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發佈中國首套智慧汽車UI系統 倒逼行業改革
- 發佈時間:2015-01-21 07:1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文舉
期待已久的“See計劃”終於露出真容。1月20日,樂視首次向媒體公開了超級汽車“See計劃”的具體進展,並公佈了全新的LeUI系統,由UI和樂視雲(Lecloud)共同打造,將貫穿汽車、手機、TV等所有樂視智慧終端。
雖然樂視CEO賈躍亭未能到場,但是證實了此前關於20日發佈“See計劃”的傳聞。受近期傳聞資訊影響,從2014年12月24日至昨日(2015年1月20日),樂視網股價上漲已超過50%。
業內人士認為,車聯網存在很大的想像空間,汽車與多螢幕雲端的連結,解決了資訊孤島的難題,2015年將進入車聯網的爆發年。但是自主研發作業系統並非易事,99%的所謂自主研發都是基於安卓系統二次修改的。更重要的是汽車是一個需要高資金支援、高人才、高技術的行業,樂視將面臨很多挑戰。
倒逼行業改革
作為“See計劃”的第一個階段性成果,樂視向外界發佈了中國第一套智慧汽車UI系統——LeUIAuto版。
據介紹,LeUI系統將覆蓋汽車、手機、TV等,給用戶提供完整統一的UI操作體驗,實現無縫連接,一雲多屏。
樂視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即將發佈的LeUI系統 Auto版、LeUI系統Mobile版、LeUI系統TV版等都是圍繞 “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垂直整合樂視生態所打造的,讓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智慧終端都可接入LeUI系統獲取樂視生態服務,滿足樂迷生活圈中,汽車、移動、電視等智慧設備能夠實現多屏無縫銜接,互聯互通。
根據此前官方透露,“See計劃”的目標是通過完全自主研發,打造最好的超級電動汽車系統,實現汽車的電動化、智慧化、網際網路化。目前樂視已經在美國矽谷建立了研發團隊,並採用創新的方式進行研發。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車聯網市場中比較熱門的汽車智慧系統有特斯拉汽車系統、寶馬旗下的iDrive車載娛樂系統及ConnectedDrive駕駛者輔助系統、福特的SYNC車載系統、GoogleI的AndroidAuto車載系統和蘋果CarPlay車載系統。但並沒有統一的車載系統標準,而谷歌和蘋果的真正優勢在於整個大的生態系統。
速途研究院院長丁道師對記者表示,目前中國真正能做自主作業系統的公司幾乎沒有,如果真如樂視所説,樂視則開創了一種新的模式和思路,倒逼了行業的改革。樂視也將成為繼蘋果、谷歌之後,中國首個打通全終端UI系統的網際網路公司。
顯然,截至目前,樂視已經打通了從手機到車載端完整的生態系統,而LeUI系統則是整個樂視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
據了解,該UI系統首次深度整合了地圖導航功能、獨創群組社交功能,讓駕駛者可以隨時隨地了解車況,實時進行違章查詢、車況監測、維修保養、人工服務等。同時搭配了娛樂功能與樂視網影視資源連接,真正讓汽車融入智慧家庭生活。
當天發佈的LeUIAuto版的Lite版本,分為平板電腦ROM版和手機APP版,並將儘快推出車載三套件。最先發佈的ROM版將在樂迷論壇招募內測,于2月3日開放下載。
面臨很多挑戰
與樂視以前的理念一致,“打造讓用戶瘋狂的産品,當然還要有讓用戶瘋狂的價格。”樂視控股車聯網CEO何毅透露,“超級汽車將是雙倍性能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價格,這是樂視超級汽車的理念,每個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製造。”
同時,樂視集團副董事長劉弘宣佈由樂視控股投資的樂視超級汽車(中國)公司已經成立,該公司將負責樂視汽車在中國區相關業務,它與樂視網、樂視影業一樣,均是樂視控股旗下的兄弟公司。
劉弘還宣佈,原英菲尼迪汽車公司中國及亞太區總經理呂徵宇正式加盟樂視,擔任樂視超級汽車(中國)公司副總裁。
此外,樂視車聯網CEO何毅還透露,目前其全球超級汽車研發團隊的規模已經達到260多人,有多位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的頂級專家近日已經在北京樂視總部參加了多次閉門會議,就超級汽車相關技術、運營和供應鏈等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層次的交流,並探討了未來汽車産業的發展趨勢。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汽車是一個需要高資金支援、高人才、高技術的行業,一個完整的汽車生産和上市流程,從研發、生産、上市、行銷、售後以及增值服務等環節,至少需要百億級別資金的支援。
特斯拉今年公佈的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的細節便顯示,為了保證其電動車未來的産量,該項目的建造成本達40億~50億美元,特斯拉計劃直接投入20億美元,其他合作夥伴將支援其餘部分的資金。
顯然,對於樂視而言,除了人才已經到位外,技術和資金都是樂視在未來將要面對的很大挑戰。
丁道師表示,超級汽車的商業模式、運營模式顯然將全面顛覆傳統汽車産業。2015年除了樂視和百度這樣的網際網路公司進軍汽車領域外,寶馬、大眾、豐田、奇瑞、比亞迪等汽車公司都將會推出智慧汽車或者網際網路汽車,並且開放各種介面和網際網路應用進行打通。車聯網能夠爆發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在於政府正在推行各種智慧交通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