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 烏力格爾響徹草原

2016-08-31 11:29:52 | 來源:正北方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8月24日,通遼市委文化工作(烏力格爾專題)座談會召開。與會人員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烏力格爾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進行研討,氣氛火熱。

8月24日,通遼市委文化工作(烏力格爾專題)座談會召開。與會人員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烏力格爾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進行研討,氣氛火熱。大家集聚一堂,總結烏力格爾創作現狀,探究發展趨勢,交流經驗,分享體會,集思廣益,可謂是一次共商烏力格爾發展大計的“群英會”。

res01_attpic_brief

  什麼是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蒙語意為“説書”,俗稱“蒙古書”“蒙古説書”“蒙古琴書”,集蒙古説唱藝術發展之大成的一種曲藝形式,主要流傳于內蒙古自治區及相鄰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蒙古族聚居區。與草原上的蒙古族群眾生活習性一致,這種藝術具有浪漫開闊的氣息。

2006年,“蒙古族烏力格爾”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烏力格爾是蒙古族民間藝人用四弦琴作伴奏樂器説唱故事的一種曲藝形式,迄今已有數百年曆史,深受蒙古族人民喜愛。烏力格爾有專門的説書藝人,蒙語為“胡爾沁”,一人、一琴,用多種曲調表達不同情感,描述不同場面和人物。

由於蒙古族居住地區遼闊,各地經濟、文化狀況不同,受兄弟民族文化影響的程度也有差異,蒙語説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説唱風格流派。如有的繼承了演唱英雄史詩的傳統藝術手法和演唱民歌的藝術特色,注重以優美的語言來塑造人物,以唱為主,少用或不用説白,唱詞嚴格地押頭韻,節奏強,曲調多樣。有的繼承了講述民間故事和朗讀歷史小説的藝術手法,大量地運用説白來表達內容,著力於故事情節的傳奇性和懸念。

烏力格爾歷史溯源

烏力格爾起初只是説唱民間故事和英雄史詩,後來出現了職業藝人,説唱自己編創的新故事和改編漢族的古典小説,至清末最為興盛。明朝時,蒙古地區為英雄史詩的鼎盛時期。因此,以英雄史詩(鎮服蟒古斯的故事)為內容,以“朝爾”(馬頭琴的前身)為伴奏樂器的説書應運而生,並被稱為“朝爾沁”派。英雄史詩《江格爾傳》和《格斯爾傳》就是通過“朝爾沁”的傳唱,才留給後世的。

清初,滿族入駐中原後,為防止蒙漢接觸,修築了長達數千里的“柳條邊”。雍正年間,河北、山東連年旱災,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清廷不得已向卓索圖蒙旗提出“借地養民”,於是大批黃河流域漢民進入關東蒙旗。移民帶來黃河文化,推動蒙漢文化交融,這一文化現象史稱“黃河文化北移”。京韻大鼓、評書、蓮花落等走入大草原,並逐漸與以潮爾為伴奏的“陶力”(專門演唱英雄史詩的藝術形式)互為交融,汲取雙方精華,衍化而出一種極具草原特色的曲藝形式——烏力格爾。

1  2  3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