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青稞成熟 雅礱大地遍地金黃

發佈時間:2019-09-19 16:06:19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曲傑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站在瓊結青瓦達孜山頂,腳下是古老的雪巴村,遠處的瓊結河緩緩流淌,河岸邊一塊塊平坦的青稞田裏滿是金黃色的麥穗,恣意揮灑的汗水裏是農民大哥的歡樂,到處都充滿了豐收的喜悅,這也是雅礱大地賜給農人的最好禮物。

隨著金風漸起,金秋將至,在人們即將迎來第二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西藏山南瓊結縣的大片青稞田陸續成熟。站在瓊結青瓦達孜山頂,腳下是古老的雪巴村,遠處的瓊結河緩緩流淌,河岸邊一塊塊平坦的青稞田裏滿是金黃色的麥穗,恣意揮灑的汗水裏是農民大哥的歡樂,到處都充滿了豐收的喜悅,這也是雅礱大地賜給農人的最好禮物。

青稞是青藏高原最具特色的高原農作物,是青藏高原極端環境條件下植物適應性進化的典型代表,在西藏糧食作物面積、總産量佔比中均達80%,是西藏主要的糧食作物。

在青瓦達孜山遙望藏王墓前金色的青稞田

青稞由來

藏族對青稞很崇拜,將它作為一種敬神的穀物。《藏族文學史》裏的神話故事《青稞種子的來歷》記載了播種青稞的實踐過程,充分反映了藏族先民長期與大自然搏鬥的歷史性一幕:

藏民有了青稞種,

彎彎杜鵑做成犁,

兩隻馬鹿拉犁耙,

粒種在雪山頂;

……

杜鵑犁頭不好用,

馬鹿拉犁拉不好,

雪山不長青稞芽。

……

藏族百姓每年4月開始播種青稞,8月底青稞成熟,期間青稞生長、百姓勞作,為感恩天地厚賜,生長成熟結出的第一粒果實要敬予佛堂之上以示感恩,千年如此。

金秋9月,瓊結河谷的青稞熟了

早在吐蕃時期,藏族農業生産就有了長足的發展。唐朝王建詩《涼州行》樂府曾説:“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穗”,被稱作吐蕃歷史上七大賢者第一人的茹來傑,就曾教人開墾土地。

相傳西藏第一代讚普聶赤讚普修建了雍布拉康,人們為了供奉這位讚普,在雍布拉康山腳下專門開墾了一塊農田“薩熱索當”並種植穀物,人們認為這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塊農田,是西藏農耕文明的開端。

傳説為傳説,據可靠證據證明,青藏高原是青稞的發源地。1995年6月13日,在今山南市貢嘎縣昌果鄉昌果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考古時,發掘出土了千余粒青稞碳化粒化石。這些迄今為止青藏高原最古老的青稞碳化粒的發現,使青藏高原的青稞栽培史由傳説中吐蕃時期提前了近十五個世紀,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居住在西藏腹地雅江中部流域的藏族先民就已從事于青棵耕種。

2018年7月22日,邦嘎遺址自1985年發掘、長達33年的考古研究成果首次向瓊結縣委政府正式彙報。邦嘎遺址位於西藏山南市瓊結縣下水鄉邦嘎村(今下水村一組),于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開展文物普查時被發現並試掘。2015年至2018年,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四川大學考古係與山南市文物局合作,對遺址進行了四年的考古發掘,出土了一批珍貴的陶器、石器、動物遺骸、植物種子等遺物。該遺址是西藏中部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居住聚落,為探索這一區域前吐蕃時代古文化面貌和復原先民生産活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材料,也追溯了當年聲震中亞的吐蕃帝國從雅礱河谷出發的腳步。

據了解,邦嘎遺址是西藏中部目前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史前人類居住聚落。動植物分析顯示邦嘎先民主要經營牧業,但是也展現了前吐蕃時期西藏先民的食譜資訊,早在約3000年前,邦嘎先民已經開始吃青稞、小麥、牛羊肉等食物。

考古學家將距今3000-2500年之間推斷為西藏河谷農區麥類作物全面取代粟類作物的時間節點,位於瓊結縣下水鄉的邦嘎遺址與雅魯藏布北岸的貢嘎縣昌果溝遺址一道,成為具有標誌意義的史前聚落遺址。以青稞為標誌的農耕文明大概就由此開始。

邦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全景

青稞與節日

在西藏農區,至今保留著有關播種、開鐮收割時的儀式。在山南,開播儀式叫“春耕節”,人們要根據藏曆曆法書上的節氣和預測天氣的結果推算出一個適合舉辦春耕儀式的良辰吉日。當天,村裏男人們牽著裝飾好的耕牛或扛著鐵犁,家庭主婦們把春耕歡慶時用的青稞酒、卡賽、切瑪等放到供桌上擺著,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傳統典型的“二牛抬杠”的耕作開始了,這種耕地場景歷史悠久,幾乎是中國農耕文化中的活化石,今後也許只能從春耕儀式中看得到。

根據老人們講,春耕節也有不少習俗和禁忌,例如要在田地裏安放能驅魔嚇鬼的白石頭,以抵禦冰雹旱澇等災害,保祐莊稼成熟豐收。又如耕作時忌諱女人觸摸犁鏵,忌諱砍伐田邊的樹木,忌諱殺生等等。

春耕儀式結束時,一名德高望重的當地僧人左手捧香壺,右手端盛有青稞酒的酒杯,口誦經文,將酒灑向三界。隨後,與今年屬相相符的三個男人手中分別拿著“達達”(宗教用品)、羊腿以及裝滿糌粑和酥油的“塔罷”(銅質碟子),隨著法號的奏鳴,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喊“恰古修……央古修……”,意思是把好的運勢、福分、財富都招回來。村裏的男女老少也都拋灑出手中吉祥的糌粑,祈願風調雨順,青稞豐收。

豐收的鄉間

到了藏曆8月份,當地要以自然村為單位過“望果節”。“望”指莊稼,當地叫“望卡”,“果”意為“轉圈”,“望果節”意即繞著豐收在望的莊稼轉圈,是西藏農區預祝農業豐收的節日。當地的望果節一般沒有固定的日子,奉行時間長短不一,通常時間擇定在青稞快成熟時。有老人説,甲仲仲尕布(意為大雁)南飛前必須過完望果節,不然來年不吉利。

轉田那天,人們從村子各個角落集中到堅耶寺大院統一齣發,男人們帶著藏刀,年輕的姑娘們則手提花傘、身背厚厚的經書列隊繞著莊稼地裏轉圈,他們敲著鑼、打著鼓,一路高喊“恰古修……央古修……”,把好運、福分、財富招回來。此外還有歌唱、拔河、打巴啦秀等比賽,連續七天才算結束。

到了9月,青稞熟了,遍地金黃。自2018年起,每年秋分日也是“中國農民豐收節”,西藏各地搶收青稞,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廣袤的田野上,農民們忙著收割、打場和晾曬,確保成熟的青稞顆粒歸倉。把收割來的青稞平鋪在曬谷場上,趕成群的毛驢或手扶拖拉機在場中踐踏,經過五六次翻動,大部分麥粒即可脫出(未脫出的要用連枷打脫),然後用六齒叉揚場,最後再用淺子篩簸麥粒。儲存青稞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如果儲存空間有限,可以使用透氣性好的藤編容器,精緻的工藝和頗具匠心的顏色搭配也體現出藏民族熱愛生活的習性。

顆粒歸倉

據統計,改革開放40年來,西藏農牧業在探索中不斷改革,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全區農牧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近年來,乘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東風,西藏青稞産業迎來了發展黃金期。2018年,全區青稞種植面積212.68萬畝,比2017年增加2.58萬畝;良種推廣面積達191萬畝,良種覆蓋率達90%,比2017年提高2個百分點,總産量將預計突破80萬噸,有力地保障了青稞生産安全。

青稞酒和糌粑

糌粑,是藏族人的主要食品。糌粑實際上就是青棵炒麵,將青稞麥炒熟、磨細、不過篩的炒麵,與我國北方的炒麵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麵是先磨後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後磨,不除皮的。

在山南,先將青稞曬乾炒熟,然後用水磨或電磨磨成糌粑面,不除皮。吃糌粑時首先在碗裏放上三分之一酥油茶,然後放上食量糌粑,用手不斷攪勻後捏成糌粑團,即可食用。另外青稞還可以煮成稀粥吃,藏語叫“糌土”。藏族習慣於把糌粑裝在畫有龍、 鳳、樹葉等圖案的木製糌粑盒裏擺設或食用,有的糌粑盒用金、銀、銅來包裝,十分昂貴,為了外出攜帶方便,人們還習慣會將糌粑放在布口袋或皮口袋裏攜帶外出,同時帶上酥油、茶葉、鹽及碗,只要有熱水就能美餐一頓。

過藏曆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在藏式櫃上擺一個叫“竹索切瑪”的吉祥木鬥,鬥內放滿青稞和卓瑪(人參果)等,上面插著青稞穗、麥穗花校和一種叫“孜卓”的繪有太陽、月亮、星星圖案的彩脾。鄰居或親戚朋友來拜年,主人便端過“竹索切瑪”,客人用手抓起一點糌粑,向空中連撒三次,再抓一點放進嘴裏,然後説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今天在西藏,不管是過年、蓋房子、秋收,大家都會先吃點糌粑,表示不忘糌粑的恩德,感謝自然的賜予。

甘甜的青稞酒

青稞酒在藏語中稱為“羌”。世代生活于青藏高原的藏民族,上至祭山水神靈和護法神、下至民間喜慶佳節、迎來送往,都離不開青稞酒和酒具。

藏族人在敬酒、喝酒時也有不少規矩。在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飲酒時,應採用銀制的酒壺、酒杯。此外應在壺嘴上和杯口邊上粘一小點酥油,藏語叫“嘎堅”,意思是吉祥如意。主人向客人敬頭一杯酒時,客人應端起杯子,用右手無名指尖沾上一點青稞酒,對空彈三次,分別表示敬天、敬地、敬神,也為敬佛、法、僧三寶之意。彈完三下之後,主人就向你敬“三口一杯”酒,即連續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就添一次酒,當添滿第三次酒時客人就要把這杯酒喝幹。喝完“三口一杯”酒後,客人如有酒量就繼續喝,沒有酒量的可不再喝,主人也不強勸。但倘若客人完不成上述之飲,主人會一直笑勸。至於客人酒醉,主人則絕不會譏笑,反而認為是坦誠的表現。喝酒時還要唱酒歌,身子要伴著節奏舞蹈,杯中的酒卻絕不許灑出。客人有時也要唱酒歌回敬,此唱彼和,氣氛十分熱鬧。

如今,“西藏第一塊農田”生産出的青稞已經賣到了國內外的許多地方,超市店舖裏也隨處可見黑青稞糌粑、白青稞糌粑、紫黑青稞糌粑、青稞啤酒、青稞麥片、青稞餅乾、青稞速食麵等各式各樣的青稞製品,有著千年曆史的西藏青稞正在走出雪山,走向世界。

熟透了的青稞

(文/圖:曲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