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股市裏的“沒頭腦”和“不高興”
- 發佈時間:2016-03-15 01:09:25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張恒
有多少人夢想成為第二個股神巴菲特,縱橫股海的老手們差不多都快把巴菲特的投資名言倒背如流了,即便如此,讓我們來看一看,也許“巴菲特”還是寥寥可數,更多的是股市裏的“沒頭腦”和“不高興”。
這麼一説,本來在股市裏賺了錢正高興著的人們該真的不高興了,在我們周圍確實存在著靠投資賺得盆滿缽滿的人,有股市試水的新手也能賺得一二,你會想如果再加上基本面、技術面、各種“面”的面面俱到,股市的提款密碼怎麼也能摸個差不離。最重要的是,這份自信還有經濟學上的支援:經濟學上理論上都會説,人是以自我中心、偏好明確和精於計算的“理性人”。真的是這樣的嗎?
在本次深交所舉辦的“3·15”投資者權益保護專題系列活動中,就設計了這麼一個小實驗。受邀走進交易所的50名個人投資者在專業的學術指導下,來看看自己在投資決策中會不會受到看似無關因素的影響。
投資者們被隨機分為四組,分別對他們出示上漲或下跌的大盤走勢和K線圖,隨後被要求對自己看到的股票的下一交易日作出投資決策。如果投資決策與最終走勢一致,就會獲得超額回報,反之所有的投資額都將損失殆盡。但實際上是漲還是跌是由電腦通過抽籤的方式按某種比例決定的。可是無論是無關的行情資訊,還是周圍投資者的決策,都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個體投資的干擾因素。
所以説,在行為經濟學上,“理性人”的説法並不好使,實際投資過程中,對自身認知的偏差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往往會讓人做出非理性的決策。事實上,股市裏充斥著總是捏著虧損股、卻過快賣出賺錢股的“沒頭腦”們,還有那些從眾助長恐慌情緒的“不高興”們。在行為經濟學的理論中,他們被叫做“反饋交易者”,他們並不以證券的基礎價值為投資決策的準繩,而是以過去的價格漲跌為交易準則進行投資。
就這樣,“沒頭腦”和“不高興”們的選擇最終形成了對證券價格的反饋迴圈,造成證券價格更大波動。如果接下來他們繼續以過去的價格作為投資決策的標準,整個市場極有可能會陷入一個悖論的怪圈。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個人投資者在我國股票投資者構成中佔絕大多數,這樣特殊的投資者結構也放大了非理性對市場的影響,不利於投資者從股票市場獲取合理的長期收益,進而影響證券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在真正的投資博弈中,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很多複雜環境因素的影響,每當“沒頭腦”和“不高興”要衝出來佔據我們的投資決策時,是時候該默念巴菲特的那句名言——理智是投資股票最基本的要求。(黃麗)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