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股民學校 > 正文

字號:  

90後股民的股市沉浮

  • 發佈時間:2015-07-17 07:3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莊慶鴻 涂茞茞  責任編輯:楊菲

  “衡量成敗的維度不只在於財富多少,那太膚淺了。人生不在於錢,在於經歷。”艾國偉只有24歲,但他的另一個身份卻是有20多個徒弟的“老股民”。

  在舉國關注的股市中,90後青年一代的身影已無法被忽視。他們中,許多人曾為股市廢寢忘食,幻想一夜暴富;許多人在股災打擊下血本無歸,有的卻全身而退;許多人還在股市浮沉,有的卻已轉身前往下一個路口。

  據《中國新聞週刊》統計,今年上半年,看上去與股市毫無瓜葛的90後,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陸續被捲入其中。中信建投的後臺數據顯示,今年90後股民佔該券商開戶股民的20%,比去年翻了一倍。中信建投的數據還顯示,90後持有的股票總資産,約佔全部股民的16%。

  當一個個艾國偉,坐上股市這趟過山車,屬於90後的財富觀、價值觀,也在紅綠股指的起起落落中,不斷受到矚目,同時也在被重塑。

  入市:“整天幻想一夜暴富,以為自己是下一個巴菲特”

  “股神”夢,是不少90後殺入股市的動力。

  2007年,艾國偉開始關注股市時,還只是個高一學生。“因為當時漫天的新聞都圍繞著股票來,同學爸爸的股票跌得很慘。那時候我想得簡單:就想知道股票是什麼?為什麼能讓經濟這樣?那時我沒錢,就只是關注。”

  2009年,艾國偉在高二下學期開了戶。“我每個月在學校吃飯只用100元,攢下500元左右。攢了一年,就為了炒股。”那年年底,他投入了3000余元,“每天看大盤、K線,不過看不太懂”。

  剛開始,這個只投了幾千元的高中生“整天幻想明天漲停、一夜暴富,然後登上人生巔峰”。“那時,我只看巴菲特的書,是個‘股神’迷。以為自己就是下一個巴菲特,很孩子氣。”

  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中發現,“巴菲特”是影響90後股民的一大關鍵詞。

  武漢工程大學土木專業大三學生王宇(化名),從初中起就是個金融愛好者。今年5月,巴菲特執掌伯克希爾50週年的股東大會,他三更半夜起來,趴著看完了文字直播,“希望通過這個學習到更多跟金融有關的經驗”。

  迷“股神”,不等於能成為他,艾國偉的初戰成果並不好。“剛開始買的是工商銀行,只知道銀行每年這麼掙錢,應該股票不錯吧。但天天損失幾十元,心臟簡直受不了。畢竟,一天吃飯也就十元錢。”

  這個“初生牛犢”並沒有割肉退出,而是選擇不斷換股。“頻繁交易,頻繁失敗,就跟抓鬮一樣,純蒙。偶爾會有個漲停,開心一兩天。會狂躁,大喜大悲,也失眠過。”

  同是1991年生人的董偉,“股齡”比艾國偉短8年,他殺入股市的理由是——讓生活充實一點。

  今年以前,學通信工程專業的他和股票是“絕緣”的。“今年1月,公司來了一個學金融的新實習生,一直模擬炒股,天天和炒股的同事聊。所有人聊的都是賺錢,説是大牛市,我聽著覺得有意思。加上有了一些空閒時間,就動了心試試看。”

  今年3月初,董偉開了戶,把剛工作攢下的錢都投了進去。“總共兩萬多元,除去給家裏寄的,這幾乎是我全部的積蓄了。”

  當時正值兩會期間,環保股是熱門。董偉用1萬多元買了“菲達環保”。“不敢買多,因為不懂。買之前很興奮,初生牛犢不怕虎。眼看賺了5000多元,又跌回去了,看數字一直跳,特別緊張,感覺幾秒鐘,錢就沒了。”他最得意的一次是“連續兩天賺兩個漲停”。

  新手董偉的投入程度,很快趕上了“老股民”艾國偉。

  他的生活軌跡也變了,變得完全圍繞著股票展開:“早上要設想大盤走勢、想選股策略。工作時間是9點30分~14點,在股市開市的時段中,我不是在盯盤就是用QQ聊股票。到了晚上,原本我會加班或者和朋友出去玩、看書、學韓語,現在直接回家,只看股票理論書、把今天的盈虧情況‘復盤’。”

  他坦言,睡覺都夢到股票。“自從炒股,生活中都是它。很多人和我一樣癲狂,夢到股票漲,第二天就説要買。炒股能填充時間,上面的數字代表你的錢,無論漲跌都是一種反饋,感覺它時時刻刻都在,刺激著你。”

  去年11月開始炒股的王宇説得更直接:“炒股給我最大的收穫,是現在終於知道上課可以做什麼了,人生算是充實些了。”

  實戰:“你以為股市是個提款機,想拿多少錢都行,但全錯了”

  低成本、冒險精神、樂觀主義……多數90後的做事風格,與上述關鍵詞高度重合。但這群“新新股民”發現,炒股並不總是美好。

  艾國偉的第一次“大賺”,是在2010年7~9月,股市從2500點左右升到了3200點。他在大學靠創業掙了兩萬多元,全部投入股市,兩個月掙了4000多元。

  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的每位90後股民,都可以迅速從口中“蹦”出自己的股票代碼、某些重要時間節點的大盤點位和股票價格。

  在買第一隻股票“南山鋁業”前,華中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大三學生胡軼,觀望了很久:“還是比較謹慎的。”這只股漲了,但他沒等上太久就賣了。“剛剛開始炒,心還沒有靜下來,換股比較頻繁。其實都知道牛市裏,拿到底是最賺錢的,但誰也坐不住,經常換股。”

  給董偉最大驚喜的股票,也是短線操作。“在上午跌停時買入,下午漲停,相當於賺了20%”。

  第一次股票漲停時,胡軼特別興奮,馬上給爸媽、同學報喜。“我對自己的操作更有自信了。但後來卻跌停了。見慣了風雨,我碰到大的波動時,心態都比較穩定了。”

  在董偉看來,紅和綠、漲與跌,光明與黑暗,是股市這枚硬幣必然存在的兩面。但推崇樂觀與冒險的90後股民只願意看到其中好的一面。“幾乎沒有人會説自己虧了多少。”董偉説,“牛市裏面,誰都是‘大神’。你就會誤以為:股市是個提款機,想拿多少錢都行,很多人還不懂基本知識就去了,但全錯了。股市也能讓你虧得血本無歸。”

  今年7月A股股災時,董偉有7萬多元在股市裏,“倉位還是比較輕的”,每天損失7000多元。看新聞説大媽在股票市場唱國歌,他也興奮激動。“這種時候只有賭博,賭它反彈。”

  那時,胡軼的資金一共損失了30%,但他並未沉浸在抱怨中。“我吃了兩個跌停,跌得有點不能接受,但一個星期後,我只有‘割肉’(股市用語,指高價買進股票後,大勢下跌,為避免繼續損失,低價賠本賣出股票。——記者注)。”

  “割肉”後,他領悟到兩個道理:一是不能不尊重趨勢。“個股不能脫離大盤存在,儘管它不行了,我還覺得它會好起來,但這只是我的一廂情願。”二是不能不接受現實,學會風險控制、及時“止損”。

  股災:“股市是賭場,大部分的我們都不會成為傳奇”

  本科學金融的同學曾告訴董偉:“在股市裏,人性的貪婪、自律、衝動、冷靜,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中發現,與父輩相比,90後股民往往擁有更多金融知識、接受新事物也快。但是,股市中他們同樣難以免俗,甚至會被迅速擁抱的新事物——比如杠桿股票“坑一把”。

  董偉告訴了中國青年報記者兩個身邊發生的真實故事。“一個同齡朋友A快要結婚了,把辛苦五六年存下的20萬元,全部投入股市,並加了4倍杠桿,相當於100萬元。”(杠桿股票是指利用保證金信用交易而購買的股票,利用一部分固定利率的資金來提高普通股的投資報酬率。購買者本人投資額較少,由此可能獲得成倍的高額利潤,但股票下跌時也將成倍虧損。——記者注)

  但這位想“搏一把”的準新郎遭遇了股災。“一個跌停,10萬元就沒了。他女朋友就逼著他把剩下的錢都退出股市。據説,如果他再不退,女朋友就要和他分手。不過那段時間他每天悶在家裏,也不去工作,後來被公司開除了……”

  另一個同齡朋友B則相對幸運。

  “他同樣是做杠桿股票,配資額度比較高,有幾百萬元。因為虧損,快要被強行平倉了,銀行催交保證金。7月8日,他又向周圍親友借了30萬元。這已經他是第四次借錢了,前三次都血本無歸,就像賭徒一樣,每次都説最後一次了。萬幸,7月9日股市高開,股票漲停,把他救回來了。”

  “沒入市之前,都覺得自己心態好,真金白銀進去,就不是那麼回事了。”24歲的艾國偉,説這話時顯得格外老成。董偉告訴記者,他現在相信,賣房炒股的行為是存在的。“人是貪婪的,總還想賺更多。但股市無情。”

  今年4月底,董偉用1萬元加了5倍杠桿。5月6、7、8日三天連續暴跌,他因為杠桿,虧掉了半個月賺來的錢。之後就退出了。他在最高點時曾盈利5萬元,後來都“還給了股市,還搭進去本金1萬多元”。“平時自律性再強,但在股場,是賭紅了眼的賭徒。”

  受訪的90後股民形容股市時,都提到“賭場”這個關鍵詞。

  做短期的王宇,還會遺憾自己錯失了很多股票的最高點。“最早買的一批股票中有一隻叫‘華遠地産’的,我買入時只有3元多。股市到5000多點的時候漲到10多元,如果我能一直留著這只股的話,估計現在也賺了很多了。”

  在股災之前,有2007級的經濟學畢業生向胡軼預警過:“股市利潤就像一大塊蛋糕。牛市剛開始時,人少,人人都可以得到很多利潤。而現在開戶人數爆炸,連身邊完全不會看k線的媽媽級人物都開始進股市賺錢了。這就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警示。”

  “這輪牛市我們叫做杠桿牛,大量的股民使用杠桿,成倍的獲利,股指上漲太快泡沫很容易破。其實道理大家都懂,就是要在正確的時間驚醒。”胡軼説。

  王宇在這次股災中並沒有損失多少,對他而言像是“看了一場戲”:“90後新股民的受害人數不小,膽子大,什麼都敢買,最後被割韭菜的也是這些人。”

  蛻變:“我不信巴菲特了,也不信所謂股神,無論蒙對蒙錯,都有藉口”

  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發現,在90後股民群體中,多數人的“炒股經”是來自課堂、書本、同齡人。

  胡軼進入股市的契機,是大三下學期選修的“證券投資”公選課。他從今年4月中旬開始共向股市投入1萬元,也來自他攢下的生活費。

  入市前,他跟著經濟學老師做過虛擬盤面,跟炒股貼吧裏的網友學習過基礎知識。他也買過三本“有關盤口還有阻力行為的書”,但到現在才看完一本。

  對胡軼而言,“最有用的經驗”都來自和身邊的人交流心得。“華科有個股票交流群,參與討論大都是倉位比較重的人。大盤波動特別大的時候,大家就會相互提醒注意,究竟是該增倉還是減倉。聽他們説經驗,也會讓我學起來比較快。”

  艾國偉則找到了更資深的“領路人”。

  高三畢業後,他在暑期打工期間認識了某報財經專欄的主編。後來兩人成了師徒。大學四年,艾國偉跟著這位50多歲的“師傅”學習技術面。他在外匯市場裏,曾把60萬元做到了2000萬元。“證券投資分析相關的理論,我靠自學。師傅教我,穩定心態從賠錢開始。這是最好的辦法。”

  畢業後,他回老家的某燃氣站辦公室工作。“但股票始終是業餘愛好,就像我喜歡打籃球、自駕遊一樣。”

  2014年7月,他從父親那裏借了10萬元,加上手裏的3萬元,再次進入股市。在今年股市達到5200點時,他的13萬元變成了28萬元。在“股災”剛開始的那個週一,艾國偉當天賠了5000多元,果斷離場。

  7月10日,他再次買了15萬股票,14日上午掙了3萬元,再次離場。“牛市時要做中長線,不好的時候做短線。凡事要靈活去做,活法、死法都有好幾種,這樣才有提升的空間。”

  他現在不再天天盯著個股。“看股票的時間挺少的,需要買了就花幾分鐘看看。”他的身邊也有了20~30個徒弟,從20歲~46歲不等,其中不乏90後學生。

  “都是同學、朋友、同事‘一傳十’地介紹的。因為今年上半年給別人推薦股票,經常第二天就漲停。我也不知道咋了,可能因為整體行情好。”他説得很平淡,“我自己買的,反倒都很穩定。但畢竟股票只是閒錢的集中地,別太把它當回事,別讓它影響心情。”

  他與“徒弟”們吃飯、喝酒時,主要講技術知識。即便推薦個股,也會提醒他們“只能參考,買賣隨意”。

  這個曾經的“巴菲特迷”,現在也不信巴菲特了,“不在同一片天下,不能比較”。他自己也不信所謂“股神”推薦的股,“無論是蒙對蒙錯,都有藉口”。

  離場:“讓股票教育你 ,但別因為股票忘記人生”

  對胡軼、王宇來説,炒股的目的主要在“鍛鍊自己,積累經驗,為未來的投資作準備”。當他們還在股市中沉浮時,艾國偉、董偉都在準備告別了。

  他們的新目標不約而同——創業。

  董偉深知,對炒股的沉迷已經耽誤了他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開盤的4小時內,我是不能安心工作的。一次被領導看到,説了一次。當時身不由己,不能理解領導的良苦用心,現在才開始理解。”

  受訪的90後股民均坦言:“炒股會上癮。”

  董偉發現自己“從早到晚,生活都是股票,想做的事都做不了”。老家的父母打電話來勸他別炒了,他一度也不理會。他“五一”時買了很多想看的書,都“扔著沒看完”。他堅持寫了10多年的日記,炒股竟然也打破了這個習慣,曾讓日記中斷了4天。

  他驚覺:“這肯定不行。”後來,他對自己規定,每天下午1點~3點之間不看股票。“因為當天買的股票當天不能賣,所以無論盈虧,當天沒必要看。”

  7月10日,董偉賣出了所有股票,刪掉了同花順、自選股等所有炒股軟體。“剛畢業一年,還是得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散戶虧的比賺的快,比如你有1萬元,虧損50%,要漲100%才能賺回來。想清楚這一點就退出了。”現在他每天跑步10分鐘,鍛鍊腹肌20分鐘。

  他的4個炒股朋友中,一人已退出股市。他準備在學生實習教育方面創業,打算把剩下三個人從股市“拉出來”,做項目。“還是希望做些實事。趁著年輕時要去嘗試,即使第一次沒做好,還有第二、第三次,炒股不是生活的全部。”

  但這個“割肉”離場的前股民,依然感謝炒股的經歷。

  “儘管虧錢,離開時,我也不是一無所有。”炒股讓他的日記從每天300多字漲到了充滿思考的兩三千字。“之前從來不關心中國、國際政治經濟大事,現在,我學會主動了解,也能深入了解國家為什麼作出這種決策,看到國家經濟和産業結構的轉型。”

  股票的投入,原本佔艾國偉理財的80%。現在,他準備退出股市,在資産管理、理財課程方面創業。“好的時候要敢幹。不好的時候,要隱退。”

  坐在電腦前炒股和獨自創業的難度,不可同日而語。但艾國偉並不猶疑:“股市是賭博,創業是人生,不可比較。一輩子很短,何必一味地為了錢賭一生。不如,想我所想,做我所做。可能不如意,那又如何?”

  “如果股票可以教育你的人生,那是最好,如果股票讓你忘記人生,就不好了。”這名“90後炒股師傅”淡然地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