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險資突擊舉牌 揭秘銀行地産受捧三大原因

  • 發佈時間:2015-12-11 07:3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恒

  近日,險資頻頻舉牌上市公司,引起大家熱切關注,人們不禁想問,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險資這樣做,險資是不是真的有錢又任性?

  記者調查梳理髮現,這幾年來,我國險企發展並不平衡,其市場佔比差距較大,就險資的投資股東來説,有的風風光光,有的黯然退場。近日出現的舉牌,大多集中在銀行股和地産股上,這背後至少存在三大原因。

  近期,前海人壽、生命人壽、安邦保險在市場上動作頻頻,保險資金年末的瘋狂舉牌再度引起市場的強烈關注。

  而被舉牌的企業,多是銀行、地産類的公司。在業內人士看來,在利率下行和資産配置荒的背景下,保險資金需要尋求更多的投資渠道。

  為何來到年底險資就頻頻開始動作,而且還特別喜愛市值巨大的地産、銀行等股票。是純粹的投資?還是另有所圖?

  記者發現,險資愛買大藍籌並非偶然,三大原因促使保險公司紛紛舉牌地産、銀行類股票。

  有助提升業績

  去年接連舉牌民生銀行(600016)和招商銀行(600036),讓安邦保險一炮而紅。而在今年,安邦保險再接再厲在兩天裏舉牌四家公司。最近10天裏,已有4家保險公司舉牌了7家公司。

  難道險資也有年底“突擊消費”這一習慣?有保險公司表示,這是公司的長期財務投資,看好股票的價值。不過有私募人士認為,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有一位私募人士曾撰文表示,有一種觀點認為,險資舉牌是為了扮靚當期報表。當重倉持有某只個股卻深套其中之後,不斷逢低補倉,力求穩定股價。尤其是在12月底等重要時點,若能成功護盤或者拉升,便能將年報的損益表做得好看一些,有助於提高公司投資收益率,讓股東、投保者、監管層更為滿意。當市場不好時,這個策略容易導致險資買入很多籌碼,觸及5%的公告舉牌線。換言之,險資舉牌是不得已而為之,否則賬面浮虧會更大。公告舉牌之後,市場會將之理解成正面利好消息,有助於支撐股價,甚至能幫助險資高位減持。

  華南地區一位保險資管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資産配置荒大背景下,保險資金也需要更多的投資渠道,而保險公司在年底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對保險公司年底的業績,以及提升保險償付能力都有幫助。

  此外,目前地産、銀行股的市盈率比較低也是吸引險資的一大原因。

  前述保險資管人士表示,目前市場利率低,保險資金要尋找好的渠道,而且保險資金投資對穩健性要求也比較高,地産、銀行這類大藍籌還是會比較穩妥一些,風險會相對較小。

  便於業務銜接

  險資資金量巨大,一般被舉牌的企業多來自傳統行業。業績優異、有估值優勢、分紅穩定、流通市值較大成了被舉牌公司的共性。銀行、地産成為了最適宜被舉牌的股票。

  從業務的銜接上看,保險公司舉牌銀行及地産公司後,事實上就與該等公司發生了聯繫,如果保險公司進入被舉牌公司的董事會,關係則更加的密切。

  從險資舉牌銀行來看,可以通過增加話語權,更好地利用銀行平臺銷售自己的産品;而從舉牌地産公司來看,養老保險正成為保險公司的發展方向,而通過舉牌加強與地産公司的聯繫,勢必有利於保險公司的業務發展。

  此外,銀行、地産股本身的質地就不錯。拿萬科來説,每股凈資産為8.05元,在近期的大漲之後,動態市盈率也僅23倍左右。而銀行股情況也是類似,而且整體估值還要更低。

  從市值上看,銀行、地産股幾乎都是大盤股,而險資資金量大,只有大盤股才能容納下。由於上述原因,似乎銀行、地産股就成了險資的最佳選擇。

  華南地區一位保險資管人士認為,也不排除保險資金的投資從純粹的財務投資轉型到長期的戰略投資。他表示,現在保險機構都有一個“大金融”夢,很多保險公司都想有一家銀行,以後可能會有很多的銀行成為險資的目標,瞄準的可能都是大股東所佔股份並不是特別大的公司。而保險和地産的結合還可能會有養老地産等方面的考慮。

  監管層也支援

  險資青睞銀行、地産股當然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不過監管層的鬆綁也是讓險資放手去做的一大原因。

  在今年7月8日,保監會發佈了《中國保監會關於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在通知中保監會提到,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投資單一藍籌股票的餘額佔上季度末總資産的監管比例上限由5%調整為10%;投資權益類資産的餘額佔上季度末總資産比例達到30%的,可進一步增持藍籌股票,增持後權益類資産餘額不高於上季度末總資産的40%。

  此外保監會在通知中對可以投資的藍籌股下了標準:符合保險資金權益投資相關規定,在境內主機板發行上市,市值不低於200億元人民幣,且具有較高的現金分紅比例和穩定的股息率。

  可以看到,保監會鼓勵險資投資質地優良、市值較大的藍籌股公司,並放鬆了持股的限制。

  政策背景

  新政利好+利益驅動險資舉牌成常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涂穎浩

  12月8日,安邦保險、富德生命人壽等保險公司“不約而同”舉牌上市公司,掀起保險資金入市新高潮。

  在保險業內人士看來,監管政策的進一步放開是此輪險資舉牌的重要原因之一。“投資單一藍籌股票的比例上限調整為10%”有助於中小險企集中持有藍籌股。對於此類“資産驅動負債型”保險公司而言,年底集中增持的內因則是以更為激進的投資模式獲取利差,以滿足對於現金流、補充償付能力充足率的內在動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此次險資在年底密集增持上市公司,前次大規模增持時點為年中A股大幅波動期間,多家險企高調護盤吸引市場矚目。相關統計顯示,自今年7月份二級市場震蕩調整以來,約有十家保險公司相繼舉牌超過25家上市公司。在業內人士看來,本輪資本涌入熱潮的背後,與險資入市政策放鬆不無關係。

  從理論上而言,上述險資新政為股市新增萬億資金。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1~10月,行業總資産11.83億元,較年初增長16.49%。作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之一,險資入市的舉動無疑提振了市場信心。

  從入市資金整體而言,在下半年A股市場的大幅震蕩中,並未顯示險資有大規模出逃跡象。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下半年以來,險資投資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金額為:7月底13.79萬億、8月底13.32萬億、9月底13.74萬億、10月底14.86萬億,佔投資資金的比例分別為13.56%、13.07%、13.22%、14.02%。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保險學系主任王緒瑾此前告訴記者,險資新政為保險資金入市護盤放開了手腳;對保險機構而言,雖然投資風格存在差異,但監管比例的進一步放開意味著更多的投資選擇權。

  行業現狀

  舉牌潮背後:險企並非都是“高富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田園

  頻頻舉牌上市公司之下,險企也被視為資本市場的新貴、土豪。然而,在保險業內人士看來,保險行業的發展卻並不均衡,真正風光的能被稱為“土豪”的險企只是極少數,且背後全有賴於大股東的不斷持續投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除了排名前幾位的險企,其他大量的産險公司、壽險公司僅佔據不到1%的市場份額。一些險企股東一方面承受不住持續的出資壓力,另一方面看不到盈利的苗頭,不得不讓出股權黯然離場。

  發展不平衡 佔比差距大

  隨著近幾年保險公司數量的不斷攀升,保險機構參與主體進一步擴容,但與此同時保險市場的競爭也在同步加劇,保險業發展不均衡的局面越發明顯。保監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10月份,國內75家壽險公司、71家財險公司共計原保費收入20707.12億元,同比增長19.68%。其中,産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6886.64億元,同比增長11.56%;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3820.38億元,同比增長24.19%。

  在這146家保險公司中,原保費收入市場佔比超過1%的公司,壽險有16家,産險有11家,合計僅有27家。而就在這些佔比超1%的險企中,壽險中排名前十的中國人壽、平安人壽、新華人壽、太平洋人壽、人保壽險、太平人壽、富德生命人壽、泰康人壽、安邦人壽和陽光人壽就瓜分了超過77%的市場份額,餘下的65家公司市場總佔比不足23%。

  産險的情況同樣類似,且公司之間的發展不均衡更加明顯。從今年1~10月的數據來看,長期位居“産險霸主”地位的人保財險,單家公司在今年前十個月就搶得了33.67%的市場份額,而緊隨其後的平安財險,其前十個月的市場佔比為19.49%,僅這兩家産險公司就分走了整個産險市場超過53%的份額。

  保險業內人士對此表示,雖然從數據上看保險巨頭們的市場份額佔比同比有所萎縮,例如壽險公司市場份額排名前三的國壽股份、平安人壽和新華人壽,前三季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佔壽險行業的份額為44.1%,與上年末的48.1%相比下降約4個百分點;財險公司市場份額排名前三的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和太保財險佔財險行業的份額為64.5%,與上年末的65.4%相比,市場份額下降1.1個百分點,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小險企就此崛起,大型險企“獨大”的局面短時間內不會出現大的改變。

  獲利週期長 各有喜與憂

  正如圍城效應一般:外面的想進來,裏面的想出去。在強勢險企頻頻舉牌、銜枚疾進的另一面,是長期不見盈利、償付指標壓力下股東需要不斷投入資金,甚至萌生退意的黯然離場。

  “大部分股東退出的主要原因就是前身對保險業並不了解,都以為保險市場是一片淘金的藍海,但沒有預料到較長的盈利週期和投入成本。”一位保險公司高管指出,險企要發展業務、增設機構都需要不斷增資,加上近幾年保監會對險企償付能力等指標考核的不斷強化,進一步對股東實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金融行業,保險公司大投入大産出特徵明顯,險企黑馬背後往往有賴於股東的大投入,以安邦保險集團為例,短短幾年,其註冊資本已超越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601318,股吧)等老牌險企,躍居保險業第一,背後與股東的支援不無關係。資料顯示,2014年12月,保監會批復安邦保險集團增資319億元,增資完成後公司註冊資本變更為619億元,躍居保險集團第一位。此後,安邦保險集團旗下子公司的增資也陸續拉開。頭一個獲得增資的是2014年業務快速增長的安邦人壽。2015年2月10日,保監會批復同意安邦人壽增資190億元,註冊資本變更為307.9億元。

  最近表現亮眼的黑馬前海人壽成立短短3年多也先後經歷四輪增資,2012年2月成立的前海人壽,其註冊資本先後為10億、20億、25億、35億元,目前為45億元。

  一方面是保費增長需要股東不斷投入,另一方面,諸如開設分支機構等需要不斷投入,使得險企短時間難以盈利。

  數據顯示,除幾家上市保險公司外,絕大多數非上市險企業績難言樂觀。以可查的2013年為例,2013年披露年度報告的55家非上市壽險公司中,僅有24家實現盈利,合計凈利潤為153億元,有31家拖了“後腿”,虧損金額超過60億元;而非上市財險公司也有四成虧損,56家非上市財險公司年報:33家公司在2013年實現盈利,合計實現利潤總額為82.35億元。而另外23家則出現虧損,合計虧損金額為16.68億元。總體來看,2013年非上市險企當中,24家壽險公司和33家財險公司共實現凈利潤235億元。而根據保監會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保險公司利潤總額達到991.4億元,非上市險企利潤佔僅為23.7%,甚至不及中國人壽一家公司。

  長期投入而不見盈利,帶來的是保險公司股權變更的頻繁。與中資公司相比,合資公司的股權變動更為劇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了27家合資壽險公司的成立來的股權變化情況,其中有16家公司發生過股權變化,轉讓次數最多的北大方正人壽經歷過三度轉讓、兩度更名,僅有11家從開業至今沒有變更過股東,而這11家中有5家為近五年才設立的公司。

  保險業內一位專業人士表示,“保險仍屬朝陽産業,我國保險市場的密度和深度有較大提升空間,競爭肯定是越來越激烈,畢竟保險的獲利週期較長,所以更要有長遠的戰略。”

量子通信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博創科技 49.61 10.00%
2 神州資訊 17.19 3.87%
3 科華恒盛 28.56 3.29%
4 盛洋科技 11.95 2.75%
5 綜藝股份 7.33 2.52%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百利電氣 5.86 -3.62%
2 天海防務 7.20 -1.37%
3 銀輪股份 9.17 -1.19%
4 凱樂科技 32.56 -1.03%
5 浙江東方 21.41 -0.93%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