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證金征戰股市浮盈路 藍籌、虧損股統統收入囊中

  • 發佈時間:2015-09-22 02:32:36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自從7月初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金”)進行增資擴股,並接收21家券商劃撥的1280億元資金以來,其一舉一動都備受市場關注。

  在A股第一輪大跌行情中,作為手握“國家隊”資金的救市主力,證金公司對股市的維穩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證金概念股”也一度受到熱捧,股價水漲船高,被戲稱為“王的女人”。

  然而“王”的征程卻並非一馬平川,隨著8月中下旬第二輪大跌的到來,滬指跌破了證金入市時的點位,證金公司也被套牢。截至9月18日,證金投資的其中96隻股票浮虧已近百億。

  藍籌、虧損股統統收入囊中

  自證金公司入場至今,從二級市場買入的股票據報道已超過400隻。然而證金公司對於大多數股票都屬“幕後英雄”,新京報記者統計,截至9月18日,通過公告、中報、投資者互動平臺以及媒體報道等渠道公開披露證金公司持股的公司已有124家。覆蓋滬深兩市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幾大板塊。公司行業也涵蓋了包括房地産、化工、電子資訊、航太航空等多個領域。

  7月6日,21家券商共出資1280億劃撥至證金公司賬戶,這也開啟了證金“掃貨”的大幕。當天,證金公司的名字就出現在了30家個股的買入榜前五位,合計耗資超過58億元,其中近半資金用在了買入中國石油上。同日買入的另外29家個股也多為“中字頭”績優股,如中國遠洋中國衛星中國鋁業中航電子中航動力中煤能源等。

  顯然,在第一階段,證金公司把目標瞄向了“大盤藍籌股”。對此,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向新京報記者解釋,護盤是以把上證綜指拉起來為目的,選股上肯定會以大藍籌或者大盤權重股為主。

  7月7日後,滬指迎來四連陽,半個多月的時間滬指從3500點拉升至4000點,證金公司“稱王之路”首戰告捷。

  隨後,證金公司開始擴大“掃貨”範圍,不再只青睞“績優股”,三愛富錫業股份海南橡膠等業績下滑甚至陷入虧損的公司也被證金公司“選中”。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基本面影響的是長期股價,而證金的操作是短期的,在意的是短期效果。

  7月27日,滬指經歷了一次8.48%的暴跌,但這並未攪亂證金公司的陣腳,其掃貨範圍繼續擴大。同時,上市公司開始積極披露證金持股資訊。有的是達到資訊披露標準而對外披露,有的則是為了吸引投資人眼光,甚至證金公司持股1%都不到,就主動公佈。至此,中國股市上演了一段“王的女人競相爭寵”的奇觀。

  股市大跌“證金概念”失靈

  上市公司競相公告證金持股情況,掀起了“證金概念股”風潮。8月上旬之前,凡是有“證金概念”護身的股票,都會受到熱捧,股價隨之大漲。

  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梅雁吉祥。8月4日,大股東頻頻易主的梅雁吉祥發佈公告稱,證金公司合計持有982.68萬股,為目前公司第一大股東。隨後,公司股價開始飆漲,從公告前的每股4.25元一度漲至最高每股10.84元。

  “證金概念股”的上漲也讓證金公司受益,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內,證金公司收穫了大筆浮盈。

  截至8月17日,根據76家上市公司披露的證金持股數、持股截止時間以及當日股價計算,證金公司在他們身上投入的資金約為490億元,截至8月17日,浮盈約34億元。

  然而好景不長,8月下旬滬指即迎來了第二輪大跌,“證金概念股”們也由漲轉跌,證金公司此前的浮盈逐漸隨之回吐。雖然上市公司們依舊爭相發佈證金持股公告,“證金概念股”的規模越來越大,然而“證金概念”的扎堆亮相並未挽救整體行情的下跌局面。8月24日,滬指暴跌8.49%,創造了年內最大跌幅,證金公司的資金也因此悉數被套。

  新京報記者統計,截至9月18日,已有124家公司通過各種渠道披露了證金公司持股,其中96家通過年報、公告、投資者互動平臺或媒體披露了證金公司的具體持股數目和持股時間,新京報記者計算,在這96家公司身上,證金公司已投入了約630億元,目前正承受近100億元的浮虧,虧損幅度達15.9%。

  “不退出不操作”維穩市場

  8月14日,證監會發佈公告稱,證金公司今後若干年不會退出,但一般不入市操作,當市場劇烈異常波動、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時,仍將繼續以多種形式發揮維穩作用。

  有觀點稱,這是證金公司退出的第一步,不入市操作是重點,而“若干年不會退出”僅是給市場吃下的“定心丸”。

  當日證金公司通過協議方式向匯金公司轉讓部分股票。隨後,滬指在7個交易日內下跌千余點。對此,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救點位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救出流動性。

  然而,8月下旬的大跌再次讓市場緊張起來,股民都在等待證金公司最新的消息。

  8月29日,媒體報道稱,證監會召集50家券商高層開會,要求50家證券公司按一定凈資産百分比繼續上交資金給證金公司。9月2日,多家上市券商發佈公告,再度出資支援證金公司,將一定比例資産劃撥證金公司賬戶。

  9月6日,證監會深夜發佈公告稱,前一階段,證金公司入市購買股票,對於維護股市穩定、防範系統性風險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後,當市場劇烈異常波動、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時,證金公司仍將繼續以多種形式發揮維穩作用。

  語焉不詳的表述引來市場多種猜測。後來的兩個禮拜,股民們並沒有盼來他們想看到的證金公司出手的動作,滬指也一直在3000點至3200點之間徘徊。

  分析

  證金“角色”惹爭議

  證金公司入市之初,被市場抱以高度期待,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中國版的“平準基金”。“平準基金”是各國遭遇股市大跌時的主要救市手段,在股市非理性暴跌時對市場進行逆向操作,以達到穩定股市的目的。

  然而,從證金救市行動開始,對於證金公司的角色,市場爭議之聲不斷。

  支援者認為,證金公司有央行背書,可以有效改善市場流動性。比如中金證券杜麗娟就指出“此輪由於去杠桿引起的市場信心不足,歸根到底擔心的是市場流動性缺失。證金公司的大量資金可以發揮出市場流動性供給的職責,同時也有助於平衡國內融資、融券結構嚴重失衡的問題。”

  同時,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也認為,證金公司的進入有效防範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出現,在第一階段達到了其目的。

  然而,反對的聲音則認為,大量的救市資金涌入、違背市場規律人為拉升大盤,可能導致市場更大的扭曲。

  有分析指出,中國股市之所以沒有明確設立“平準基金”,而是讓證金公司充當這一角色,原因是面臨著法律障礙——《證券法》並未規定“平準基金”。同時,證金公司大量資金的操作,需遵守《證券法》的資訊披露要求,這將使證金公司沒有秘密,註定是不可能的。而不披露資訊,則為尋租留下了巨大空間。

  護盤百日期間,證監會曾重申,證金公司穩定市場的角色不變。然而,證金公司何時退場、如何退場依舊是懸在投資者頭上的一把劍。

  大事記

  ●7月3日

  證監會對外公佈,證金公司將進行第三次增資擴股,註冊資本從240億元增至1000億元。

  ●7月6日

  21家券商出資的1280億元劃撥證金公司賬戶,證金公司也于同日開始入場買入藍籌股。

  ●7月8日

  證金公司向21家券商提供2600億元信用額度,用於增持股票,同一天證金公司向五家基金公司申購2000億元主動型基金。

  ●截至7月13日

  17家商業銀行總計借予證金公司1.3萬億元,證金公司或商業銀行授信規模約2萬億元。

  ●7月20日

  《財經》雜誌報道,證監會正在研究維穩資金退出方案,滬指應聲下跌,證監會第一時間辟謠,滬指反彈。

  ●截至8月13日

  73家上市公司公開披露證金公司持股情況,證金公司浮盈超30億。

  ●8月14日

  證監會公告稱,證金公司今後若干年不會退出,但一般不入市操作。

  ●8月28日

  財新網報道,多位銀行人士指出,證金公司已向銀行再次申請同業拆借,規模可能在1.4萬億。

  ●8月29日

  媒體報道稱,證監會召集50家券商高層開會,要求50家證券公司按一定凈資産百分比繼續上交資金給證金公司。

  ●9月2日

  多家上市券商發佈公告,再度出資支援證金公司,將一定比例資産劃撥證金公司賬戶。

  ●9月6日

  證監會公告稱當市場劇烈異常波動、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時,證金公司仍將繼續以多種形式發揮維穩作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