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七萬茶企難闖A股 缺乏行業標準成主因

  • 發佈時間:2015-12-08 07:0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儘管有著多達3000億元的市場容量,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茶企直接登陸A股市場的先例。在安溪鐵觀音、華翔苑等知名茶企相繼IPO折戟之後,新三板成為不少茶企對接資本市場的新平臺。

  國內最大的鐵觀音生産企業八馬茶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八馬茶業)將於今日(12月8日)掛牌新三板。公司董事長王文禮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産業規範化和標準化程度落後,茶葉産業基本“靠天吃飯”。再加上行業內營收超過10億元的公司寥寥無幾,行業整體小而散,各家公司財務及管理都達不到上市要求,所以近年來鮮有茶企衝板成功。

  多家知名茶企折戟A股

  與白酒企業競相接軌資本市場不同,中國A股市場迄今為止主營茶業務的上市公司屈指可數。記者了解到,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茶企的上市之路荊棘滿途,包括福建安溪鐵觀音集團、華祥苑、信陽毛尖集團、杭州龍井茶業集團等多家知名茶企均在衝刺IPO的路上無功而返。

  截至今年6月,除了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的天福(06868,HK)、龍潤茶(02898,HK)和坪山茶業(00364,HK)外,只有謝裕大(430370)、恒福股份(832453)、雅安茶廠(832057)等6家公司掛牌新三板。

  王文禮坦言,中國絕大多數茶葉企業都由家庭作坊構成,靠天吃飯的農業屬性使産業規範化、標準化滯後,行業集中程度低。“現在茶行業整體規模接近3000億元,有7萬家生産企業。以鐵觀音為例,全國生産企業就有3萬多家,估計一年銷售額500億~600億元,約佔整個行業的三成左右。”

  對於茶企屢屢止步IPO的原因,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茶葉學會副理事長劉仲華分析稱,主機板要求公司盤子大,但絕大多數茶企的資本運營能力較弱,最大的營收也才10多億元。再加上茶行業還在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化的融合過程中,距離完全的標準化仍有一定距離。

  八馬茶業招股書披露,今年1~5月,公司營業收入為1.72億元,其中鐵觀音收入為0.95億元,佔總營收的55.14%。2013年至2014年,鐵觀音全年營收分別為2.44億元和2.16億元。

  王文禮説,根據公開披露的資料統計,八馬是國內最大的鐵觀音生産企業,但市場份額也非常小。據安溪縣政府統計,安溪每年出産的鐵觀音産值約120億元,而前十家品牌茶企合計佔比不超過10%。

  需推進行業標準化

  到目前為止,標準化仍是阻礙茶企大規模發展的攔路石。

  王文禮表示,國內茶行業還是小農經濟的農副産品模式,沒有統一的規格和口味標準,連知名品牌也很少,更沒有能夠打通上游種植、中游流通和下游終端的標準。比如以前白酒多以散裝酒為主,現在有38°、52°等度數、釀造工藝和品牌上的差別。

  對此,廣州芳村茶葉市場一位陳姓店主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消費者對茶葉的認知還停留在靠鐵觀音、雲南普洱這樣的地理商標區別,很少有哪家企業靠本身的品牌做到家喻戶曉。

  “茶行業的評判標準必須像工業製品一樣有可量化的指標,而這恰好是目前標準化推進的難點。”王學禮説,如果把標準化程度按十級來評分,絕大多數廠家不及格。而進口品牌立頓黃標紅茶,靠標準化和品牌化年銷售額能做到上百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受中央政府“八項規定”影響,曾經被熱炒的天價茶正走下神壇。以八馬茶業為例,2014年營業收入從上年的4.26億元下滑至3.94億元。八馬茶業總經理吳清標坦言,近年來茶葉消費已回歸理性,雖然過去兩年利潤有所減少,客單價比往年往年下滑30%,但客單數較之增長30%以上。

  劉仲華也認為,從行業數據來看,飲茶人群逐年快速增長並年輕化,擁有千年曆史的茶行業仍然是朝陽行業,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將成為資本追捧的熱門行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