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華大基因估值三年漲四倍 業績疲軟借A股尋高估值?

  • 發佈時間:2016-01-11 07:0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臧允浩  責任編輯:楊菲

  日前,曾數度傳出上市消息的華大基因,終於披露招股説明書申報稿,擬登陸創業板上市。

  華大基因一度被各種光環籠罩,被稱為“深圳三寶”之一(騰訊、華為、華大)、 “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世界領先的遺傳學研究中心”、基因領域的巨頭,在資本市場更是有“獨角獸”之稱。招股書顯示,在華大基因的股東名單中,有逾20家PE在列。

  各種光環,也讓華大基因的估值水漲船高。今年上半年,華大基因估值達到191億元。 然而,2012年資本機構給予華大基因的估值僅為33億元,這一估值在3年內增長了4.6倍。不過,與突飛猛進的高估值相比,華大基因的業績狀況卻難言樂觀。招股書顯示,2012至2014年,華大基因營業收入分別為7.94億元、10.47億元、11.31億元,但對應的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分別為8173萬元、1.36億元、2812萬元。

  招股書顯示,高昂的成本極大地侵蝕了公司利潤。除此之外,目前基因測序行業標準缺失,價格體系混論,競爭也漸趨激烈。有業內觀點指出,華大基因擬登陸創業板應該是看重其高估值。創業板企業有更多講故事的機會,對於一些前景好、現狀差的企業,更容易借此炒作。雖然基因行業的未來前景很好,但競爭漸趨激烈,市場也尚未成熟,需要經過較長而艱辛的品牌培養期,華大基因能否從中勝出還需經受市場考驗。

   業績疲軟致上市路一波三折?

  雖然尚未登陸資本市場,但華大基因早已聲名赫赫。自1999年成立以來,華大基因完成了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炎黃一號”,承擔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的部分工作,並建成了大規模測序、生物資訊分析、克隆微生物、農業基因組等技術平臺。

  不過,這樣一家令資本趨之若鶩的高科技公司,卻在上市過程這遭遇一波三折。最初,華大基因一度被傳聘請投行準備赴海外上市,但最後不了了之。華大基因董事長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基因公司現在只能在國內上市,不能讓外資涉入。”

  2014年,彭博社曾報道華大科技改為赴港上市,但是有知情人士表示,華大科技由於2014年業績表現欠佳,導致其在2014年底上市的目標泡湯。另一種説法是,華大科技獨立赴港上市因華大科技和華大醫學的合併事宜而暫停。

  有分析人士指出,華大科技業績不容樂觀,或許正是華大科技與華大醫學合併的導火索。招股説明書顯示,華大科技在2013年的營業收入是6.16億元,凈利潤為9867萬元;2014年,其營業收入為6.45億元,凈利潤卻下降到6485萬元。

  此後,華大基因又傳出A股借殼的消息,但最終未見行動。如今,華大基因上市的路徑終於落定IPO,上市地點選擇在深交所創業板。

  對於選擇創業板上市的原因,醫藥行業分析師孟雲坤分析稱,從華大基因披露的業績來看,登陸創業板、中小板和主機板都符合要求,但是上創業板能帶來更高的估值。

  一位業內人士也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創業板企業有更多講故事的機會,對於一些前景好、現狀差的企業,更容易借此炒作。一些企業的確有潛力,但也要警惕泡沫”。

  公開資料顯示,華大基因主要通過基因檢測等手段,為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基因組學類的診斷和研究服務獲得營收。此前華大基因從未對外公開過實際營收,因此曾有猜測華大基因的年營收已經超過10億,甚至20億,凈利潤超過2億。不過此次的招股書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種美好的想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達安基因2015年上半年實現營收6.2億元,凈利潤0.66億元。與華大基因不相上下。從這一點上看,目前整個基因行業的利潤其實沒有市場想像的那麼大。

  上市前夕四大高管抱團離職

  2015年7月,有媒體報道稱華大基因華大基因CEO王俊離職。7月17日,華大基因官網發佈《關於華大基因組建前瞻性業務機構的公告》,正式回應外界瘋傳的原CEO王俊離職的消息。

  公告稱“經華大基因董事會決議支援由原華大基因CEO王俊主導組建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關注前瞻性業務發展的新業務機構”。從中可以看出,王俊已不再擔任CEO。該公告同時提及,他新的業務方向將”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關注前瞻性業務發展的新業務機構。王俊繼續留任華大基因董事會,出任董事合夥人。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10月15日上午,有消息指出原華大基因CEO王俊已正式宣佈創業,並創辦深圳碳元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深圳註冊,將於10月27日正式成立,現公司創始人為主要股東。該公司聯合創始人還包括華大基因另外3位高管,分別是原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吳淳、首席科學家李英睿及首席資訊官黎浩。

  從目前資訊來看,深圳碳元科技有限公司與華大基因並無關係。但上述資訊卻透露,除王俊外,華大基因的吳淳、李英睿、黎浩均已離職。據媒體報道,華大基因一離職員工透露,此次4位高管是以王俊為核心的,王俊離職,其他3人跟隨其出來了。而王俊此次離職主要是其與汪建之間的分歧有關。

  據悉,目前王俊仍為華大基因董事。據工商資料顯示,截至今年4月份,王俊持有華大基因10.5%的股份,持有深圳前海華大基因投資企業57.07%的股份。華大基因和深圳前海華大基因投資企業為即將作為上市主體的華大股份第一和第二大股東。

  華大基因成立於1999年,而王俊亦于同年加入,成為該公司最年輕的元老。有資料顯示,王俊當時剛考上斯坦福大學碩士,原準備赴美讀書,卻被汪建成功挽留。2012年,王俊擔任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執行院院長,此後則擔任華大基因CEO一職。

  去年10月23日,投資者報曾引述知情人士的話稱:“因為2014年業績不理想,沒有達到對賭協議要求,深圳華大基因旗下的華大科技和華大醫學在去年年底合併為一家公司,名為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合併後一直是由王俊全面接管。但在決策權歸屬問題上,王俊和汪建産生了矛盾,這可能是致使王選擇離職創業的主要原因。”

  對於諸多疑問,中國經濟網記者曾致電華大基因的一位公關負責人,對方表示一切以公司官網發佈的公告為準。

   成本高昂陷低利潤困境

  從營收看,華大基因的確表現不俗。招股書顯示:華大基因在2012、2013、2014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94億、10.47億、11.31億,來自於中國大陸以外的收入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37.84%、29.64%、41.10%。

  但是,2012-2014年,華大基因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8173.41萬元、1.36億元、2812萬元,其中2014年凈利潤較上年下滑79.3%。

  成本的居高不下侵蝕了公司利潤。在華大基因主營業務成本中,材料費用比例不小,“公司最近三年的材料費用佔主營業務成本的比例分別為37.23%、44.01%、52.96%和52.87%,其中主要物料支出為測序試劑。”

  外資巨頭Illumina一直是華大基因測序儀及試劑耗材的主要供應商,供應量在華大基因對外採購年支出的佔比最高超過四成。其次是Life Technologies,供應量佔比為一成左右。

  不過,Illumina供應的測序上機試劑、耗材價格一直在波動,最初的售價是3520.5美元/盒。自 2013 年華大基因發展多元化測序平臺之後,其價格時而高位,時而低位。面對價格的波動,華大基因或處於相對被動位置。

  2012年9月,華大基因收購美國開發和製造基因測試設備的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一直以來,後者都是全球最大基因測序公司Illumina的競爭對手。有消息稱,此次上游收購使華大基因獲得基因測序儀的生産能力以及大批自主智慧財産權,而且大幅降低了華大基因檢測服務的成本。

  不過,據《投資時報》援引一位離職人士的話稱,真實情況並非如此。據介紹,華大科技的主營業務是為高校和研究院提供基因序列檢測和基金資訊分析,其主要供應商為美國的Illimia,後者為其提供測序所需的設備和試劑。在華大科技收購美國基因測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後,便不再購買Illumina生産的這類設備,也因此使得之前因購買設備所給的試劑折扣取消。但是華大科技又不得不向其購買基因測序的關鍵試劑,因此反而提高了試劑費用的成本,對公司的影響非常大。不過,該人士也承認,從長遠看,這有利於公司的發展。

   基因測序市場混亂競爭激烈

  基因測序行業的受追捧程度已越來越高,華大基因也並非行業裏一枝獨秀的“壟斷者”。目前,國內主要的基因檢測服務提供商有藥明康得、貝瑞和康、金域檢驗、博奧生物等,A股上市公司達安基因和迪安診斷也已涉足此領域。

  為了搶佔市場份額,華大基因不斷拓展自己的銷售力量,其銷售人員比例已佔員工總數的34.56%。相比之下,作為一家高科技公司,其研發人員數量僅為8.52%,甚至低於管理人員的比例15.02%。

  值得注意的是,行業監管模糊已成為基因測序行業一個不確定性因素。2014年2月,國家食藥監局和衛計委一度叫停了基因測序在臨床上的應用。一個月後,又發佈了首批基因測序技術臨床試點單位的名單,華大基因位列其中。有分析人士指出,基因測序應用的挑戰,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市場教育和科普過程,並且受限于倫理和法律。

  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任魯風曾對媒體表示,行業標準的制定難度很大,不僅要考慮實際運用的需求、方向,還要現有的技術條件相結合。其中,難度較大的是制定衛生標準和準入門檻,包括檢測儀器和試劑的CFDA準入、檢測項目的衛計部門準入、物價準入等,都需要多方權衡。

  行業標準的缺失,直接帶來行業價格體系的混亂。去年9月,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以乳腺癌基因檢測為例,相比較達安基因此次定價580元的9個乳腺癌易感基因檢測,華大基因2個乳腺癌易感基因檢測價格是2000多元,21個易感基因檢測價格是4000元左右。

  “隨著市場的開放,以後技術進一步發展,成本會越來越低,基因檢測價格也會越來越低,甚至免費。然後基因檢測公司靠後續解決方案保證盈利”,達安基因副總經理程鋼曾表示。

  北京鼎臣醫藥諮詢負責人史立臣則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基因行業的未來前景很好,但競爭漸趨激烈,市場也尚未成熟,需要經過漫長而艱辛的品牌培養期,華大基因能否從中勝出還需經受市場考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