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公司大回歸修復市場機能 復牌節奏有節有序
- 發佈時間:2015-07-15 08:24:2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楊菲
從恐慌性大面積停牌到歸心似箭批量復牌,A股上市公司以前所未有的一致節拍,畫出了一道陡峭的停牌家數曲線,從一個側面展現著市場信心的跌宕起伏與流動性的豐枯交替。
目前,隨著救市措施的快速顯效,投資者信心已趨於平穩,市場流動性得到極大改善。在此背景下,截至發稿時已有762家曾緊急停牌“避風”的公司歸隊,使前期新增停牌家數由最高峰的逾千家降至目前的316家,市場機能由此得以基本恢復,上市公司角色亦快速歸位,不僅絕大多數股票交易進入常態,一些公司甚至已借勢展開醞釀多時的資本運作。
停牌家數曲線折射恐慌情緒
上市公司停牌家數,這個此前幾乎不為多數投資者所注意的數據,卻在近三周成為反映市場健康狀況的體溫計,高達千家規模的大幅波動,見證了這場冰火轉換。
據上證報資訊統計,自6月30日至7月9日,在這最關鍵的八個交易日中,A股共計有1078家公司發佈過停牌公告,考慮到此前已有419家公司停牌,在7月9日的最高峰值,總停牌家數曾一度達到約1500家,佔據市場的半壁江山,嚴重影響了市場機能。如創業板7月7日成交額還不到450億元,僅為峰值時的五分之一。
在這背後是非理性的暴跌,停牌由此成了眾多上市公司的情急之策。自6月30日起,累積新增停牌公司數量快速變化,從35家到40家、77家、138家、198家、409家,至7月8日已達951家。此後,隨著救市措施的見效,恐慌情緒在7月9日逆轉,但由於上市公司決策的滯後性,當天的累積新增停牌公司數達到了1048家的峰值,並創下了A股同時停牌公司家數紀錄。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就在9日當天,有26家停牌避風公司率先宣告復牌,且走勢不俗,反彈的號角由此吹響。此後,在各方救市舉措的共振下,在資金的強勢推動下,市場快速走出陰霾,停牌避風公司開始有序復牌,重新回到正常交易狀態。據記者統計,截至7月14日23時,6月30日至7月9日宣佈停牌的1078家公司中,僅有316家仍處停牌狀態,另762家公司多數已手握增持、回購、員工持股、股權激勵、戰略合作、對外投資、簽約大單等各類帶利好色彩的公告復牌,且絕大部分享受了漲停的“禮遇”。
由此,徹底扭轉市場悲觀情緒,甚至有投資者開始申購重倉股處於停牌狀態的基金謀取套利,這也意味著,在市場眼中,所謂的“停牌堰塞湖”如今已成為“補漲候選池”。
有序復牌的節奏把握
如果説大規模停牌是上市公司集體性的無序行為,那麼復牌的過程則顯得有節有序。
記者注意到,就在7月8日市場依然一片哀鴻之際,此前于6月中旬股價高點時停牌,並自7月7日復牌一字跌停的九陽股份和良信電器都曾被打開跌停,當日換手率分別超過20%和50%;同在8日當天,不下百餘只以中小板、創業板公司為主的個股幾乎同時(下午1時15分或下午2時整起)出現跌停板買單,合計動用資金規模巨大。使創業板8日成交額達到930億元,是前一交易日的一倍多。正是這筆資金的及時入場,點燃了市場流動性恢復的希望。
此後,在7月9日,8日剛剛緊急停牌的創業板標桿樂視網和東方財富復牌,當天,大量資金涌入將兩公司股價迅速拉起,並牢牢封于漲停板,其成交額合計達140億元。以此為標誌,市場走勢出現大逆轉。
復牌漲停的示範效應十分顯著,帶動上市公司有序分批次復牌。統計顯示,7月9日復牌的公司中,復牌後三個交易日的平均漲幅累計為29.26%;而7月10日復牌的65家公司中,三日的平均累計漲幅為26.51%;13日復牌的368家公司,至今平均累計漲幅為18.72%。
上市公司角色歸位
經歷了起伏跌宕、停牌復牌,A股正在重回平衡與有序。可以預見,在市場信心逐漸恢復的情況下,剩餘的停牌避風公司也將有序復牌,重回交易舞臺。
截至7月14日23時,又有101家公司發佈復牌公告,擬於7月15日起復牌。其中,部分公司為提振投資者信心,推出了包括員工持股計劃在內的各類利好。
如神州泰嶽今日公告,公司擬推資金規模上限10億元的員工持股計劃,杠桿比例為1:2。同日,萊美藥業也宣佈推出資金規模上限2億元的員工持股計劃,其中員工籌資總額上限為5000萬元,其餘為杠桿資金。此外,青島金王、羅普斯金、天瑞儀器、天澤資訊等均擬推出員工持股計劃,規模在1億元左右至5000萬元不等。
除員工持股計劃,三全食品、禾盛新材等公司也亮出了轉型、跨界的意圖。如三全食品宣佈,子公司與拉扎斯網路(簡稱“餓了麼”)簽訂協議,在O2O領域展開闔作;禾盛新材則與常州燕湖資本簽約,擬設立“中禾供應鏈産業基金”,規模暫定20億元,投資于上市企業供應鏈融資及與供應鏈相關的股權投資、産業並購等。
此外,在業內人士看來,市場大幅波動後,上市公司股價的回落也可能反而成為其資本運作的催化劑。如中科招商抄底舉牌的六家上市公司中,已有天晟新材停牌籌劃産業並購、大連聖亞今日也宣佈停牌籌劃定增。此停牌與彼停牌已截然不同,意味著在市場信心、流動性、機能逐步恢復後,上市公司的角色定位也快速歸位,“播種、培育、收穫”的車輪再次滾動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