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券商動態 > 正文

字號:  

券商的大投行棋局:落子大宗商品藍海

  • 發佈時間:2014-08-04 11:02:02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恒

  7月驕陽之下,“在雲端”,是中信證券大宗商品業務線行政負責人、執行總經理裴曉明的真實寫照。電話撥通的這一刻,他還在山東日照代表中信寰球商貿(上海)有限公司與日照鋼鐵集團簽訂國內首單鐵礦石基差貿易合同;下一刻,他便已飛往上海洽談貴金屬、船舶租賃業務;洽談結束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北京總部,與相關企業溝通碳交易的事宜。

   “中信證券對大宗商品業務非常重視,可能是證券行業第一個建立大宗商品一級部門的證券公司,這在頂層設計上為我們的商品業務發展打開了空間。”裴曉明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中國應該有國際級的大投行,大宗商品業務則是中信證券這一佈局的關鍵。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券商參與大宗商品業務的主要方式,一是通過控股和參股期貨公司進入大宗商品市場;二是通過固定收益部門(FICC),參與商品期貨的自營。而中信證券在這兩種模式之外,開闢了第三條道路。

   “中信證券是在中信期貨及其風險管理子公司之外,獨立設置大宗商品一級部門,這無疑首開了券商直接參與大宗商品業務的先河。券商的介入將擴大商品市場的容量,將為處於迷茫期的實力較弱小的期貨業提供創新示範,有助於創新步伐的加速。但期貨公司也將面臨券商交叉持牌照的垂直衝擊,未來也許有很多期貨公司會退出舞臺,化身為券商的一個部門。”業內專家點評道。

  佈局:中信證券的大宗商品藍圖

  2013年12月3日,中信證券大宗商品業務線作為一級部門在中信證券大廈正式成立。在國際大投行紛紛剝離大宗商品業務的背景下,它的成立,散發出了些許特殊的意味。

   “在成立之初,我們也曾拷問自己:大宗商品超級週期已經過去,市場發生分化,老一批玩家JP Morgan、DB、Barclays、Morgan Stanley等紛紛退出大宗商品市場,我們還要開展大宗商品業務嗎?”裴曉明回顧成立之初的考量時表示。

   在深入剖析了中國大宗商品當前局勢之後,看到新一批玩家如BTG、Macquarie、Mercuria、Rosneft 等逆向進軍商品市場後,極具戰略眼光的中信證券高層領導豪氣萬千地拍板決定:中國應該産生國際級大玩家!

   放眼全球,中國是各類大宗商品的最大消費國或生産國,貿易覆蓋幾乎所有類別大宗商品,且近年來,從農産品到工業品,許多産品的進口量與日俱增,對外依存度日益增強。雖然在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商品貿易的增量在下降,但存量卻依然穩定巨大。同時,目前市場體系並不完善,企業對於大宗商品市場的認知和參與不夠,其中存在著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巨大市場空間。

   “大宗商品關係國計民生,我們對於業務的定位就是‘金融服務實體’,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用金融創新特別是交易創新推動業務發展,未來大宗商品業務的主要發展方向不是投資而是服務。”裴曉明介紹説,在研究了國際投行發展軌跡以及國內相關經驗之後,部門的定位是衍生、電子盤、實貨並重的業務發展策略,核心就是為企業、行業服務。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目前國泰君安證券、中金公司、中銀國際證券等證券公司均參與了大宗商品業務,但主要是將其放在固定收益部門(FICC)或銷售交易部通過自營交易盈利。而在海外市場,投行的大多數交易收入也來源於FICC,但目前這一收益正在萎縮。

   據研究機構Freeman Consulting研究報告,高盛2013年的FICC和股票交易收入佔其投行業務總營收的72%,低於2010年的82%。摩根士丹利則是佔投行業務總營收的70%,遠低於2003年時的82%。但在去除股票交易的收入後,FICC在交易營收中所佔比重正在大幅萎縮。

   “許多券商的商品業務是放在FICC下的,但我們認為,商品和債券從客戶群體到交易對象到交易方式上,差異很大。而且,國際資本市場包括股票、債券、商品和外匯四大市場,從這個角度看,商品不是某個業務種類的概念,而是一個市場的概念。於是,我們在向領導彙報的時候,便提出一個方案,建議把商品業務當作獨立的平臺建立起來,深入到大宗商品産業鏈當中去。”裴曉明介紹説。

   從拍板到定位到落實,中信證券自上而下的效率高得驚人。很快,大宗商品業務線作為一級部門在北京朝陽區的中信證券大廈有了獨立的辦公室,邁開了券商直接進軍商品市場的步伐。

  落子:貴金屬礦石碳交易能源四大業務

  部門成立後的半年來時間裏,裴曉明深感創業之艱。“‘在雲端’、‘空中飛人’確實是我的現狀。上半年,部門主要任務是把平臺、團隊搭建好。我們的優勢是金融服務,但現貨方面卻不甚了解,對於精通金融又懂得現貨貿易的人才十分渴望,但這塊人才恰恰是最稀缺的。這半年來,我們陸續從國際投行、業內知名公司等單位挖來精英人才,萬里長征才得以邁出第一步。”

   2014年7月23日,日照鋼鐵集團與永安資本、中信寰球商貿(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寰球)在日照簽訂了國內首單鐵礦石基差貿易合同,標誌鐵礦石行業一口價定價模式遭遇挑戰,基差定價模式將逐漸取代其在業內的地位。

   中信寰球商貿公司正是中信證券旗下二級子公司,是經向監管部門備案設立的實貨業務平臺。在首單交易中,日照鋼鐵與中信寰球簽訂的基差貿易合同為5000噸鐵礦石。基差貿易是國際大宗原材料市場領域比較普遍的貿易形式,基差定價的基本原理是,採用“期貨價格+基差”的方式來對現貨定價。即買賣雙方簽訂購銷合同時,暫不確定固定價格,而是按指定交易所的期貨價格鎖定基差,由買方在裝運前選擇某一時點的期貨價格作為最終交易價格。

   “基差貿易的本質,最通俗的解釋就是在鎖定貨源的基礎上,由買方在一定時間內自主點價。鐵礦石基差貿易合同簽約,意味著給企業運用期貨工具的傳統思維又打開了新的一扇門戶。”日照鋼鐵集團董事長杜雙華表示。

   今年以來,鐵礦石價格持續下跌,一口價的貿易模式導致許多鋼鐵企業、貿易商在高位接貨,而基差定價可以使企業規避一部分價格下跌的風險。

   “中信寰球是中信證券在上海自貿區籌備的一個商品貿易平臺,這在券商中也是比較領先的,許多商品業務都是在這個平臺實現的。除了鐵礦石基差貿易之外,我們還在上海清算所做掉期交易,在大商所做期貨交易,並計劃參與現貨交易所的貿易,將這三大交易方式串聯起來,形成現貨、場內衍生、場外衍生的互通互補概念。”裴曉明介紹説。

   除了鐵礦石等幹散貨業務之外,目前,中信證券在摸索中嘗試開展了貴金屬、航運船舶業務、碳交易等業務,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績。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這四大業務中,貴金屬業務由於期現貨市場框架清晰,開展最為順暢,經過半年籌備已經走上正軌,交易量和收益也逐漸攀升。

   其次是船舶業務,主要體現在船舶租賃和航運指數交易上。“上海清算所有人民幣FFA指數交易,但由於市場較新,成交較清淡。中國船舶製造行業目前經營較慘澹,船東棄船的事情時有發生;另外,這一行業已經處於低谷期多年,中國又是船運大國,需求很大、市場很大,我們設想這個行業應該有種方式可以去改善這一現狀,於是便參與了人民幣FFA交易做市商。在交易過程中,我們發現金融服務在這個市場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當時江蘇一家國內船廠因為船東現金流出問題,一艘新船造到一半變成爛尾,於是,我們便通過商貿平臺將這艘新船買下並完成後續建造工作,這緩解了船廠的資金壓力也給他們騰出了船塢,然後轉租給一個運輸公司運營。這也節省了運輸公司買船的成本,每年只要支付一定租金即可,實現了三方共贏。”

   碳交易也是其業務重心之一。去年11月28日,北京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開市啟動,中信證券也參與了第一單交易。“國際上參與碳交易的一些大型金融機構,一般都把碳交易業務和能源等大宗商品交易捆綁在一起,因為一般説來碳排放的大戶企業,也是能源消耗大戶,他們在被納入碳交易體系後,在對煤、油、電、氣等能源大宗商品繼續有需求的同時,會相應增加對碳資産管理和交易的需求,相應的對碳資産管理、價格鎖定、套期保值、風險對衝以及融資等方面需要金融機構提供完整的覆蓋煤、油、電、氣以及碳資産的金融産品和服務方案。”裴曉明説,未來還將密切關注有色金屬、能源等市場。

  變革:混業時代的大洗牌

  “證券公司開展商品OTC業務,發展現代商品投行業務,可以創新性地為實體經濟服務,也將滿足證券公司業務創新、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的需要。”某券商權威人士在近期由大商所聯合中國證券業協會舉辦的“證券公司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研討會上表示。

   事實上,除了中信證券外,中金公司等券商也關注到了商品OTC市場的潛力。中金公司高層人士表示,為了滿足客戶需求,公司已基本搭成了全球衍生品通道和平臺,以滿足這些客戶的初級通道需求。“目前我們的機構客戶,如果要想參與衍生品交易,至少全球包括國內四家交易所,國外幾乎所有重要的交易所的交易,我們都可以實現。同時,我們也在境外為客戶做了許多商品OTC服務,目前想延伸到國內。中信證券在這方面走在行業前列,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券商參與商品業務有利於擴大商品期貨容量,價格發現功能更加完善,風險管理的工具運用模式也越來越豐富多樣,特別是場內期貨和以場內期貨為標的的場外工具。而期貨公司也面臨券商交叉持牌照的衝擊,行業也面臨洗牌,未來期貨公司並購將更加嚴重,甚至會演變成券商的一個部門。”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程小勇表示。

   不過,目前期貨公司和券商之間合作關係大於競爭,業務存在交叉的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對於中信證券直接試水商品業務似乎並不排斥。

   新湖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上海新湖瑞豐金融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北新指出,金融機構都有參與各種衍生品市場的動力,而中國目前還是製造業大國,在經濟低迷期,實體企業確實存在借助金融工具管理風險的需求,市場的蛋糕很大,創新的空間也很大,但期貨公司及其風險管理子公司還處於創新的摸索期、迷茫期。具有資本實力、資源實力和平臺優勢的證券公司,直接加入到這個市場,可以為期貨子公司的創新樹立榜樣,帶動期貨創新提速,對於期貨行業無疑是有利的。當然,這也將給期貨業帶來壓力,促使我們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