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房地産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有多大?多年維持在10%以上

來源:經濟日報 2019-06-25 09:52:27

房地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有多大?房價越高對經濟發展越有好處嗎?哪些城市樓市風險大?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經濟日報社共同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主題報告)》,詳細回答了這些問題。

房價的變化總能牽動網友敏感的神經,畢竟它的每次變化都影響著咱百姓的生活。

可是,你知道嗎?小小的房子,能耐可是大得很,它的影響遠不止這些。

房地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有多大?房價越高對經濟發展越有好處嗎?哪些城市樓市風險大?

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經濟日報社共同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主題報告)》,詳細回答了這些問題。

話不多説,小編帶你一起搞清楚這幾個高大上的問題!

1、房地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有多大?

多年來基本維持在10%以上!

社科院:房地産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有多大?多年維持在10%以上-中國網地産

圖1 房地産開發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在城市化進程中,房地産部門不斷發展壯大,2000年以來房地産開發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一直在15%以上。

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來看,2000-2013年期間房地産開發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儘管存在波動,但多年來基本維持在10%以上。

看來,房地産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確實重要!

2、房價越高,經濟發展就會越快嗎?

別誤解,真不是這樣的!

實際上,房地産對經濟增長存在正向的拉動效應與負向的擠出效應。

當房價處於較合理水準時,房地産對經濟增長的正向拉動效應超過負向擠出效應,此時房地産的發展有利於經濟增長;而當房價水準過高時,房地産對經濟增長的負向擠出效應將超過正向拉動效應,此時房地産的發展將不利於經濟增長。

因此,對於經濟發展來講,房價並不是越高越好。

3、房地産對經濟發展正負向影響的拐點在哪?

房價收入比為9時出現拐點!

社科院:房地産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有多大?多年維持在10%以上-中國網地産

房價收入比,也就是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

測算結果顯示,隨著房價收入比的提高,房地産對經濟增長的正向拉動效應不斷變小、負向擠出效應不斷增大,拐點處的房價收入比為9左右。

也就是説,當房價收入比超過9後,房地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將得不償失。

4、我國房價在國際上處於什麼水準?

超過主要國際城市水準!

從房價收入比的角度來看,中國主要城市的房價收入比遠超主要國際城市水準,出現房價泡沫的跡象。

在全球房價收入比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中國城市佔據8席;在房價收入比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中國城市佔據16席;在房價收入比排名前40位的城市中,中國城市總共佔據20席。

北京、深圳、上海的房價收入比位居國內外主要城市的前三位。

看來,我國不少城市房價是該降降溫了!

5、近年來社會投資房地産情況如何?

企業投資房地産熱情高漲!

一方面,社會資金和銀行貸款中相當一部分流入了房地産行業;另一方面,2018年以來,製造業企業投資房地産成為不可回避的選擇,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A股3600多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72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産,佔比近一半,持有房地産價值佔資産比重也不斷升高。

6、我國哪些城市房地産市場風險大?

一線城市風險極大!

房地産市場存在結構性風險,不同層級城市房價分化加劇,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遠高於合理區間,房地産市場風險極大。

2001年,一二三四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分別是9.65、7.42、5.82、5.78;2016年,一二三四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則分別為16.18、7.13、5.29、4.87,分別上升73.8%、-3.9%、-9.1%、-15.7%。

社科院:房地産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有多大?多年維持在10%以上-中國網地産

這6條,是不是顛覆了你對房地産市場的認識?

實際上,樓市的變化對整個社會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從這個角度講,政府相關部門不會對樓市“放任自流”,一個穩定健康的房地産市場,是各方共同的期盼,更需各方共同努力!

説説看,你對此怎麼看?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社科院:房地産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有多大?多年維持在10%以上
來源:經濟日報2019-06-25 09:52:27
房地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有多大?房價越高對經濟發展越有好處嗎?哪些城市樓市風險大?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經濟日報社共同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主題報告)》,詳細回答了這些問題。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