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建材業過半虧損 陷全行業産能過剩

  • 發佈時間:2015-11-26 01:00:08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連續19個月出現下滑,也再次成為1998年房改以來中國經歷的最差投資數據,而在兩年前,這一數據還長期維持在20%以上。這一變化,也給了作為其上下游産業直接受影響者的建材業當頭一棒,行業原本快速擴張的態勢迅速消失,甚至出現只能依靠“賠得起”來維持生存的現象。

  根源 房地産投資首次連續3個月負增長

  房地産在多年高歌猛進後開啟了長期去庫存狀態,進而導致新增投資的大幅下滑。這一變化給了其最大關聯行業——建材業以毀滅性的打擊。

  交銀金研中心最新數據顯示,10月房地産開發投資單月增速為-2.4%,這是繼8月增速為-1.1%、9月增速為-3.1%後,連續3個月負增長。此外,房屋新開工面積單月增速除9月的“曇花一現”,10月再次跌入零值以下,同比增速-24.5%,累計增速更是從2014年後全線負增長。

  “投資單月增速出現了連續3個月負增長,這在2009年以來尚屬首次。”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房地産面臨著長期去庫存的狀態,例如鐵嶺去庫存週期恐達8年,這僅僅是房地産對投資負拉動的開始。

  的確,易居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重點監測的50個城市中,庫存去化週期超過12個月的城市已經超過一半。其中,北海去庫存週期高達30.1個月,煙臺26.4個月,荊門25.5個月,呼和浩特24.9個月,三亞23個月。

  造成巨量庫存的主要原因則是過去十幾年地方在建設擴張過程中的無序開發。然而,住房的需求量卻是有限的。2015中國居民金融能力報告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家庭房産擁有率達到83.43%,擁有兩套以上房産的家庭佔到40.07%;其中有52.07%的家庭,房産價值佔家庭總資産一半以上,16.19%的家庭這一比例佔80%以上。

  庫存積壓的現實意味著短期內投資仍難回暖。而房地産業一頭連著投資,一頭連著消費,因此,房地産投資下滑致使此前大量擴張的建材行業陷入全行業産能過剩。

  困境 建材陷全行業産能過剩

  衡陽是湖南的一座小城,但卻擁有近百家水泥企業和水泥製品企業,年生産能力達1600萬噸。然而,隨著經濟放緩、需求下降,衡陽本地每年的需求量滿打滿算不過800萬噸,産能嚴重過剩。

  衡陽水泥面臨的困境只是建材行業的縮影。以陶瓷行業為例,産能過剩比例高達40%。2015年以來,珠三角地區便有12家陶企倒閉。此外,房地産佔75%份額的平板玻璃行業,也出現了大面積的虧損。

  “建材業的大幅下滑雖然不僅僅受房地産行業影響,但是房地産市場的疲軟是其下滑的直接因素。”業內人士表示。

  的確,2014年前三季度還在大幅增長的建材行業,卻從四季度起急轉直下,與房地産行業的走勢極為類似。WIND數據顯示,WIND三級行業中建材類48家上市企業,2014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分別為519億元、1284億元、2037億元元,分別同比上漲18.95%、9.93%、6.92%;凈利潤方面分別為30.11億元、116.15億元、178億元,分別同比上漲398.86%、53.51%、30.28%。但2014年年報卻顯示,營業收入、凈利潤增速僅為1.93%與-3.88%。與此同時,2015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凈利潤增速大幅下滑至-11.71%與-72.25%。

  “過去幾年的飛速增長造成了對建材的提前透支。”有業內人士指出,過去十年,我國基礎設施與房地産行業的飛速發展,促使提供重要基礎原材料的建材業得到了飛躍發展。但也因此,需求被提前透支,建材業面臨著嚴重的産能過剩。

  而過剩産能帶來的結果便是利潤的大幅下滑,甚至大面積虧損。上述人士説,以水泥為例,幾年前,鋼鐵行業全面虧損的時候,水泥産業還有利可圖。但進入2015年,水泥産業開始重蹈鋼鐵業覆轍,利潤大幅下滑,甚至有些地區開啟“看誰賠得起”的大比拼。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近半數水泥、平板玻璃企業虧損,水泥虧損企業虧損額高達170億元,平板玻璃虧損企業虧損額30億元。更為嚴重的是,當前水泥、平板玻璃行業雖然有半數企業保持微利,但實際情況是其中許多企業是處於隱性虧損狀態。

  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孔祥忠表示,今年以來水泥價格持續下滑,前三季度全國通用水泥平均出廠價格每噸比去年同期下降10%。9月份全國通用水泥月平均出廠價格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準。

  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在國務院部分行業協會負責人座談會上發佈的報告便指出,自2012年3月以後,全國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連續40個月下降,目前全國工業産品出廠價格只相當於2007年水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二季度以後,水泥、平板玻璃價格下跌到行業平均成本線以下,價格已經失去調節供需平衡的杠桿功能。

  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會長喬龍德表示,當前部分水泥、平板玻璃生産企業不惜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産品,主要是為了在市場需求萎縮的狀況下回籠部分産品資金,擔心企業資金流中斷,危及企業生産經營。

  “然而這種飲鴆止渴的無奈之舉,不僅造成企業銷售收入和收益大幅度下降,而且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資金流問題,反而會將企業推入經營活動現金收入減少、銀行惜貸的尷尬境地。”喬龍德説。

  挑戰 化解産能為第一要務

  “雖然産能過剩已存在多年,但今年形勢顯得格外嚴峻。”喬龍德表示,一些産能已經過剩的産業還在新增産能,導致在市場競爭不規範的狀態下,不僅建材全行業經濟運作出現下壓,而且經濟效益嚴重下滑的程度遠遠超出經濟運作下壓的程度,給行業發展帶來巨大的衝擊。不少企業仍在困惑中徘徊或無所適從,盲目等待依靠外部拉動來改變現狀。

  孔祥忠也指出,資源環境倒逼,使建材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資源環境壓力和挑戰。與此同時,勞動力、土地、燃料動力等價格持續上升,生産要素成本壓力加大,建材行業經濟運作面臨近年來最為嚴峻的困難局面。因此,遏制、扭轉當前建材産品價格和經濟效益下滑,是實現今年建材行業平穩運作的迫切需求和首要任務。

  對此,喬龍德指出,去年以來,分地區組織召開20多次遏制新增産能的座談會和論壇,水泥企業和玻璃企業聯名向建材行業發出倡議,承諾不再新增産能。此外,將進一步推進錯峰停窯生産,促進節能減排,緩解供求矛盾。

  “企業自身轉型升級、兼併重組也是化解産能的重要方式。”喬龍德表示,將加快申請制定關於進一步淘汰落後水泥産能的政策措施,並制定水泥、平板玻璃、建築衛生陶瓷行業兼併重組的相關政策。

  此外,喬龍德認為,需突破現有的兼併重組模式,改變一對一談判,逐漸制定出導向目錄指南,明確方向性歸宿和導向性目錄。可以變整體收購為相互持股。運用混合所有制,嘗試同一區域的企業,按照資本組建成立新公司統一經營;組織錯峰生産,要進行同區域內停産限産企業與生産經營企業共同分利的嘗試。

  “將‘走出去’作為調整結構、改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喬龍德表示,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為行業先進技術裝備和高效産能“走出去”創造了機遇和條件,建材業應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和國外市場資源,充分發揮我國建材工業技術、裝備、科技的優勢,擴展新的發展空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