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保險+期貨”:金融跨界服務三農新方式

  • 發佈時間:2016-03-28 18:41:4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曾福斌  責任編輯:王斌

  保險的本質是風險保障,農業保險因為作物集中特點,在自然災害發生時,保險公司往往承受著巨大的賠付風險。如何分散風險,再保險是一種選擇,而借助期貨市場則是又一新的手段。

  近日,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召開“期貨+保險”服務三農創新座談會。證監會、保監會、證券業協會、地方政府代表及相關機構參與座談,分享如何更好地通過報價系統分散農業保險風險。

  報價系統原名中證資本市場發展監測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是經中國證監會批准並由中國證券業協會按照市場化原則管理的金融機構。報價系統是個機構間的市場,能夠為參與人提供私募産品報價、發行、轉讓及互聯互通、登記結算、資訊等服務,以私募産品發行轉讓市場、私募股權發行轉讓市場、場外衍生品市場、大宗商品市場為主體架構,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基礎金融設施之一。

  座談會上,報價系統總經理葛偉平表示,報價系統非常重視服務實體經濟和三農事業,積極為各類型金融機構和企業服務三農搭建平臺和渠道。通過這次座談會,更進一步探討如何充分發揮報價系統參與人多元化的優勢,匯集各方力量更好服務三農。

  會議指出,中國農業發展的特點,使得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與保險更接近三農的現實,兩者有了結合的基礎。“期貨+保險”模式能夠萌芽創新發展,是來自市場的力量。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點之後發現還是走得通,保險公司在前端發揮優勢,資本市場在後端通過場外期權等方式分散風險。“期貨+保險”模式還需要進一步調研和擴大試點,需要監管和市場主體各方的共同參與與呵護。

  近些年,在政策支援下,農業保險取得了快速發展,已經成為財産險第三大險種,在服務三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險行業參會代表表示,農業險在轉移農戶風險的同時,也面臨著進一步分散、轉移風險的問題,希望通過市場化的機制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行業正考慮如何通過資本市場、期貨市場轉移風險,“保險+期貨”模式符合發展要求,能夠實現保險和期貨的優勢互補。保險機構在目前資本市場風險轉移工具中找到了一個比較可行的路徑。

  對於前期試點中遇到的問題,人保財險和中糧期貨的相關負責人提出,需進一步豐富場內工具、簡化場外衍生品交易流程以及對場外衍生品業務集中清算等。

  此外,也有機構建議開發更多農作物期權品種、完善中央清算制度、提供一對一和一對多交易服務、增加擔保增信措施,以及提出嘗試巨災收益憑證等新的探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