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資金入市 四路大軍點燃A股新火
- 發佈時間:2015-05-25 01:35:32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張恒
去年至今的牛市行情,點燃了各路資金入市的熱情。儘管市場目前有關調整的擔憂始終揮之不去,但是從上周的數據看,增量資金入市節奏正再次提速,包括公募、私募、海外、來自兩融及其他渠道來源的散戶資金,再度迎來一次新的入市潮。
私募:新産品暴增致“建倉難”
“我現在就盼望市場跌一跌,越跌我越買,好給新發的産品建倉。”深圳一中等規模的私募基金經理表示。由於對市場的過快上漲有疑慮,該私募並沒有抓住創業板、中小板上漲的機會。但是儘管如此,由於在去年底抓住了券商股行情,其管理的産品去年業績仍接近70%,而這大大刺激了其今年以來的産品發行。
格上理財統計的數據顯示,2015年4月,陽光私募行業平均收益9.72%,股票類基金平均收益12.01%,相對價值策略基金平均收益1.58%,宏觀對衝基金平均收益11.88%,組合基金平均收益3.74%。其中,股票類基金行業前1/4平均收益24.2%,行業後1/4平均收益1.51%。今年以來,陽光私募行業平均收益30.3%。股票類基金平均收益35.66%,相對價值策略基金平均收益9.49%,宏觀對衝基金平均收益34.88%,組合基金平均收益23.49%。其中,股票類基金行業前1/4平均收益64.4%,行業後1/4平均收益10.27%。
賺錢效應之下,在新老客戶的追捧下,私募新産品發行異常迅速。“年初發了3隻,4月、5月又發了6隻,總體算下來,今年發了總共有十幾隻,總體規模翻了1.5倍了。”上述私募透露。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情況並不罕見,深圳另一私募公司市場總監表示:“以我們公司為例,3月以來已經成立了接近12隻新産品,公司管理的資産規模翻番。”
據中國基金業協會公佈的資管規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總規模約23.82萬億元,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呈爆髮式增長,産品數量從去年底的3766隻猛增至今年一季度末的5588隻,資産規模從4639.67億元大幅增至6593.75億元,增長35%。另外,據格上理財統計,4月份有近1184隻陽光私募扎堆成立,同比增長297.32%,環比增長53.77%。
新産品發行的異常順利,也帶來了幸福的煩惱。上述私募市場總監稱:“發行得太好帶來了新問題:股市漲得快,不那麼容易建倉,近期公司新發行的産品平均倉位才三成,老闆的想法是等市場調一調再把剩餘的倉位建好。”
公募:大波援軍剛剛出發
此前數月,在去杠桿效應的影響下,本輪牛市的“先遣軍”杠桿資金規模增長的空間變得難以預估,但最近,已有另一大波資金正借道基金開始大規模進場,這部分資金有望抵消杠桿資金階段性放緩帶來的部分影響。
雖然今年以來,市場上已經出現數只百億基金,公募基金規模創下6萬億元新高,但實際上,剔除掉市場本身上漲帶來的凈值增長後,公募規模增加的提速才剛剛開始。一些規模位居全國前十的大型基金公司高層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實際上,基金公司剛剛從凈贖回變成凈申購,直到四月份,公募份額的規模才出現明顯增長。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最新發佈的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4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96家,其中合資公司46家,內資公司50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7家,保險資管公司1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産合計5.19億份,對應凈值6.20萬億元。從份額變化來看,今年1月以來,公募基金份額分別每月遞增1275.41萬份、1944.06萬份、1070.98萬份、6947.62萬份。可見剛剛過去的4月才是公募規模增長的爆發期。
新基金的規模也表明,資金的狂熱盛宴還未真正開始。從本輪牛市出現第一隻百億基金開始,截至目前,新成立的基金中,累計有31隻基金規模超過50億元,而過百億元的基金僅有四隻。但是,在2006年至2007年的牛市中,大約有33隻新發基金規模過百億元,還包括一隻419億的巨型基金,更有基金在一天之內申購就達到1162億元,以至於最終只能像新股IPO一樣按比例確認。
基金圈內人士指出,目前,基金髮行還處於初期階段,是業績優異的公司相對熱賣的階段。目前的百億與當年的百億不可同日而語,2007年的流通市值最高峰時才10萬億,現在超過了20萬億;當年人民幣儲蓄存款是21.7萬億,而現在是53.8萬億。而中國基金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當前公募基金的總規模約為6.2萬億,若簡單按人民幣儲蓄存款的變化比例來計算,公募基金總規模還有9萬億的增長空間。就上述數據而言,公募基金的規模也許還未真正回歸當年的巔峰時刻。
對於原本就是公募重倉的中小盤成長股而言,新資金不斷進入與股價上漲之間形成了一個正向迴圈。據了解,現階段,考核相對收益的公募基金投資者絕大部分都是滿倉,配置上也極端偏向中小成長股,且越是前期表現好的偏小盤股配置的基金,近期申購越是熱烈,當出現倉位被動下降的情況時,這些基金經理會很快又將倉位加滿。
海外資金:滬股通5天流入超90億元
5月19日,港交所發佈公告稱,由於上海機場[-1.70% 資金 研報]總境外持股比例超過28%,根據交易所規則,從5月19日起滬港通將暫停接受該股票的買盤,賣盤仍會被接受。過去兩月,外資持股增加近3%。
事實上,年初以來,滬港通的日均交易額在穩步增加,而上海機場被暫停買盤,恰恰反映了海外資金對A股的追捧。數據顯示,截至5月22日,滬股通總額度3000億元,已使用近1549億元。而過去五個交易日,滬股通凈流入資金更是逐步增加,5月15日-21日凈流入分別為5.97億元、12.47億元、22.15億元、29.36億元、20.12億元。5天凈流入超過90億元。
過去多年,海外資金對A股的配置一直比較謹慎,數據統計顯示,過去5年,對亞洲除中國外的新興市場凈買入超過400億美元,而近半年來,對中資股凈賣出超過20億美元。不過,這種局面有望得到迅速得到改觀,MSCI將於6月份宣佈是否將中國A股納入其基準股指。而一旦納入,將會給A股帶來近3千億元的增量資金。
根據高盛的研究報告,會有4大利好力挺A股于2015年6月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一是市場規模。如按交易量計算,中國A股已是全球最大股票市場,按市值來看,也是第二大股票市場,中國的總市值佔全球總量的19%,但中國H股僅佔MSCIACWI2.8%的比重。從經濟角度而言,中國GDP和貿易量分別佔全球總量的12%和11%。二是外資進入A股的渠道正在完善。如果將QFII、RQFII和港股通南向的容量進行加總,截至2015年3月外國投資者在內地市場的總投資額總計為1750億美元,較5年前增加1580億美元,短短5年增長9.3倍,外國投資者投資總額度分別佔總市值和自由流通A股市值的2.8%和5.9%。遠遠落後於亞洲其他市場,外國機構投資者在南韓、台灣和印度擁有的股權分別達到31%、36%和20%。此外,滬港通的逐步優化和政府的政策支援也會促進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
值得注意的是,醞釀多年的中港基金互認機制在5月22日終於水落石出。將於7月1日正式施行。有香港基金業內人士指出,通過這個機制,香港的基金公司,將可以通過基金的方式,可以為A股帶來不超過3000億元的增量資金。
散戶:杠桿資金熱情回潮
這一輪杠桿資金催生的牛市中,由於監管層對配資、兩融等杠桿配置的嚴查,前段時間,杠桿資金悄然退居二線,由公募等機構執牛耳。不過,據記者了解,機構配資、兩融等杠桿資金熱情已經逐漸回潮,其有望在牛市下一階段再唱大戲。
儘管兩融業務此前已經過監管層嚴控、多家券商對擔保折算率的調整以及部分券商對“繞標”等操作的叫停,但仍未能阻擋其再創新高。滬深兩大交易所數據顯示,自5月20日起,滬深兩市融資融券餘額已經超過2萬億元,截至上週五(5月22日),兩融餘額已經達到2.03萬億元,再次刷新歷史記錄。融資增速加快,中小板塊成交量處於高位,量價齊升顯示市場做多情緒依然強烈。不過,融資融券交易佔A股交易的比重與此前相比有所下降。
兩融餘額突破2萬億後,未來還有多少增長空間?對於這一問題,市場分歧較大。“如果靜態考量,去年底券商的凈資産是0.92萬億,按照5倍杠桿算,資産總規模可做到5.52萬億,而當時券商的總資産是4.09萬億,也就是還有1.43萬億的融出空間。”一家中小券商風控部人士指出。
瑞銀證券多樣化金融服務業分析師崔曉雁則表示,若參考台灣市場,股市高漲時融資融券佔比可以很高,頂峰狀態融資餘額達總市值的5%,兩融交易額佔比50%以上。“我們認為我國兩融業務還有客戶覆蓋率提升、標的券擴容、融券、公募基金等空間。我們參考台灣經驗,和各待開發空間分項估算取得結果均在3萬億元左右。”
與此同時,在這輪牛市大熱的配資業務也並未減速,配資平臺為大戶提供的“結構化産品”銷售如火如荼。雖然銀行已經謹慎對待優先資金的供給,但一些信託公司的配資業務卻逐漸興起,只不過如今的新名字叫做“結構化産品”。私募機構可以通過該産品做融資,個人也可“開傘”並由信託公司提供配資,以300萬元門檻起步,配資比例1:2,但操作的股票必須是在信託公司根據産品類別制定的“白名單”之內的股票。據一位信託從業人士透露,以前其所在信託公司只做國內一些非常優質的私募公司業務,現在已經放寬門檻,開始接單中小私募和“個體大戶”。一般通過融資融券所能撬動的資金非常有限,但通過信託公司可數倍放大資金量。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