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搜索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增強,在老舊小區改造中,適老化、無障礙成為關鍵詞。如何推進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不同城市的示範試點經驗可供參考。
據機構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20余城優化住房限購政策。而限購是否會退出市場一直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罕見!央行和銀保監會週末一起出手,為樓市帶來重大利好。15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下發《關於調整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根據通知,首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調整為不低於相應期限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減20個基點。
4月20日,財政部發佈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財政運作總體平穩,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2037億元,同比增長8.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3587億元,同比增長8.3%。
具體看來,70個大中城市中,新房和二手房價格環比下降城市分別有38個和45個,比上月分別減少2個和12個。
“3月,70城房價環比下降城市減少。”15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城市個數減少,各線城市同比下降或漲幅回落。
值得關注的是,在“房住不炒”的基調下,面對我國不同區域房地産市場存在的重大差異,各個城市如何更好地落實“一城一策”?熱點城市與非熱點城市的調控該如何走?政策寬鬆的尺度如何把握?
今年以來,各地樓市調控逐漸寬鬆。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60個城市發佈寬鬆政策,從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貸利率、放寬公積金貸款要求,以及放寬落戶政策、發放購房補貼,到放寬限購、限貸、限售等“五限”政策……從單向政策到綜合政策,從三四線城市到以鄭州、蘭州、青島、哈爾濱、蘇州為代表的二線城市,房地産調控已經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多地鬆綁限購限售 樓市調控邁出關鍵一步 在堅持“房住不炒”基調下,從降低首付比例到放寬“五限”,今年以來已有超過60個城市發佈寬鬆政策。
過去房地産大拆大建模式已難以為繼,完善包括養老在內的住宅功能和服務,是房企轉型的重要方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以長週期、賺慢錢的模式深耕新的領域。
中國樓市或許寒冬將盡。“掛牌兩個月一直無人問津的二手房,年前突然有了許多看房的邀約”,計劃出售自家位於北京市昌平區一套住房的牛先生對中新社記者表示,最近可以明顯感受到市場活躍度提高了。這得益於相關政策的支援。去年12月的全面降準之後,2022年開年又現降息,偏緊房地産金融環境有所鬆動。加之,越來越多城市出臺購房補貼、公積金放鬆、降低落戶門檻等支援性政策,房地産“政策底”似乎已經出現。
中國樓市或許寒冬將盡。
“掛牌兩個月一直無人問津的二手房,年前突然有了許多看房的邀約”,計劃出售自家位於北京市昌平區一套住房的牛先生對中新社記者表示,最近可以明顯感受到市場活躍度提高了。
2021年下半年以來,受個別房企流動性風險影響,中國房地産行業良性迴圈被打破,市場在快速升溫之後,出現快速降溫。房地産業如何化解風險,實現“軟著陸”?
2021年是一個轉捩點,房地産行業告別沿用20多年的“高杠桿、高負債、高增長”模式,回歸理性發展航道,靠經營效益驅動增長,避免不了面臨壓力、調整和陣痛。
近日,由中國房地産報、中國城市與區域治理研究院、優博集團及中國住交會聯合主辦,以“長期主義:應勢與圖新”為主題的中國房地産行業趨勢展望暨CIHAF2021第二十二屆中國住交會在北京召開。
2021年是一個轉捩點,房地産行業告別沿用20多年的“高杠桿、高負債、高增長”模式,回歸理性發展航道,靠經營效益驅動增長,避免不了面臨壓力、調整和陣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對於樓市,會議繼續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同時提出“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産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這將對2022年的房地産市場産生哪些影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對於樓市,會議繼續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同時提出“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産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這將對2022年的房地産市場産生哪些影響?
在新型城鎮化戰略推進下,城市漸漸擺脫無序開發模式,進入追求高品質發展階段。如何提升城市綜合影響力以及持續競爭力成為城市治理的關鍵點。12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佈《中國城市品牌影響力報告(2021)》(簡稱“報告”)。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房企早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