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板塊聚焦 > 正文

字號:  

“一帶一路”助推中國航空企業海外並購 首選歐洲

  • 發佈時間:2014-12-03 02:29:42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恒

    涉及多國、多地區層面的戰略,註定會對一些行業産生較大影響,比如航空業。

  去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式提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反響熱烈,可謂是“一呼百應”。在日前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進一步指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抓住關鍵的標誌性工程,要幫助有關沿線國家開展本國和區域間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規劃,共同推進前期預研,提出一批能夠照顧雙邊、多邊利益的項目清單。

  要通商,必先通路、通航。據悉,“一帶一路”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逐步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路。“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

  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中國航空公司海外並購的前景看好,主要方向一是歐洲市場,二是亞洲和非洲的新興市場。

  “一帶一路”催熱並購

  並購目光瞄準兩大區域市場

  一直以來,能否進行海外擴張並購也是航空公司實力的象徵。與海外航空地兼併與整合,不僅是我國航空公司自身謀求長遠發展的路徑,也體現了其在國際市場彰顯實力與信心的決心和勇氣。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第三季度,中國航空業海外並購一改往季的低迷狀態,取得了較大的增長。雖然三季度中國航空業對外投資宗數只有3宗,但其交易金額卻高達50.84億美元,位居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重點行業的第三位。

  我國航空公司的海外並購之旅,能否借助“一帶一路”的東風,飛出優美弧度呢?

  賽迪顧問汽車産業研究中心分析師陳德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較早前,中國的航空公司在歐洲、非洲區域均有一些並購行為。在此基礎上,“一帶一路”將是一個潛在的利好消息,“若‘一帶一路’繼續推進,市場需求本身也會驅動航空公司去做一些相關的並購整合。”陳德強認為,多項指標或已表明,我國航空公司的海外並購之時機已相對成熟,並購之舉似乎已是“箭在弦上”,並購亦是大勢所趨。

  據介紹,“一帶一路”的核心是為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産業合作和金融合作等實現互聯互通。

  “有‘一帶一路’之後,中國同相關國家之間的人員往來、物流需求等都會增加。”陳德強分析,市場由於該區域發展戰略而擴大。

  然而,分析航空公司擴展海外業務的主要模式,一是自己去建一些航線,其缺點在於獲得審批的時間比較久。與之對應的另外一面,就是並購,此舉可直接利用相關航空公司現有的資源。同時,目前“一帶一路”涉及到的部分國家和地區,經濟環境並不是很好。

  陳德強認為,這個時間介入(並購)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抄底的時間。

  關於航空公司海外並購在市場中應該瞄準的市場方向,陳德強認為主要兩個:一個是歐洲;一個是新興市場,比如東南亞,非洲的市場。當前,歐洲經濟環境仍未走出低谷,這導致航空業面臨一些問題,經營方面可能會有一些壓力,這個時候去並購,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機會,而一旦經濟整體復蘇後,可能會錯失這一機遇。

  另外一個就是新興市場。這個市場本身的需求增長較快,但是可能受本身資金的限制,該區域的航空企業飛機採購、貨運相關的配套服務購買等方面能力可能較弱,此時中國航空企業的資金和管理的優勢恰恰可以向這些區域輸出。

  航空企業的海外並購歷來不乏政府參與的身影。談及政府在其中發揮的作用,陳德強表示:“政府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因為中國之前在進行一些海外並購時,特別是在歐洲、美國都會受到一些阻力,可能跟這些國家本身對中國的並購會有一些抵觸有關係。”

  但是,陳德強判斷,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國家對中國航空企業的擴張抵觸情緒可能較小。

  並購或恰逢其時

  多重優勢夯實並購基礎

  陳德強分析認為:“在具體業務層面,客運是最主要的業務,中國現在跟世界各國的交流比較頻繁,業務往來也比較多,中國的航空公司如果不去做這些業務,可能這些業務就被國外的航空公司搶佔了。”因此,中國的航空公司會有較大動力去海外開展這些業務。

  另外,就是貨運。貨運與經濟、人員往來有密切關係。除了客運和貨運,飛機租賃等航空業配套服務也是空間之一。

  “因為中國近十年採購的飛機數量非常大,本身有這種資産的優勢,在擴張時也會有很大優勢。此外,中國的飛機租賃業務也發展的比較好,而且本身空客320在中國有生産線,也有利於航空公司根據需要去擴展和購買相關的資産。”陳德強説。

  據悉,通常情況下,一架飛機的飛行年限可達到25年-30年。但是目前,中國大部分退役的飛機都沒有達到使用年限。根據國航西南分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其機隊的平均機齡從2010年的8.14年持續下降至2013年的4.99年,今年更降至4.7年。

  很顯然,飛機機齡的相對年輕,能為中國航空企業海外擴張帶來後勁。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大量持續引入新飛機並淘汰舊有機型,不僅是出於安全因素的考慮,還能夠幫助航空公司實現機隊結構優化,有效降低公司的維修和運作成本。

  有資料顯示,作為東南亞第一大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去年全年凈利潤下降5%,像泰航、馬航、印尼鷹航等東南亞主要航空公司現在都連年虧損。尤其是馬航自MH370事件以後,導致其股價一路狂跌,馬航也遭遇很多乘客取消行程及機票銷售不理想的問題。

  盈利能力恰好也是我國航空公司海外並購優勢之一。陳德強分析,近年來,我國經濟保持相對增長較高的速度,這給了航空公司持續盈利以保障。

  盈利能力有保障,資金來源就不再是問題。另一方面,國內現在對海外並購的融資,特別是一些大的航空公司去融資,應該能從國開這種政策性銀行得到相對比較低的融資成本。

  同時,經過10餘年探索,中國企業也積累了一些海外並購的經驗,在一些市場的選擇,包括時機的選擇,都會掌握的更好一些。

  機遇與挑戰並存

  規避並購風險

  企業並購所面臨的並不只有機遇和挑戰,風險也是必然存在的。

  “風險主要來自文化差異方面,另外可能就是本身的經濟週期的影響,還有像石油的價格波動,對航空業的風險也是比較大的。”陳德強分析。

  比如,技術上的壁壘在於,並購標地所在國家本身對中國是否排斥的態度。在操作層面上,文化整合和管理的整合也尤其重要。

  “特別是在歐洲,管理方式和國內差異較大。所以整合中遇到的問題會多一些,在非洲和東南亞,這方面問題則不是很大。”陳德強認為,東南亞方面本來就是文化的差異,比如馬航之前的事故,由此可以看出東南亞在管理上更為鬆散,這就是文化和操作方式上的差異。

  原油價格波動對航空業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近日,OPEC決定保持石油生産目標在3000萬桶/日不變。受OPEC“不減産”決定的影響,上週五,科威特原油價格較前一天的69.89美元/桶再跌2.80美元,至67.09美元/桶,呈2010年以來最低水準。

  由於航油成本佔據了航空公司總成本的40%以上,因此油價的下跌降低了國內航空公司的運營財務成本,使其在海外並購時能夠大顯身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