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補貼上市公司年增20% 企業家稱要公平不要補貼
- 發佈時間:2014-08-05 07:18:37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王文舉
相關圖表
2010年以來,政府補貼上市公司數額每年遞增20%左右;企業家呼籲要公平不要補貼
要公平不要補貼,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呼籲。
7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應邀發言時説,“總理,我們不需要國家的産業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競爭的環境,企業自己就可以做好!”對於她的建議,李克強稱“很有啟發”。
財政補貼多年來一直作為宏觀調控手段,積極作用顯而易見,但消極影響也逐步顯現。有企業從中受益,虧損可“補”為盈利,有部門從中作假,“違規”補貼現象嚴重。現如今,隨著家電下鄉、節能惠民等補貼政策如約退出,沒有延續,企業家所希望的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逐漸清晰。
“補貼王”多為國企
據同花順統計顯示,截至今年4月3日,共有1934家上市公司發佈了2013年報,其中獲得政府補貼的公司有1350家,佔比高達70%,補貼總額為716億元。2012年共有1646家獲得政府補貼,總額達到564億元。2011年,補貼總額為470億元,2010年,為400億元。
可見,政府補貼上市公司的數額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遞增,2013年創新高。
數據中有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每年獲得政府補貼的“大戶”以國企為主,其中“中石油”連續三年成為A股“補貼王”。
2013年,中石油獲政府補貼103億元,2012年為94億元,2011年為67億元。中石油稱,補助主要是政府對進口天然氣(包括液化天然氣)按一定比例返還的進口環節增值稅。三桶油之一的“中石化”也曾在2005年至2008年連續4年蟬聯A股“補貼王”,分別獲得補貼94.15億元、51.61億元、48.63億元和503.42億元。
根據統計,自2004年來,兩家公司共獲得國家財政補貼1258.8億元。其中,中石油獲得補貼484.38億元,中石化獲得774.45億元。
還有統計顯示,從2013年財報看,政府補貼額最大的10家企業,有7家為國有控股企業。2012年,A股十大補貼王中,國企佔8家。
政府補貼分多種形式
財政補貼一直作為一種宏觀調控手段被使用,隨著調控程度加深,財政補貼的規模逐漸增大,涉及的領域也逐漸擴展。
我國早的財政補貼始於上世紀50年代,當時是僅有絮棉補貼一項。1978年後,補貼速度增長很快,1978年到1989年十多年間,國家財政負擔的價格補貼和企業政策性虧損補貼由136億元增加到972億元,增長了6倍多,平均每年遞增19.6%,快於同期財政收入只增長1.5倍、年平均增長8.6%的速度。
從補貼的主體劃分,我國財政補貼分為中央財政補貼和地方財政補貼。中央財政補貼是對中央所屬國企予以補貼,同時對一部分主要農副産品和工業品的銷售價格低於購價或成本價的部分予以補貼。地方財政補貼主要對地方所屬的國企予以補貼,也對一部分農副産品銷售價格低於購價的部分予以補貼。
從上市公司財報來看,政府補貼的主要形式包括:財政撥款、財政貼息、稅收返還和無償劃撥的非貨幣資産。
總體來看,我國政府補貼目前有幾個方向,高新技術、節能減排、中小企業拓展融資渠道等,比如“節能産品惠民工程”即是政府希望通過財政補貼方式推廣能效等級1級或2級以上的十大類高效節能産品,節能汽車、節能家電、節能燈均在列。
此外,有地方政府喜歡利用大筆資金補貼,吸引高科技企業落戶,還有地方政府以補貼鼓勵企業在新三板掛牌,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曾在接受媒體專訪時稱“目前各個地方政府高補貼吸引企業上新三板可以休矣。”
審計發現補貼問題嚴重
補貼的好處顯而易見。諸如調節社會供求平衡,配合自然壟斷領域的管制價格,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等。
但補貼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諸如政府長期對一些經濟活動提供補貼,會造成價格與價值的背離,削弱價格的經濟調控功能,長期對企業進行補貼,則不利於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
除此之外,在補貼的實際落實中,還存在著“不可控”的灰色地帶。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曾在報告中直陳要害,稱由於財政專項資金種類多、項目雜,參與分配部門多,由基層逐級審核上報,資訊溝通不暢,加之審核監管不到位,弄虛作假問題比較嚴重。
據審計署統計,2013年,地方政府隱瞞收入823億,違規補貼1261億。
審計署此前發佈的2013年第25號公告顯示,2011年、2012年為空調、平板電視、電腦、洗衣機、熱水器等家電産品推廣的專項資金分別為26億、37億元。審計中發現,多家企業存在虛假申報材料、套取、騙補等行為,8家知名家電企業涉嫌騙補金額近9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