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證券評論 > 正文

字號:  

朱邦淩:本輪IPO改革不是行政倒退

  • 發佈時間:2014-08-05 07:4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文舉

  今年6月以來,IPO第二季的突出特點是低市盈率、低價格、網下回撥機制向中小投資者傾斜。由於原則上不允許超募,新股詢價環節形同虛設,發行價格甚至可用新股公式算出。低價發行使新股一票難求,網下路演可有可無,大多數擬上市公司乾脆取消網下路演。

  這種現象,引發了PE和機構對新股發行市場化方向的詰問和行政強化的擔憂:以市場化為大旗的註冊制改革如箭在弦,而作為註冊制突破口的IPO改革行政管控愈發明顯,IPO改革陷入市場化和行政化的悖論,市場化和行政化的邊界到底在哪?本輪IPO改革是不是行政倒退?2009年以來的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會不會就此中斷?

  筆者認為,不能以行政倒退的濾色鏡看待本輪IPO改革,不能以侵擾市場多年的偽市場化觀點否定IPO改革的正本清源。IPO改革應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在註冊制過渡期市場信用尚未建立前須實行必要的行政干預。本輪IPO改革的目標非常清晰,就是達到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平衡和資本市場的協調發展,是對既往“偽市場化”新股發行的及時糾偏。市場可能低估了本輪IPO改革的積極意義,實際上這次IPO改革是現階段的最優選擇,初步實現了新股發行的帕累托最優。

  過去,IPO改革的癥結在於市場化與本土化的結合存在問題。只有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A股實際出發,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和符合國情的新股發行體制,才是IPO改革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我們必須將IPO市場化改革與我國資本市場實際相結合,反對教條主義的市場化。

  2009年以來,IPO改革在市場化道路上狂飆突進,市場化成為IPO改革的方向。但伴隨著IPO改革,新股發行“三高”問題如影隨形。PE機構與上市公司狂歡的背後,是市場的受損和投資者黯然離去的背影。因此,市場對IPO改革的質疑從未停止,導致新股發行時斷時續,IPO改革與市場之間的正回饋遲遲無法建立。

  如何消滅新股‘三高’現象,打破‘新股不敗’神話,主流意見是廢除現行的核準制,全面推行IPO註冊制。以註冊制破解IPO的過度行政干預,並讓IPO身價大跌,新股“三高”便會迎刃而解。甚至有專家建議,給新股市場降溫的方法就是大規模發行,讓通過審核的600多家企業,以及所有通過審核準備上市的企業,全部自主選擇上市窗口。以市場痛苦不堪的休克療法,讓新股市場回歸正常。

  實際上,這樣的建議並不是符合A股實際的建設性意見。證監會目前的認識應該比較到位:新股發行改革是整個資本市場牽一髮動全身的改革,涉及的方面比較多,總體要循序漸進,有序推進改革。

  筆者一直認為IPO改革並不孤立,其困境實際上反映的是整個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是新股發行市場化與資本市場非市場化之間的衝突,是二級市場股價結構不合理在新股發行中的映射。因此,走出IPO改革困境需要進行資本市場整體改革,健全退市制度,建設法治市場。二級市場股價結構趨於合理、垃圾題材股估值合理回歸、價值投資理念確立之後,新股“三高”問題會自然化解,定價詢價機制會趨於理性。目前階段作為註冊制過渡期,對新股定價、發行節奏等環節進行一定的行政干預是必要的。而註冊制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不能寄望于註冊制能自動解決新股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目前階段盲目實行註冊制和完全的IPO市場化是取亂之道。

  管理層也清楚地意識到這一問題,致力於資本市場的整體改革。在“新國九條”等頂層設計中,註冊制改革不再孤立和單兵突進,而是環環相扣。目前,這一市場整體改革藍圖已經初現端倪。監管層對老鼠倉和內幕交易加大打擊力度、嚴懲欺詐上市、新退市制度、新三板和優先股、滬港互通等市場開放措施、對中小投資者保護的日益重視、舉報獎勵和員工持股等股市基礎制度建設、培育私募基金等引資渠道,實際上都是為即將進行的註冊制改革提供配套。(作者朱邦淩,為資本市場資深觀察人士)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