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歐敏行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舉行的“2019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當今全球共有1092處世界遺産地,分佈在167個國家, 包括845處文化遺産,209處自然遺産和38處混合遺産。目前,中國擁有53處世界遺産地,位居全球第二。
“中國于1985年12月加入《世界遺産公約》。33年來,中國的世界遺産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世界遺産申報、保護、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副司長周志華説。
2018年7月2日,梵凈山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我國第53項世界遺産、第13項世界自然遺産。貴州省銅仁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曹曉忠介紹,梵凈山繁衍著野生植物和動物7154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植物49種、動物35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7種、動物38種,是地球“動植物基因庫”。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説,中國在世界遺産領域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自然遺産和混合遺産,而這兩類遺産地的管理和保護都歸屬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及其相關單位統籌指導。這些擁有突出普遍價值的遺産源自過去,構築現在,並傳承未來。
世界遺産不僅代表了全球範圍內對遺産地突出普遍價值的認可,更代表了將遺産保護和傳承至後代的堅定承諾。在當今社會,遺産保護面臨著重重挑戰——自然災害、武裝衝突、環境污染、氣候變化、旅遊過度開發、貧困、國際化等等。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搭建合作夥伴關係、促進國際交流是構建遺産保護傳承共同責任感的重要方式。”歐敏行説。
“2019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新聞發佈會現場
據了解,世界遺産是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區域和文化遺存。自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建立《世界遺産名錄》以來,保護世界範圍內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和文化遺産的理念作為人類應對生態危機和文化危機最具認同感的戰略,在全球得到廣泛傳播。
(責任編輯: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