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銀河證券固收業務總監遭調查 上市進程恐受影響

  • 發佈時間:2014-09-28 08:49:1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文舉

  債市核查風暴或許仍未過去。9月21日,銀河證券發佈消息,公司固定收益業務線業務總監代旭及兩名員工,因為“個人原因”正配合司法機關工作。這似乎並非一樁孤案,僅僅一個月之前,海通證券債券融資部總經理曲林已被帶走調查。

  固定收益業務是銀河證券的優勢業務之一,但核心團隊突然被查,為其固收業務蒙上了一層陰影。而就在8月29日,銀河證券披露了其A股上市招股説明書,回歸A股步入快車道。

  銀河證券在業內素有“大而不強”之稱。近年來,其投行業務影響力明顯滑落;雖然傳統經紀業務規模依舊,但行業生態已生變動;除此之外,公司創新力不足,創新業務進展有限。此輪IPO能否給銀河證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仍存疑問。

  就上述問題,時代週報記者在9月25日向銀河證券發去採訪提綱。截至發稿,仍未獲回復。

  明星團隊遭查

  “我們作為承銷商亦應加強盡職調查,充分揭示和披露所觀察到的可能存在的風險”,2009年,尚在擔任銀河證券投行董事總經理的代旭接受媒體專訪時,不忘提及企業債承銷商的“盡職”之責。

  的確,1963年出生的代旭一直是公司業務骨幹。去年7月,在代旭主持下,由銀河證券承銷的湖北省交通投資有限公司總額達85億元企業債獲批,打破了湖北企業債發行規模的紀錄。

  關於代旭被調查的原因,有外界傳言指代旭的事發與在湖北省的承銷大單之間存在關聯。時代週報記者查閱銀河證券近年的承銷資料,不難發現在2013年銀河證券的189億元企業債承銷額中,湖北省承銷額地區佔比較高,佔有四分之一之多。

  而更多的業內人士則猜測代旭的被查與去年10月的“孫明霞案”或有關聯。國信證券固定收益部總裁孫明霞因涉企業債承銷黑幕接受調查期間,曾供出一張“百人名單”。今年8月以來,債市風波仍在發酵。8月20日,海通證券高管證實海通證券債券融資部總經理曲林也被帶走調查。

  華南某券商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代旭被調查或與企業債核查風暴相關。就在代旭被帶走一個月之前,8月22日,國家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原司長張東生被檢察機關以涉嫌受賄犯罪立案偵查。張東生曾在發改委財政司任職多年,分析認為其涉企業債審批黑幕。

  代旭早年也曾在發改委工作。1992年7月至1996年8月,代旭任國家計劃委員會(現國家發改委)外資司主任科員。離開發改委之後,代旭曾在1996年到2002年在中國經濟開發信託投資公司(下稱“中經開”)國際金融組織貸款轉貸部擔任總經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的銀廣夏造假、327國債等公案中均有中經開的影子。上述券商人士稱,雖不能確定和上述案件有涉,但代旭曾是中經開的操作骨幹,“只能説他受過中經開的操作影響”。

  2002年,中經開因嚴重違規被央行撤銷,代旭也在2004年進入銀河證券工作。2012年起,代旭擔任銀河證券固定收益業務線業務總監。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代旭執掌固定收益業務以來,公司債券承銷業務也經歷了起落。2012年和2013年,銀河證券的債券承銷業務收入分別為5.10億元和1.95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是74.1%和-61.8%。今年上半年該項業務業績增幅較大,業務收入達3.4億元,是去年全年收入的1.74倍。截至2014年6月30日,銀河證券債權承銷業務累計承銷債權融資項目231個,主承銷金額3764.35億元,為行業第四。

  而在債券承銷業務中,銀河證券企業債承銷業務曾在業內名列前茅,但最近有所滑落。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2009年到2011年,銀河證券企業債券承銷金額行業排名第一位,2012年和2013年分別居行業第二位和第六位。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銀河證券正在籌備A股上市。對於代旭被調查的事件可能的影響,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稱:“綜合來看,銀河證券固定收益總監代旭及相關人員被調查若能夠就此打住,倒也影響不大,若波及銀河證券範圍較大,將會對其A股IPO計劃行程帶來變數和隱患。”

  業務結構存缺陷

  企業債承銷業務地位的滑落,或許只是銀河證券發展的一個側面。公司投行業務正面臨另一個難題—股票承銷業績下滑明顯。

  早在2006年到2009年,銀河證券曾擔任中國銀行中國人壽等大型國企的聯合主承銷商。然而2010年之後,銀河證券卻迅速地滑出了第一梯隊。2013年,銀河證券股票主承銷家數為4.25家,業內排名降至第十七位。

  事實上,針對銀河證券,業內一直有“大而不強”的評價。資料顯示,目前銀河證券多項經營指標同業內同等規模券商相比仍有差距。在2013年券商總資産、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排名中,銀河證券名次分別是第八、第五和第五。

  銀河證券經紀業務規模在業內首屈一指,公司代理買賣證券凈收入從2008年到2013年連續6年在業內排名第一。招股書披露,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上半年,銀河證券證券和期貨經紀業務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9.24億元、43.54億元、63.92億元和31.19億元,經紀業務佔營業收入比重分別是83.14%、78.41%、85.42%和73.06%。

  經紀業務規模依舊,但行業形勢已開始發生變化。在2013年以來,國金、華泰等證券公司紛紛與網際網路企業合作,探索網路終端開戶等新的業務模式,降低成本,挑起“佣金戰”。低佣金率似乎已成為一個趨勢,銀河證券也在招股書中承認:“近年來,隨著監管部門取消下限限制、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和網際網路移動端快速發展,佣金率持續走低,維持原有佣金率水準的困難越來越大。”

  券商行業佣金戰已然打響,但銀河證券卻少有新動作,公司仍希望在營業網點的建設上下功夫。招股書顯示,銀河證券本次募集資金的主要投向之一為“進一步鞏固經紀和財富管理業務,主要包括改造營業網點、建設財富管理中心和輕型營業網點等,以鞏固公司傳統經紀業務。”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銀河證券營業部數量一直在業內排名第一。而今年,銀河證券進一步擴張了其營業部佈局。證券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年初銀河證券營業部數量為234家,而截至6月底,銀河證券共有316家證券營業部,比年初增長了35%。

  除此之外,銀河證券業務結構不盡合理。與多家券商的橫向比較顯示,公司經紀業務在公司業務結構中超過70%的佔比顯得過大。已上市的華泰證券,其證券和期貨經紀業務營業收入佔比為50.7%,廣發證券經紀業務佔比則是42.6%。而同樣IPO排隊中的國泰君安和國信證券,它們的證券經紀業務佔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也是在50%左右。

  創新業務難破局

  面對主營業務挑戰頻現的局面,銀河證券正在積極籌備A股上市。

  近年來,包括銀河證券在內的多家券商進入IPO的隊列。對於包括銀河證券在內的許多券商而言,IPO或許是一個改良現有業務的時機。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稱:“經過上市之後,銀河證券將進一步壯大資本金,這是對原有業務的補充,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

  其實,作為老牌券商,銀河證券早有上市的計劃。2007年,銀河證券改制股份公司,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在那時,便傳出了銀河證券計劃A股上市的消息。然而隨著A股IPO關閘,銀河證券最終於2013年5月改道H股上市。

  銀河證券共發行H股股票15.37億股,募資81.47億元。根據募集資金使用計劃,銀河證券將本輪募集資金的60%用於發展融資融券業務;25%用於發展資本仲介型證券交易業務;15%用於資本投資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銀河證券在融資融券業務上發展迅速,2012年和2013年,銀河證券兩融業務收入分別實現了121%和194%的同比增速。2014年上半年,其融資融券業務收入達到11.6億,佔營業收入的近30%。而銀河證券此次A股IPO募集資金的第一大投向也是發展融資融券業務。

  大量募集資金投入似乎反映了銀河證券對融資融券等類貸款業務寄予厚望,然而,有業內人士披露稱,兩融業務事實上仍依託于傳統的經紀業務,談不上真正的創新。有券商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在統計口徑上,兩融業務實際上包含在經紀業務裏。”

  如今,網際網路金融已經成為券商難以回避的話題。銀河證券也招股書中提到:“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勢頭迅猛,本公司大力推進網際網路金融的拓展,構建基於網際網路、移動終端和微信平臺的服務産品體系。”然而,招股書也指出:“雖然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勢頭迅猛,諸如融資融券、創業板開戶和複雜金融産品投資等業務仍需要依託實體營業點開展,而且實體營業網點紮根當地,對於深度挖掘客戶資源十分有利,因此,公司將進一步優化實體營業網點的戰略佈局。”

  其實,在創新業務方面,銀河證券很少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從公司資管業務的發展上也可見一斑。2005年,光大、中信等一批券商開始發展集合理財産品,然而,銀河證券卻姍姍來遲,直到2009年,銀河證券才發行第一款集合理財計劃。2011-2013年,銀河證券資管收入分別是2714萬元、4119萬元和1.25億元,雖然有較大增長幅度,但與國內一線陣營的券商相比仍有差距。根據證券業協會數據,2013年國泰君安、中信證券等10家券商資管業務凈收入超過兩億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