳遞和變化都太快。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民營企業寄予厚望,民營企業家需釋放正能量,這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然而思想上若有偏差,則很難成功。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習李新政下的經濟熱點透視 魏傑解讀三中全會
來源:地産中國網綜合2013-11-29 16:01:00
繼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一次引起世人關注:新一輪中央與地方博弈再度上演。在改革的“時間窗口”尚未關閉的條件下,“習李新政”是否能夠通過市場決定論、政治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城鄉一體化改革、對外開放體制改革等手段,為民營企業的“破冰”創造條件?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