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十三五 資本市場迎接戰略機遇
- 發佈時間:2015-08-14 21:57:46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王斌
“十三五”中國經濟將處於從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換擋的關鍵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傳統的銀行信貸支援經濟增長的重資産投資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經濟轉型的需要,新經濟的發展需要打造從資本投入到退出的閉環,而唯有資本市場能堪此重任,中國經濟從來沒有像此刻一樣如此需要資本市場的支援。
經歷了此次股災,很多人對中國資本市場報以悲觀的看法,究其本質,是對改革的質疑開始增加,對中國經濟的前景不看好,我認為,這是改革進入理性期的社會焦躁心理的集中體現,等到改革步入落實期,即“十三五”規劃的陸續出臺,社會心理將會由質疑轉向認可,行情亦將慢慢走出震蕩,回歸升勢。
在目前的全球産業鏈格局中,存在一個金字塔形的結構,美國處於全球産業鏈的最頂端,擁有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科技為代表的高端産業;歐洲、日本處於産業鏈的第二層,擁有高端製造業;中國則處於産業鏈的第三層,以低成本優勢承接世界産業轉移;處於産業鏈最底端的是能源國。
中國要實現經濟轉型,就是要躋身於全球産業鏈的上游,把握核心技術和産品的定價權,才能在世界經濟格局的變遷中佔據一席之地,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資本市場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重要性在於:
●作為資本並購重組的平臺,使優秀的上市公司通過資本運作整合全産業鏈,提高參與國際産業鏈分工的競爭力;
●打造資本從投資到退出的閉環,實現從重資産投資模式(依靠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向輕資産投資模式(依靠資本市場等直接融資)的轉型。
國家的改革與轉型戰略都需要一輪資本市場的牛市來實現。主機板的國企改革,與創業板的網際網路+企業等,都需要通過資本市場這個平臺,實現保值增值、資本進入與退出,改變重點依靠銀行信貸驅動的重資産投資模式,向資本市場驅動的輕資産投資模式轉變。
參與全球産業鏈分工,需要資本市場作為優秀上市公司特別是央企、國企並購重組的平臺,通過強強聯合,資本運作的方式整合全産業鏈,提高國際競爭力,在世界産業分工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而只有推動一輪牛市,推進資産證券化進程,創建像淡馬錫一樣的國家金控集團,才能更好地解決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問題,放大國有資本的功能,提高國有企業運營的效率,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
我們發現,凡是在全球産業鏈分工中掉隊的國家,最終的經濟都會走向一蹶不振,如上世紀90年代的拉美,由於在第三次産業化浪潮中沒有抓住機遇,躋身世界産業鏈前端,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社會動蕩一直沒有結束;俄羅斯由於東歐劇變錯失分享全球産業鏈分工的良機而步入衰落,現在只能被貼上能源國的標簽;日本經濟雖然經歷了失落的二十五年,但是其一直牢牢把握高端製造業的地位,再加上擁有高凝聚力的社會核心價值作為支撐,使得其社會一直保持穩定。
中國目前正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步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唯有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有大型企業,去搶佔全球産業鏈分工的制高點,才能在全球化浪潮的激烈競爭中不掉隊,實現經濟轉型的重大突破。
另一方面,創新型企業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我們只有打造資本對創新型企業的進入、退出機制,才能提高創新型企業孵化的速度,作為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打造多層次資本市場,匹配不同類型企業的需要,如從主機板、創業板到新三板,從IPO、定向增發到註冊制推出,完成資本從進入到退出的閉環,提高資本運營的效率,為中國經濟轉型插上資本騰飛的翅膀!
相比銀行信貸的間接融資,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能夠大大縮短企業成長的週期,進而壓縮中國經濟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型的時間。而只有在牛市的氛圍下,資本重組、風險投資才會突飛猛進,形成以點帶面的效應。
此外,資本市場的牛市也是民眾分享中國經濟發展成果的重要渠道,是取得財産性收入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順應了社會財富再配置的大趨勢。
總之,資本市場與經濟轉型是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中國經濟轉型的成功離不開資本市場日益壯大的支援,同時,資本市場的壯大將大大縮短中國經濟轉型的時間和提高轉型成功的概率!
國家牛市的核心故事
中國資本市場成立以來,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經歷了兩次重大的重估,目前正在經歷第三次重估:
第一次是1996-2001年,90年代的美國正在經歷資訊化和全球化的革命,新經濟發展方興未艾,傳統製造業向東南亞等低成本國家轉移,中國不斷加速對外開放的進程,廣泛地獲得了國際分工,通過承接製造業的組裝加工,形成了從沿海地區開始,並不斷向內地延伸的許多加工區和産業集群區,中國工業高速增長同中國經濟的快速對外開放和日益融入國際産業分工體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極大地解放了思想,掀起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熱潮,經濟快速回升。在經濟承接國際分工和宏觀調控的雙重助推下,中國A股市場出現了第一次對中國經濟的價值重估,滬指從512.83點漲到2245點,漲幅超過4倍。
第二次是2004-2007年,2001年的“9.11”事件將美國的戰略重心引向反恐,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一些列改革與開放政策,包括加入WTO、國企改革和房地産改革等一系列市場化改革,為中國最近十年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美元貶值、人民幣持續升值和境內各類人民幣資産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2004-2007年的A股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滬指從998點漲到6124點,漲幅超過5倍。
第三次重估是2012年至今,在網際網路+和工業4.0的浪潮下,中國經濟正在尋求轉型的突破,希望利用歐美經濟減速的機會,實現彎道超車,躋身全球産業鏈的前列。
我們可以看到,2012年以來,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新經濟首先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高估值,創業板指數從585.44點漲到4037.96點,漲幅近7倍;主機板市場則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在改革預期的支撐下,從2000點左右一度漲到5127點,漲幅超過2倍。
目前而言,第三次重估還遠沒有結束,這是因為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還沒有完成,改革與轉型的故事才剛剛開始講,資本市場支援實體經濟轉型的歷史使命還沒有結束。
優品金融研究所所長鄧亮先生早在2014年牛市啟動之初就提出了“兩個重估”理論:
經濟重估,是指全球産業鏈分工、能源、金融格局再平衡下,對中國轉型的再評估;
體制重估,是指對新模式下意識形態、利益分配關係及政治體制格局的再評估;
它們的相互關係是,體制重估必須先於經濟重估推進與完成。
●上半場的特徵是,積存硬實力,做存量改革。硬實力包括槍桿子、筆桿子、依法治國。存量改革則是,先切蛋糕,再做蛋糕。以國資改革、反壟斷為代表,降杠桿,消化過剩産能,引導傳統産業資本退出。
●下半場的特徵是,實力夠硬,有執行力,而後做增量改革。無利不起早,存量改革才有效率,以新興産業為代表,局部升杠桿,構建新産能體系,社會資源重新集中。
在我看來,評估牛市是否進入下半場的指標,不是看傳統經濟指標如GDP增速是L型還是U型,而是評估GDP增速的內涵究竟是傳統經濟多一些還是新興經濟多一些,如果新興經濟對GDP增速的貢獻更多,即使GDP低於7%,也有利於下半場行情的展開。
●經濟轉型的突破口:中國製造2025(工業4.0)包括高端設備製造、老工業基地升級、互聯智慧(物聯網)等;一帶一路包括高端製造(高鐵核能)、工程基建、傳統産能的輸出;自貿區包括第一批自貿區(上海)、第二批自貿區(天津、福建、廣東)等。
●經濟轉型的托手:新城鎮化(京津冀一體化)、基建投資(高鐵、水利、核電、保障房)、PPP模式下的機會(財稅改革+資源價格改革+公共服務品漲價)——公共事業、城投、工程類、消費促進——地産放鬆、減免汽車購置稅、家電補貼等。
我們認為,5000點絕對不是本輪行情的頂部,牛市下半場還沒有開始,經濟轉型的成功離不開增值高效的資本市場的支援。策略上應該圍繞經濟轉型的突破口和托手展開。
事實上,本輪股災中國家的迅猛救市,本身就是對國家牛市的一種反證,説明國家對本輪牛市的重視,而且我們始終相信,A股市場至少會有超過前兩輪牛市的5倍漲幅,這是對中國經濟轉型的下注,也是對本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能力的下注!
(優品研究員/徐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