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態審美如何影響人類生活

發佈時間:2019-10-18 09:35:28丨來源:綠色時報丨作者: 林曉輝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森林所呈現出的整體美感首先是和諧美:在不影響整體和諧美的前提下,喬、灌、花、草根據自身的習性特點,安其位、守其分,盡其所能的吸收屬於自己的陽光雨露,這才有了萬物共生共榮的多彩諧奏。

    森林是“地理景觀要素”,是大地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主要的自然界審美對象之一。

森林斑駁之美(攝影:吳兆喆) 

  森林對人的審美感觀體驗主要是形、色、聲、嗅4個方面,審美趣味體驗主要是節奏韻律、四季更替,審美情感體驗有喜、怒、哀、樂,審美道德體驗有真、善、假、醜等。

  森林在整體形態上具有遠近高低不同的形態特徵。從個體形態上看,分喬灌草三大分層,不同的樹、花、葉各具情態。在色彩上,森林無所不包,異彩紛呈。在聲音上,森林中有風雨雷電、虎嘯猿啼、鳥鳴蟲啁、泉咽瀑響。在嗅覺上,森林散發出各種花香、果香、藥香,當然也不乏各種惡臭。森林給人的審美感觀體驗是立體全方位的。森林成為畫家描繪的主要對象之一,在中國,以一個相對獨立的山水畫派來描其形色,又以一個相對獨立的山水詩派來狀其情貌。

  森林展露于天地之間,本身是自然界整體中的一部分,其生長、運動規律和地理形貌完全吻合,縱向的蜿蜒延伸和橫向的起伏波動構成了一個複雜交錯的立體曲線四維空間。這些曲線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完全是天地自然、地球內外力共同作用下的自然形態,其線條的剛柔、長短、頓挫構成了無比豐富的節奏韻律美。從赤道到兩極,不同緯度形成了不同的氣候帶,從海平面到數千米的高山,不同海拔也形成了不同的氣候帶,不同緯度和高度差所形成的不同氣候帶,直接影響了不同地區物候帶的形成,不同物候帶的林相和物種呈現出有規律的變化,這是不同物候形態的節奏韻律美。隨著四季輪換,各物候帶四季森林景觀又會呈現出季節性、規律性節奏韻律變化。

  由於森林具有體量龐大、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特徵,使之很輕易就能構成一個相對獨立又開放的自迴圈系統,具有很強的呼吸吐納能力,因此具有了生命體的情感表徵。森林在不同地域不同時間節點呈現出的不同表徵,在不同民族心理、傳統文化和個體差異觀照下,會産生不同的情感體驗。能使人産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正是藝術美的基本特性之一,所以森林是情感化的藝術。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智二字將森林上升到哲學層面。在這種層面觀照下,森林最突出的是其“本真”的流露。一切虛假的造景,如塑膠森林、金屬森林、模擬森林等,因其不具備生命活性而使人無法産生真實的審美體驗。懂得尊重森林,尊重自然生態的規律,不去破壞它,不去扭曲它的真實存在,它必回饋你以“善”,反之,它必懲罰你以“惡”與“醜”。有時,森林的懲罰依然表現了它的“真”:促使人類反思自身的不道德行為。於是,森林以其“真”而上升為人類道德、行為的導師。正是這一點,森林不僅有而且超越了美育的功能,上升到道德教化的層次。

      讀懂森林生態美

貴州荔波小七孔水上森林美景(攝影:陸欣 )

  森林所呈現出的整體美感首先是和諧美:在不影響整體和諧美的前提下,喬、灌、花、草根據自身的習性特點,安其位、守其分,盡其所能的去吸收屬於自己的陽光雨露,這才有了萬物共生共榮的多彩諧奏。

  一片健康的森林向來是以整體性的面貌存在的,整體性越龐大、越完整,生物多樣性也就越豐富。在萬物相生相剋的自然法則下,森林的自我修復、自我凈化、自我完善功能才會越強大。森林最忌單一性,一旦單一也就失去了生態功能,難以為繼,諸多森林生態美也就失去了憑依。

      森林生態美給人們帶來啟發、感染和提升

7月13日,新疆和靜縣鞏乃斯鎮的森林間,一隻松鼠在享受盛夏陽光(攝影:確·胡熱)

  美的東西總是能夠感染人、打動人的。森林生態美因為具備了藝術審美諸要素,也就有了藝術價值,具備了美育教化功能。美育,尤其是包括森林在內的自然生態美育,區別於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地方,是其潛移默化的自然滲化,並且是在人類自然本性需求的前提下主動接納,潤物無聲,只誘惑不強迫。老子的整部《道德經》闡述的基本觀點就是“道法自然”,提出一切不合乎自然規律、自然法則的社會化行為都是錯誤、不道德並會受到懲罰的。中華民族向來是個熱愛自然、嚮往自然、投身自然,並善於從自然當中汲取養分,提煉昇華,為我所用的民族。中國的書法、繪畫、建築、醫藥、武術、烹飪,以及民俗、節令、日用等無不是從自然中受到影響或得到啟發。而就人本身的志趣、理想、情操方面,森林作為一個整體的多樣性存在更是對中國人文社會産生了極大的影響。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唐代玄奘的《大唐西遊記》、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他們在河山遊歷當中所受到的美育之功不言而喻。西方文化裏對以森林為主體的自然生態美育同樣推崇備至:羅曼·羅蘭著的《貝多芬傳》裏記載,對貝多芬來説,“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他酷愛花木、園野、雲露、溪流、常常不戴帽子,冒著太陽或風雨,獨自在田野散步,他的許多樂曲的主題,據説就是坐在一個名為“顯痕勃倫的樹根”上構思出來的。愛因斯坦一生酷愛自然美景,經常置身於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思維處於一種最放鬆、最專注的狀態……許多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從大自然領悟到事理的真諦,以森林為主體的自然生態美育在人類文明進程的教化中從來沒有缺席過。

位於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的河北林場內天然林區密布,森林資源與動植物資源豐富(攝影:魯丹陽)

  森林生態美作為一個龐大的美學體系,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美學品格,並且影響到人的審美品格和精神品格。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將詩歌分為雄渾、纖秾、沉著、高古、典雅、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疏野、清奇、飄逸、曠達、流動等二十四品,這些品第既符合自然景觀所流露出的美學品第,也符合人類審美中油然而生的情感品第。實際上,森林生態美並不局限于這些審美品第,後人總結出了更多。諸多情感體驗,化育了人們的精神修養,反過來,人類的各種精神情感往往又很自然地借助自然山水、森林景觀得以寄託、抒發和宣泄。中國的士人階層熱衷山水,喜歡在山水當中讀書、隱逸、悟道,將歸隱山水田園作為自己不與濁世同流、潔身自好的行為表現方式。森林是志趣高潔者精神、道德、理想的寄託和歸宿。當無法做到徹底歸隱的時候,他們會將森林、山水微縮整合之後,以更附合自身精神理想的要求引入城市,“咫尺之內再造乾坤”,成就了獨具韻味的中國園林。中國儒家把人生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服務對象稱為“天下”“江山”,這個“天下”“江山”裏裝著他們的人格修養、道德情操、理想追求、家國情懷——一個完整的精神家園。在這個眾美並俱的精神家園裏,所有的人都浸泡其中,欣喜接納,化育了自身,也化育了社會人文的和諧秩序。

      (作者: 林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