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撤資的兩大考量:讓李澤鉅接班更為簡單
- 發佈時間:2015-09-28 15:31:55 來源:中國江蘇網 責任編輯:楊菲
李嘉誠海外投資分佈
近年來在中國市場變現交易圖
李嘉誠海外土地儲備圖
李嘉誠撤資風波沸沸颺颺。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李嘉誠通過轉讓資産或其他方式套現人民幣近800億元。且自年初以來,將旗下公司註冊地全部撤出中國。
外界探討最多的是李嘉誠意欲何為?有何動機?立場決定角度。我們僅從財務的家度,以文字和圖表形式,還原李嘉誠的退出之路,以及海外投資佈局。
怎麼遷出去呢
年初,宣佈長江實業集團及和記黃埔重組方案,分別以“長和”、“長地”兩家開曼群島註冊的新公司來取代上市地位,9月宣佈,擬將旗下惟一一個在中國境內註冊的公司電能實業與長江基建合併,至此,旗下所有上市公司註冊地全部撤離中國
對於旗下公司的註冊地問題,早在2013年,李嘉誠就曾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長實及和黃不會變更註冊地點,相信多年後仍在香港。
但這種情況在2015年有了變化。年初,宣佈長江實業集團及和記黃埔重組方案,分別以“長和”、“長地”兩家開曼群島註冊的新公司來取代上市地位後。相關資料顯示,合併後,長和係共有10家上市公司,長和、長實地産、長建等公司註冊地均在海外。電能實業是僅存惟一一家在中國境內註冊的長和係公司。
9月,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長江基建”)以及電能實業有限公司(下稱“電能實業”)發佈聯合公告,擬將長江基建及電能實業合併。據悉,電能實業自1999年開始投資海外,目前業務遍及英國、澳大利亞及加拿大等,2011年海外盈利首次超越香港本土業務。
根據方案,要約人將向計劃股東提出有條件股份交換邀約,以登出所有計劃股份(將為所有已發行電能實業股份,由相關長江基建附屬公司持有者除外),並以計劃記錄時間鎖持計劃股份為基礎按比率換取將予發行的入賬列作繳足之長江基建股份。此番合併,長和依然是長江基建的控股股東,並持有長江基建49.19%的股份,長江基建的公眾持股量上升,長江基建的流通性大大提升。
合併計劃預計將在2016年初或之前完成,計劃完成後,電能實業將退市。
李嘉誠長子、長江基建董事局主席李澤鉅對此表示,之所以選擇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合併,是因為合併完成對於公司市值、信貸能力都有所利好,有利於今後收購大規模資産。“長建的海外業務經驗較多,所涉及的範疇亦較闊,而基建業務亦屬資本密集的發展模式,合併對集團于基建行業發展有更大優勢。”李澤鉅稱。
針對這次重組,摩根大通發佈的研究報告認為,合併對於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股東都是雙贏局面,不僅可以幫助電能更有效地使用現金,長江基建也可通過兩家公司坐擁750億元現金用作未來並購。
至此,李嘉誠旗下所有上市公司註冊地將全部撤離中國。
有評論將李嘉誠重組方案概括成了16個字,“超高財技,更國際化,大勢所趨,精明投資”,其中,“超高財技”四個字最為引人關注。
例如長實與和黃未重組之時,“長和係”是垂直式的股權架構,李嘉誠以家族信託的方式,持有以香港房地産為主業務的長實43%的股權,長江實業則持有涵蓋電訊、能源和港口等跨國業務的和黃的49%的股權。
這種股權安排之下,由於長實持有和黃股份的價值,在股價表現上並未非常充分反映出來,與實際資産值有一定折讓。與此同時,也沒有凸顯出和黃作為一家橫跨50個國家的跨國大企業的真實價值。然而重組之後,長和、長地兩家新公司業務區分清晰,被低估的數百億價值也就隨之釋放,這對李嘉誠家族乃至長和係的股東,都是非常有利的。
至於長建和電能實業的重組則更為明顯,長建過去多年在基建投資上一直非常活躍,只是資金有限,而電能實業則相反在分拆港燈時獲得鉅額現金收益,卻沒有清晰的投資方向。換股合併後,長建得到了電能在分拆港燈時獲得的逾500億港元鉅額資金,有望成為市值逾3000億港元的全球基建巨頭之一。
有何商業考量
一、企業獲得更大財務彈性,為了“方便做生意”;二、為長子李澤鉅未來的發展“鋪好路軌”
李嘉誠説,遷移註冊地是為企業獲得更大財務彈性,為了“方便做生意”。《國際金融報》記者了解到,在這些離岸中心,當地政府對這類離岸公司很少徵稅,只收取少量的年度管理費。
“將企業遷冊至這些海外‘避稅天堂’,不但可無須再繳納企業所得稅、利得稅,且開曼群島的公司法對公司派發股息規定較松,公司既可從利潤中,也能從股份溢價賬中給股東分派股息,公司大小股東對此都非常樂見。”一位德國商業銀行資産重組並購分析師告訴記者。
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亞洲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江雨認為,公司改變註冊地的事情屢見不鮮。據記者了解,目前,在香港上市逾1000家公司中,近80%的公司已在開曼群島或其他離岸地區註冊。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都是在開曼群島註冊的,兩大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則均在英屬維爾京註冊。
有分析稱,李嘉誠把上市公司註冊到開曼群島,另一個目的是淡化公司的香港色彩,進一步彰顯公司的國際化,提升公司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有利“長和係”版圖擴張,為公司投資歐美企業提供助力。
近年來,李嘉誠一方面,拋售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資産,一方面積極在歐美收購基礎設施企業,而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一直是其海外投資的重要平臺。由於兩者積極並購海外公用設施業務,被稱為“海外公用股”。
還有一種説法是,這與公司接班計劃也有關,畢竟李嘉誠已經87歲了。
從接班的角度來看,李嘉誠兩年前就提出了其主要計劃,大兒子李澤鉅將接管李嘉誠在長江實業的股權,也就是重組後在兩個新公司長江和記實業和長江實業地産的持股比例將分別為30.15%。一位並購專家表示,“新的架構確實讓李澤鉅接班變得更為簡單。”
年屆87歲高齡的李嘉誠正在培養下一個“李超人”。李嘉誠深明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作為他的發跡之地和成為華人首富的成功之地,他的長子李澤鉅如果繼續在內地和香港兩地深耕,以及繼續在房地産市場上細作,不但難以突破父親的成就,更只能成為父親事業的守成者,外界也會質疑其接班的能力。
因此,在李嘉誠的大力支援、鼓勵下,李澤鉅轉往全球開疆辟土,開始進一步邁向國際化之路。在短短十多年間,李澤鉅將“長和係”業務涉足全球四大洲,業務涵蓋能源、公路、水務、環保等多項業務,其中最突出的是已成為了英國最大的單一海外投資者,深度介入了英國的經濟與民生。李澤鉅由此成為了“長和係”邁出香港走向全球化的功臣,並向外界展現了既能繼承父業,又能開拓新疆土的形象。
據稱,此次重組應該是由李澤鉅提出及主導,並獲得李嘉誠的同意和支援。李嘉誠日前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希望透過這次重組,能為李澤鉅未來的發展“鋪好路軌”。
下一步何規劃
長和係或將業務重心從中國轉向歐洲
李嘉誠作為生意人的精明觸覺和商業頭腦,捕捉到了歐洲國家已出現極佳的投資機遇。
近幾年,在債務危機陰霾至今遠未消去的歐洲,出現了大量由賣方發起的並購投資機會。這對業務版圖涉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香港企業中擁有最大國際網路的李嘉誠而言,售出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價格較高的資産,轉而物色、購買價廉物美的歐洲優質資産,坐等歐洲推出量化寬鬆政策,乃至推動經濟出現週期性回升,投資回報必然十分豐厚,這是一個國際性企業負責人對股東的負責任之舉。
事實上,自1986年,李嘉誠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逾半數權益後,李氏商業帝國的海外投資之旅就再也沒有停止,1996年將Orange電訊公司在英國上市;2010年長江基建以9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英國電網公司,當年2月又將奧地利第三大行動通訊公司收入囊中;以1550億港元收購英國電網、水務、燃氣資産,13億歐元收購奧地利3G通訊業務,7.18億港元收購加拿大電廠資産,97億港元購入荷蘭能源公司至今,李氏商業帝國的海外版圖已遍及歐洲、開曼群島、亞洲等國家和地區。其中,其在英國的投資,被英國《每日電訊報》形容為“買下了整個英國”。
過去18個月,李嘉誠投資200多億美元進行各種交易,包括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一家荷蘭連鎖藥店和一家英國列車車廂製造商,以及將他旗下義大利電信公司和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合併等。
資料顯示,李嘉誠在歐洲的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供電、燃氣和通訊等領域,此類公用事業不但有約15%以上的穩定回報率,而且即使遭受經濟危機衝擊,也不會受到沉重打擊。李嘉誠可憑藉這些優質資産,作為以後重返亞洲市場的跳板,打造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
一位研究李嘉誠的學者表示,李嘉誠麾下的長和係已經將業務重心從中國轉向了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