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16家上市銀行四年出走232萬戶股東 降幅近四成

  • 發佈時間:2014-11-11 07:0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 歆  責任編輯:王文舉

  當銀行客戶變多的時候,股東可能就會變少,而近年來銀行理財産品保持著40%-50%的年化增長率

  在強大的粉絲經濟面前,即便是身為A股第一權重行業的銀行業也有些無所適從。16家上市銀行在市值管理領域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一直未能把股東變成“鐵粉”。

  據《證券日報》記者獨家統計,從2010年年底至今年三季度末的不足四年時間內,上市銀行的股東戶數由831.5萬戶銳減至599.3萬戶,減少了232.2萬戶,降幅高達38.75%。

   “小散”持續出走

  身為根紅苗正的大藍籌,在價值投資理念中本該是中小投資者用來“壓箱底”的上市銀行,如今正集體面臨被數以百萬計的散戶拋棄的尷尬局面。

  據《證券日報》記者獨家統計,從2010年年底(16家上市銀行上市最晚的農業銀行光大銀行均于2010年三季度完成上市)至今年三季度末的不足四年時間內,上市銀行的股東戶數由831.5萬戶銳減至599.3萬戶,減少了232.2萬戶,降幅高達38.75%。

  其中,民生銀行近年來股東人數下降最快,在上述時間段股東人數銳減了逾45萬戶;其次為工農中建四大行,四家銀行合計減少的股東數高達122.4萬戶。

  需要提醒的是,A股市場散戶的持股時間通常遠遠小于機構投資者。一年前的2013年11月下旬,證監會官方微網志在回應機構投資者與散戶的持股時間、收益率問題時曾經表示,以2012年為例,專業機構平均持股期限約為143個交易日,自然人平均持股期限約為44個交易日。持股市值越大的自然人,平均持股期限越長。

  其實,對於股本規模龐大的銀行來説,借助分紅實現合理的股息率無疑是挽留股東的最好武器,從股息率指標來看,絕大多數上市銀行可以説十分慷慨,工農中建四大行去年的股息率全部超過7%,交行和浦發超過了6%,光大、招商、中信、華夏則均超過了5%。

  從具體的分紅比例來看,上市銀行也可以説是竭盡所能。2013年年報顯示,16家上市銀行中的11家銀行的分紅比例高於30%(計入部分銀行2013年實施的中期分紅)。其中,工商銀行該指標最高,分紅比例甚至超過了35%,四大行中的其餘三家也均超過了34.5%。

  而且,高比例派現和保持較高股息率並不是2013年偶然發生的個案,近年來,上市銀行均十分注意保持著高派現的良好勢頭,但是顯然散戶並不買賬。

   投資渠道左右互搏

  在金庸名著《射雕英雄傳》中,肩負“製造笑點”的角色——老頑童周伯通——在桃花島的地洞裏苦練十餘年,悟出以“左手畫方,右手畫圓”的左右互搏之術。

  對於商業銀行的市值管理來説,股東和銀行理財産品也呈現出一種“左右互搏”的狀態,只不過商業銀行難以向老頑童一樣樂在其中。

  “在2013年下半年網際網路金融興起之前,股市資金的最大分流方向就是銀行理財産品。而且,選擇銀行股的股東大多數是尋求相對穩定收益的投資者,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風險,但是也比較有限,衡量收益率時會與存款利率或其他安全性較高的投資産品做比較,這部分投資者與銀行理財産品的購買者更是有相當程度的重合”,一位市場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正是銀行的矛盾之處,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總量是有限的,當銀行的客戶多的時候,股東可能就會少了。而且,目前網際網路金融也在分流投資資金,二級市場表現偏弱的銀行股留住二級市場股東的難度進一步加大了。”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三年多以來,銀行理財産品的發行規模保持了40%-50%的年化增長率。

  全國銀行業理財資訊登記系統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3年)》顯示,2013年全國共有427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理財産品,總計144043隻,累計募集資金約70.48萬億元。截至2013年12月31日,理財産品存續44525隻,理財資金賬面餘額10.24萬億元,加權平均的年化收益率達4.51%。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發行的各類理財産品中,一般個人客戶産品募集金額最高,全年共募集資金49.29萬億元,佔整個市場募集資金的69.93%;其次為機構客戶專屬産品,募集資金16.64萬億元,佔市場比例為23.62%,私人銀行客戶專屬産品和銀行同業專屬産品募集資金量相對較小,合計佔比不足10%,募集資金分別為3.2萬億元、1.35萬億元。

   銀行股頻挨“飛刀”

  事實上,擔心“挨飛刀”——恐怕受累于銀行無先兆的不利消息,也促使散戶遠離銀行股。例如,10月27日滬深兩市遭遇黑色星期一,滬港通延遲利空被市場放大,銀行板塊跌幅居前,該板塊領跌股的跌幅高達3.9%,投資者可謂無辜受累。

  此外,制度設計上的做空也能獲利,這在銀行股身上表現得十分明顯,而這一點也被部分中外資機構充分利用。

  上述市場人士告訴記者,從操作手法來看,機構投資者一方面可以利用銀行股“成分股的身份”,再借再融資、平臺貸、資産品質承壓等各種真實或不真實的由頭在市場情緒恐慌蔓延的時候順勢打壓銀行股,實現用相對小的資金撬動大市值的目標;另一方面,同時其利用股指期貨的做空功能在期指市場放出空單完成套利。

  此外,近年來外資頻頻減持和做空中資銀行H股。做空H股表面上無關A股,但實際上A股和H股有著明顯的估值聯動效用,外資機構也正是利用這一點,實現了既在港股市場借做空機制套利,又隱形操控A股估值。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