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22-12-28 09:45:21

2022年對房地産市場來説,註定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全年房地産市場延續了2021年下半年以來的下行態勢,近幾個月來出現加速下滑,成為影響經濟運作中一個重大風險因素。房地産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對經濟增長、就業、財稅、居民財富、金融穩定都有重要影響。展望2023年,各方應在進一步落實現有調控舉措基礎上,紮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有效防範化解房地産領域金融風險,進一步從供需兩端加大政策力度,預計房地産調控政策仍有進一步發力空間。

回首2022年,房地産市場持續下行,多項房地産指標下滑明顯。2022年1月至11月,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下降9.8%,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3.3%,房地産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同比下降25.7%,房地産開發景氣指數今年以來持續下降。11月份,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總體延續降勢,一些房企在2022年面臨流動性困難。應該説,2022年我國房地産市場一直在寒冬中徘徊。無論是房地産開發企業,還是房地産産業鏈中各個環節的企業,都面臨不小困境。房價下行的城市較多,購房者觀望情緒濃厚,房地産市場的良性迴圈受到阻礙。

與市場持續下行相對應的是,旨在促市場企穩回暖的房地産調控政策不斷出臺。12月26日,東莞宣佈進一步優化房地産調控政策,解除限購,加強限售,可以看出,政策目的在於支援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時堅持“房住不炒”。實際上,今年以來,各地“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很多城市都鬆綁過去的限制性政策,促進房地産市場企穩的政策可謂應出盡出,包括放鬆限購、限貸、限售、限價,以及調整住房公積金政策,出臺“一人購房全家幫”等鼓勵政策,出臺棚改房票安置政策,減免住房轉讓稅費,發放住房補貼等舉措。

針對一些房地産開發項目逾期難交付,有關部門和各地方政府積極推進“保交樓”保障購房者權益。全力以赴“保交樓”有助於重塑市場信心。有關部門針對已售逾期難交付的房地産開發項目,推出較大規模的政策性銀行專項借款正在落地見效。進入11月份,房地産金融政策不斷,央行、銀保監會推出“金融16條”。隨後,信貸、債券、股權融資“三箭齊發”支援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本輪房地産調控的特點是從供需兩端齊發力,既有針對需求端限制性措施的放鬆,以及降低首付和房貸利率等舉措,又有針對供給端房地産開發項目和房地産企業拓寬資金來源的支援措施。

房地産市場在過去20多年經歷了飛速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十分明顯。近一年多以來的房地産市場調整,教訓十分深刻。過去房價上漲過快,風險積聚,住房在一些城市出現供需失衡。對於許多購房者而言,更看重住房的投資屬性,居民負債率上升過快,住房在居民財富的佔比一直居高不下。同時,行業也形成了高杠桿、高負債、高週轉的模式,房企也因此在本輪調整過程中暴露了風險,防範和化解房地産領域金融風險,已經成為有效防範和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的重要內容。

應充分認識到,未來房地産市場需要進一步發展,也有繼續實現平穩健康發展的空間。有人認為,到現在這個階段,房地産市場不會再有太多發展機遇了,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房地産始終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其鏈條長、涉及面廣,對於金融穩定具有重要影響,是外溢性較強、具有系統重要性的行業。同時,我國城鎮化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很大。

針對當前房地産行業的下行態勢,需採取更大力度政策舉措,支援房地産行業平穩健康發展。近期密集出臺的政策措施逐步見效的同時,相關調控政策仍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需要研究出臺新的政策舉措,改善房企資産負債,有效增加住房供給。還需研究中長期治本之策。深入研判房地産市場供求關係、人口變化、城鎮化格局,包括城市群都市圈、城市更新、再城市化等,研究推動房地産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擺脫多年來“高負債、高杠桿、高週轉”模式。

我們有理由相信,房地産市場經過一段時間深度調整,在多重政策作用下,在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大背景下,有望走出低谷,進入平穩發展階段。

(責任編輯:王永超)
網站無障礙
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來源:中國經濟網2022-12-28 09:45:21
展望2023年,各方應在進一步落實現有調控舉措基礎上,紮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有效防範化解房地産領域金融風險,進一步從供需兩端加大政策力度,預計房地産調控政策仍有進一步發力空間。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