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5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滬市公司經營穩中有進 增速普遍放緩

  • 發佈時間:2015-05-08 03:10:39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恒

  2014年,全球經濟復蘇艱難曲折,主要經濟體走勢分化。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多重困難和挑戰相互交織。在複雜嚴峻的形勢下,經濟從高速發展步入到中高速換擋的“新常態”。面對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挑戰,滬市公司迎難而上,整體經營業績仍實現增長,盈利品質保持平穩。以上證50和上證180為代表的大盤藍籌股公司繼續保持穩定,體現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戰略新興産業展現出成長活力,經營規模比重有所增大。

  當然,受經濟趨緩形勢的影響,滬市公司在過去一年雖然實現了增長,但除個別行業外,多數行業均出現了增速放緩的情況,同時還存在著産業調整難,區域發展不平衡以及部分公司經營風險較大等問題。為此,有必要在促進國企混改,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宏觀政策的影響下,借助資本市場,因勢利導,充分發揮滬市大盤藍籌的産業優勢,同時以製造裝備産業升級、網際網路+等宏觀戰略為依託,積極推動戰略新興産業發展,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穩步推動經濟結構轉換,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滬市公司是國家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對滬市公司年報進行分析和總結,不僅可以了解公司發展的整體概貌,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我國當前經濟總體運作情況。截至2015年4月30日,滬市1041家上市公司均已按期對外披露2014年年報。本報告對滬市公司2014年年報相關數據進行了統計和分析,歸納總結了滬市公司的總體情況、行業經營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推動滬市公司發展,提升滬市公司品質的建議。

  一、滬市公司整體表現

  2014年,受産能過剩、需求不足等因素影響,中國經濟繼續降速運作。面對經濟放緩的巨大挑戰,滬市公司積極應對經濟轉型,總體經營穩中有進,但增速普遍放緩。

  (一)滬市公司整體業績增速放緩,經營品質相對穩定

  從整體情況看,2014年度滬市公司整體業績穩中有進,多項財務指標均有所增長。2014年滬市公司共實現凈利潤約2.06萬億元,同比增長4.99%,但增速放緩,較2013年13.06%的增長率下降8.07個百分點。每股收益0.61元,同比持平;股東權益穩步提升,每股凈資産4.82元,同比增長11.09%;公司盈利能力有所減弱,凈資産收益率12.61%,同比下降1.30個百分點。2014年滬市公司經營規模穩步擴張,共實現營業收入22.73萬億元,同比增長4.34%。同時,共計有約550家公司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其中約150家公司增長50%以上,與上年度持平。

  從實體經濟運作看,2014年滬市公司經營利潤出現回落,但經營品質較穩定。2014年非金融類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8.11萬億元,同比小幅增長1.91%,佔滬市公司整體營業收入的79.67%,是國民經濟的創收主力;實現凈利潤0.71萬億元,同比下降4.03%,出現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實體經濟盈利能力有待加強;實現每股收益0.39元和凈資産收益率8.76%,同比下降9.73%和1.32個百分點;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共計1.51萬億元,同比增長16%,經營品質較穩定。

  從利潤來源看,滬市公司93.68%的利潤來源於主營業務,是推動利潤增長的主要動力。由於工業産品價格持續下降,生産要素成本上升,滬市非金融類公司營業成本上漲2.10%,略高於營業收入的上漲幅度,營業利潤和整體毛利率水準有所下降;銷售和管理費用同比小幅上升,與營業收入增長基本相符;財務費用較上年大幅增長23%,與營業收入增長相差較大,突顯出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從資産負債表看,非金融企業資産負債率62.03%,與上年的61.92%相比略有上升;非金融企業存貨較去年同期增長9.77%,高於同期營業收入增長率,未來仍存在一定的去庫存壓力。

  (二)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巨大,創新投入穩步增長

  滬市公司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在稅收、就業、投融資方面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稅收方面,現金流量表反映滬市公司所支付的各項稅費共計2.15萬億元,同比增長6.21%,較營業收入的增長高出近2個百分點,與滬市公司實現的凈利潤總量相當,對國家財稅貢獻巨大,但是也反映出公司稅費對利潤影響較大,國家亟需通過財稅改革對實體企業減負;就業方面,滬市公司創造了1100余萬個就業崗位,合計支付職工薪酬1.77萬億元,同比增加1455億元,促進了就業和國民收入增長;融資方面,2014年滬市資本市場為首發上市公司提供融資約300億元,滬市公司通過非公開發行或配股募集資金合計約2500億元,資本市場為上市公司自身發展提供資金來源,減輕了公司資金成本。

  2014年滬市公司固定資産投資力度放緩,創新投入穩步增長。滬市公司固定資産投資1.6萬億元,與以前年度投資水準相當,説明隨著靠投資推動國民經濟增長驅動力的減弱,上市公司以投資拉動經營業績增長的意願正在下降;2014年,滬市公司研發支出共1693億元,同比增長16%。但是也應看到,研發支出僅佔營業收入的0.75%,創新投入仍待加強。

  (三)現金分紅水準持續平穩,藍籌股持續顯現投資價值

  2014年滬市公司現金分紅較2013年基本持平。經統計,整體分紅比例(即股利支付率)為32.12%,相比2013年的34.62%小幅下降;697家公司提出派現方案,佔公司總數的66.96%,同比下降3.47%;合計擬分配現金紅利達6615億元,同比下降4.04%,主要由於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經營業績大幅下滑導致分紅金額同比下降251億元所致。

  各板塊中,上證50公司和上證180公司的派現公司家數佔比分別達到90.00%和87.78%,擬分派現金紅利總額分別為3856億元和5900億元,分別佔滬市公司擬分派現金紅利總額的58.30%和89.20%。從現金分紅金額來看,“四大商業銀行”及中石油派現金額位居前列,合計擬分派現金紅利3283億元,佔滬市公司擬分派現金紅利總額的51.12%。從現金分紅比例來看,分紅比例在30%以上的公司500余家,50%以上的公司130余家。派現規模達到10億元以上的公司有62家。

  (四)藍籌股持續穩定增長,戰略新興産業公司展現成長潛力

  一是上證50、180平穩增長。2014年,上證50、180指數成份股的平均營業收入950億元以上,平均凈利潤高於100億元,平均每股收益0.7元以上,凈資産收益率13%以上,高於滬市整體水準。市場較為關注的“四大商業銀行”及中石油、中石化合計實現凈利潤近1萬億元,佔滬市公司整體凈利潤的49.29%,與2013年和2012年持平,但受原油價格下跌、國內成品油價格連續下調等因素影響,中石油、中石化業績同比分別大幅下降17.29%和29.40%。

  以2015年4月30日收盤價計算,上證50與上證180靜態市盈率分別為14.44倍和15.81倍,較上年增長一倍。

  二是戰略新興産業相關公司展現成長潛力。2014年,滬市戰略新興産業相關公司經營規模和盈利均有所提高,展現成長活力,體現了經濟發展的先鋒作用。從經營業績看,新興産業相關公司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2.1萬億元,同比增長7%,實現凈利潤944億元,同比增長10%,高於滬市整體增長率,表現出較好的成長潛力。新興産業公司的創新特徵也更為明顯,從研發投入來看,2014年新興産業公司研發費用569億元,佔滬市整體研發投入的33.61%,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為2.66%,遠高於滬市整體公司0.75%的均值,與2014年國家研發開支佔GDP比重相當。

  與此同時,在創新産業發展上,滬市一批企業,特別是新興産業借助資本市場平臺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業績估值和大盤上漲的雙輪驅動下,市值規模快速增長。2014年,與新興産業有關的公司市值合計達到6.73萬億,同比增長167%,佔滬市總市值的比重由上一年的14.2%上漲到16.6%;靜態市盈率達到71.31倍,相比上年翻三倍有餘,反映出市場投資者對創新驅動公司經營發展的高預期,這些公司逐漸成為國民經濟運作中具有一定影響力和成長優勢的企業群體。從近一年新上市公司看,2014年5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期間,滬市共81家新上市公司,其中具有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公司不斷涌現,屬於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新興和中國製造2025産業公司佔比40%以上,實現資本市場直接融資210億元,為其後續創新增長提供了資金支援。

  二、滬市公司産業及行業發展特徵

  目前,滬市公司在結構上已經形成相對清晰的層次。2014年,不同産業、行業的公司呈現出鮮明的特徵。第三産業發展提速,中下游行業業績情況遠好于上游行業。

  (一)産業結構調整已現端倪,第三産業發展趨勢良好

  滬市公司在産業結構上的調整,是國家層面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縮影。在滬市公司中,受四大銀行及其他金融業體量大的影響,資産比重佔比較大的為第三産業,其資産總計118.29萬億,遠遠高於第二産業18.44萬億元及第一産業491.38億元的總資産規模。受國家積極推進産業結構轉型的政策影響,以交通運輸、資訊科技、文化業為主的第三産業快速發展,其發展勢頭已超過以傳統的採礦業、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産業。從全年業績情況看,第三産業凈利潤為1.5萬億元,同比增長10.72%,營業收入為7.66萬億元,同比增長9.57%,其營業收入增速超過第二産業6個百分點,其中凈利潤的增速更是遠遠好于第二産業凈利潤下滑7.32%的盈利情況。另外,第三産業的平均凈資産收益率達到15.05%,資産盈利能力也顯著好于第二産業。

  (二)上中游行業經營下滑,下游行業發展平穩

  2014年度,受産能過剩和宏觀經濟週期影響,行業上游的採掘業利潤大幅下滑;受上游成本傳導和産業轉型升級的共同影響,行業中游的設備製造業、化工行業、鋼鐵和有色等行業經營略有下滑;但行業下游的醫藥、文化、金融業等行業經營發展平穩。

  1.上游行業經營大幅下滑。一是採掘業受産品價格的持續低迷和産能過剩的影響,經營業績下降幅度較大。二是農業經營業績仍不景氣。

  2.中游大多數行業經營依舊處於下行通道。一是鋼鐵行業受産能過剩影響,經營業績慘澹。二是有色金屬冶煉行業經營下滑。三是運輸設備製造業中鐵路設備製造業業績大幅增加,但造船業仍不容樂觀。四是汽車行業繼續增長,但幅度放緩。五是化工、造紙行業業績沒有顯著改善。六是電力行業增速放緩。

  3.下游行業經營增長平穩。

  一是交通運輸業業績加速增長,發展前景良好。

  二是酒類和食品製造利潤微幅增長。

  三是文化傳媒行業業績喜人。目前傳統的工業領域發展動力減弱,文化傳媒行業作為生活服務業近兩年受到國家政策的有力扶持,表現出較好的發展動力。2014年,以傳統傳媒産業為主的滬市文化傳媒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1%和16%,高於滬市整體水準。與此同時,2014年滬市公司對文化傳媒行業並購重組、轉型、投資等十分活躍,涉及影視、遊戲、廣告、出版、有線和衛星電視等多個子行業。2015年,隨著國家政策對文化傳媒行業發展的進一步扶持,國家對領域管制的減弱和以營改增為主的稅收政策的改革將會進一步加大文化傳媒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四是金融行業保持較高盈利能力,證券行業利潤爆髮式增長。2014年,金融業實現凈利潤1.35萬億元,同比上漲10%。由於宏觀經濟下行、降息預期下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的加快推進,上市銀行利潤整體增速進一步回落。2014年銀行業上市公司凈利潤為1.15萬億元,同比上漲6.9%,明顯低於2013年13%的增長水準。因此,為應對利率市場化對利息收入的影響,上市銀行加大力度發展中間業務,非息收入佔比得到明顯提升。此外,受到IPO重啟、股市大幅上漲等因素的促進,證券行業各項業務蓬勃發展。2014年滬市證券行業公司實現凈利潤368.65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中信證券實現凈利潤約113.37億元,奪得榜首。光大證券、太平洋證券的增幅居前,分別高達905%和628%。

  五是房地産業進入調整期,相關建築業也增速下滑。

  六是批發零售業績與去年持平,受電商衝擊短期難以改善。

  七是軟體及資訊技術服務業蓬勃發展。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産業,持續實現較快增長,産業發展態勢良好。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智慧化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應用,對整體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2014年,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實現凈利潤102億元,同比增長11%。技術是資訊軟體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技術對業務的推動作用十分顯著。2014年,資訊軟體行業加大了對研發的投入,研發支出共計發生53.6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由2013年的2%上升至5%。其中,恒生電子作為國內領先的金融IT産品與服務供應商,研發支出佔收入的比重最大,高達42%。隨著“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的實施,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資訊軟體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業績有望持續高增長。

  八是醫藥行業整體發展迅速,盈利保持穩定。

  三、滬市公司存在的不足和經營風險

  (一)區域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公司盈利能力整體偏弱

  從各公司區域分佈看,滬市公司呈現出發展不平衡的狀態。東部地區的公司數量、品質及規模等均佔據顯著的優勢地位;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的公司數量佔比小,整體盈利能力相對偏弱。具體情況如下。

  一是中西部及東北地區整體盈利能力偏弱。經統計,滬市中西部及東北地區(19個省市自治區)公司有389家,佔滬市整體公司的40.14%。2014年實現凈利潤為1112.72億元,僅佔滬市整體的5.43%。其中,在滬市公司整體凈利潤小幅上漲的情況下,中西部地區及東北地區凈利潤同比下降4.92%。但是,與去年17.16%的降幅相比,該地區凈利潤下降的速度放緩,業績相對好轉。具體來看,中西部地區盈利能力偏弱,與該地區多以資源、能源輸出為主,産業結構相對單一,受宏觀經濟影響的幅度較大有關。其中,採礦業本年實現的凈利潤大幅下降,同比減少84.15億元。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以及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兩個行業則在2014年出現大額虧損,虧損金額分別為7.80億元和8.07億元;東北地區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增長達到7.00%,高於滬市整體4.99%的增長率。東北地區凈利潤顯著增長主要是中航資本和北大荒兩家上市公司本年凈利潤大幅增加所致。其中,中航資本受到股市大幅上漲的影響,經紀業務收入大幅增加,實現凈利潤18.1億元,同比增長115%。北大荒在2014年出售了多年虧損的大米業務,依靠土地租賃實現凈利潤7.99億元,同比增長312%。剔除上述兩家公司影響,東北地區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7.24%,主要是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以及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兩個行業業績大幅下降所致,虧損金額分別為6.66億元和4.83億元。

  二是東部地區快速發展,京津冀區域業績企穩。東部地區(山東、上海、浙江、江蘇)2014年實現凈利潤3234.04億元,同比增長15%,遠遠超過滬市整體6%的增長幅度。從行業角度來看,東部地區的快速發展主要受益於其産業結構的多元化,能夠有效緩解不同行業的業績風險。例如,與中西部地區相似,該地區內的黑色金屬冶煉、石油化工等傳統行業業績明顯下滑,降幅分別為27%和136%。但是金融業、汽車製造業等2014年業績大幅上升,同比增幅分別為18%和14%。隨著上海自貿試驗區的設立以及國家一系列深化東部沿海地區改革政策的實施,東部地區2015年有望繼續保持良好態勢。此外,受市場關注的京津冀地區2014年實現凈利潤1.40萬億元,同比增長2%,其中金融業和電力、熱力、燃氣最為顯著,同比增加722億元。但是,該地區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嚴重虧損,虧損金額高達161億元,同比下降1744%。總體來看,京津冀都市區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京津冀一體化建設的實施和渤海灣臨港區域的建設,為京津冀區域的飛速發展創造了機遇。

  (二)國有企業整體仍佔主導地位,但經營績效和公司治理有待改進

  截至2014年12月31日,滬市國有企業(含金融類)數量共計644家,佔比達到滬市整體的61.98%,市值規模達到20.43萬億,佔滬市總市值的81.37%。整體上看,2014年度滬市國有企業整體業績穩定增長,實現營業收入20.92萬億元,實現凈利潤1.86萬億元,同比增長4.54%和4.12%,佔滬市總體的比例分別為90.86%和90.39%。不論從數量、市值規模還是經營業績上看,國有企業在滬市都佔據主導地位。

  但是值得關注的是,一是國有企業在主營增長高於滬市平均水準的情況下,凈利潤增長較滬市平均4.99%的增長低0.87個百分點,經營效率仍待提高;二是與民營企業相比,仍存發展空間。2014年滬市民營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10萬億元,實現凈利潤1980億元,同比增長9.66%和15.12%,增幅分別比國有企業高出5.12和11個百分點。

  具體分析,經營績效偏低、法人治理結構相對薄弱等問題仍然是制約國企發展、整體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障礙。在産業結構上,滬市公司以傳統産業為主,新興産業公司數量有限,産業結構需要升級。在股權結構上,類型相對單一,國有股“一股獨大”現象仍比較普遍,公司治理結構需要進一步規範。在交易結構上,近年滬市藍籌股成交相對不活躍,需要有內生力量和外部動力激活改善交易。為此,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國有企業兼併重組,實現國資有序進退,提高其經營效率、釋放其經營活力,將是下一階段國企改革的重點。

  (三)産業結構仍需調整,戰略新興産業發展有待加強

  在行業結構上,滬市銀行以及採掘、房地産、汽車、鋼鐵、有色金屬等週期性、重資産的傳統行業所佔比重過高,造成市場結構發展不均衡和市場穩定性較差,以及某幾個行業對整個市場影響力過大等不利局面。從滬市公司行業的營業收入結構和利潤結構看,金融業一支獨大,其凈利潤總額佔滬市整體的63.11%,排名前三的行業凈利潤合計佔滬市整體的85.85%。從市值規模看,金融、採掘、傳統工業的市值合計佔滬市總市值的比重超過74%。而新一代資訊技術(網際網路)、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産業公司,由於普遍輕資産,導致這類公司在滬市所佔比重較小。

  因此,在國家加快經濟轉型和産業結構調整,支援戰略新興産業發展等宏觀政策背景下,一方面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滬市公司的行業結構,扶持戰略新興産業類等非週期性行業公司的發展,優化新的經濟結構,促進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發展;另一方面,現有週期性行業公司要大力調整産業結構。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在市場競爭中培育起核心競爭力,增強抗週期經營能力,並能在宏觀經濟週期中抵禦各種風險,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四)部分公司經營風險較大,投資者需高度關注

  2014年度,滬市部分公司出現業績滑坡甚至虧損,統計數據表明,479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出現下降,其中234家公司同比下降50%以上;138家公司主營業務虧損,依靠政府補助、資産處置收益等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實現盈利;113家公司經營業績出現虧損,佔公司總數的9.20%,其中23家公司因連續兩年虧損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ST博元因重大違法違規被實施暫停上市,*ST二重連續四年虧損並申請主動退市。

  2014年度滬市盈利公司中,部分公司盈利品質不高。統計數據表明,928家盈利公司中,199家公司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凈額為負;25家存貨週轉率同比下降50%以上,除因行業經營特性因素導致存貨週轉率較低的房地産、建築業、大型設備製造公司外,另有25家公司存貨週轉率在1以下;64家公司應收賬款週轉率同比下降50%以上,有41家公司應收賬款週轉率在2以下。此外,滬市非金融類公司中部分公司存在杠桿比率較高的現象,有187家公司資産負債率高達70%以上。

  另外,部分公司在財務報表資訊品質和會計處理方面存在瑕疵, 50余家公司年度報告被年審會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部分公司會計政策調整、會計估計變更決策程式和會計處理不規範,對財務報表結果産生不當影響;少數公司涉嫌利用會計差錯追溯調整、調節收入確認和資産減值計提時點等方法調節盈虧。

  四、多舉措推動滬市公司發展,提升滬市公司品質

  (一)聚焦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協調推動國民經濟穩定增長

  滬市市場中,傳統、大型製造企業佔據主導地位。國家基礎設施投資放緩和經濟下行壓力,對該類企業業績影響較大,業績下滑明顯,消耗過剩産能的步伐緩慢。2015年,依託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有望為滬市上市公司注入新的活力,推動業績企穩回升,加速消耗過剩産能。同時,一帶一路覆蓋了大部分中西部地區,通過一帶一路,有利於改善中西部地區盈利能力偏弱的現狀,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積極扶持戰略新興産業,推進國民經濟發展創新驅動力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於高速發展步入到中高速換擋、高速發展換檔等新常態,靠出口拉動、投資驅動,勞動密集型産業推動經濟發展的傳統動力正在減弱。積極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推動産業轉型升級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目標。為此,必須通過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才能推動經濟持續發展。新興企業的發展速度和帶動能力將決定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為此,要增強戰略新興産業的支撐作用,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但同時也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滬市戰略新興産業公司所佔市場份額相對不足,戰略新興産業得到的支援力度還不夠,代表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戰略新興産業企業在滬市市場體系中尚未得到充分體現。對資本市場而言,如何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大資本市場對戰略新興産業公司的扶持、服務力度,降低滬市市場門檻,鬆綁各類體制、機制束縛,支援新興産業上市融資持續發展,推動企業自主創新,是加快培育新興企業落實國家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舉措。日前,證券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已經取消對企業上市盈利的條款,上述改革能夠積極實現有創新能力的非營利公司上市融資,積極推動創新企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對網際網路公司。當前,網際網路産業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技術現象而是深入到社會生産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對零售、金融、汽車等傳統行業産生了顛覆式的影響,是我國産業實現轉型和升級的重要途徑。支援網際網路企業在國內上市,不僅有利於形成産業聚集和市場聚焦,而且能夠吸引和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本源源不斷地進入網際網路領域,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我國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

  (三)完善市場機制,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2014年,股票市場交易投資活躍,成交額屢創新高、股指連刷多年記錄。滬市大盤藍籌股因經營業績穩健、分紅能力強、股息率高,投資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2014年,上證綜指全年上漲50%,上證50指數全年上漲64%,上證180指數上漲60%,上證50、上證180上漲幅度明顯快於上證綜指,指數的上漲同時帶動了估值水準的回升,截至2015年4月底,上證50指數靜態市盈率為14.44倍,上證180指數靜態市盈率為15.81倍。大盤股和藍籌股的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回歸。

  儘管大盤藍籌股的成交活躍度本年有了一定提升,但與其市場估值還存在較大背離,2014年,滬市市值佔比77%的大型企業成交額佔比僅約45%;而滬市市值佔比7%的中小型公司,其成交額佔比高達21%,與全球成熟市場中大盤股和藍籌股交易活躍的特徵相差較大。滬市藍籌股市場不夠活躍,既有境內投資者結構的因素,也有藍籌公司自身體量大,存在“大象”很難“轉身”的尷尬。因此需要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支援藍籌公司通過並購重組、混合所有制改革、使用新型投融資工具等方面進行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在支援藍籌公司發展的同時,更迫切需要通過資本市場價值發現和推動成長功能,促進新一代電腦、資訊通訊、網際網路、生物制藥等戰略新興産業的發展,設立不同於傳統行業的戰略新興産業板,通過設置不同的上市條件、資訊披露要求,真正為這些初創的、新型業態的、新商業模式的企業給予資本市場服務,使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企業都能得到支援。同時鼓勵市場主體創新,激發市場活力,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力度,積極穩妥地推進事中事後監管,使資本市場能夠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報告全文見中證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