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金融精準扶貧:改“輸血”為“造血”

  • 發佈時間:2016-05-10 01:33:11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彭揚

  李海平、鐘海鳳、陳義華……在江西省遂川縣夢想安居家園的樓口,挂著一塊“遂川縣夢想安居家園15棟一單元安置戶名單”的牌子,上面清楚地記錄著居住在這幢樓裏每一個村民的名字。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遂川縣支行副行長葉飛舟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入住安居家園前,這些安置戶還都居住在自然條件惡劣、社會發展程度低的邊遠山區,每人平均基本農田不足0.3畝,正常年份每人平均佔有糧食不足200公斤,生活非常困難。不過,安居家園為他們打開脫離“貧困”的大門,作為異地扶貧搬遷的一部分,目前與安居家園配套的相關設施也都在加緊建設當中。

  在四川、江西等省份的諸多縣市,類似夢想安居家園這樣的安置區並不少見,雖然當下扶貧攻堅仍然面臨“面寬、量大、程度深”的現狀,但是扶貧方式的轉變以及借助銀行業的金融精準扶貧,改“輸血”為“造血”,為貧困人群早日脫貧帶來更多曙光。

  易地搬遷助脫貧

  “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這就是四川省川東北山區的真實寫照。群眾在上學、看病、安居等方面困難重重,巴中市通江縣民勝鎮鎮長楊建告訴記者,居住在這裡的村民以種植水稻和玉米為主,年每人平均收入僅有4400元,因病、因學返貧的情況甚為嚴重。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了解了實際情況後,多次與當地縣政府進行溝通,表明瞭農發行在支援易地扶貧搬遷方面具備的利率低、期限長、扶貧經驗足等諸多優勢。縣政府隨後協調扶貧、財政、國土、規劃等部門深化與農發行的扶貧合作,簽訂了《易地扶貧搬遷合作框架協議》,政銀合作共同推進通江縣扶貧開發工作駛上快車道。

  楊建介紹,通江縣安置點的房屋每平方米成本是1180元,75平方米的房屋村民僅需個人出資6700元就可入住新居,並且發放的扶貧資金由農發行直接給到貧困戶手中。

  值得注意的是,易地扶貧不僅讓村民挪了窮窩,同時還結合當地特色産業,用“大幫扶”扶貧方式引導扶貧群眾積極發展農副産業。在通江縣諾江鎮元頂村,通過流轉貧困戶的土地,既讓當地貧困戶獲得了土地流轉費用,又保證貧困戶就近務工獲得工資性收入。現如今,一個三口之家,每年的土地租金與勞務收入已超過4萬元,是早年間年收入的4倍。

  農發行巴中市分行通江縣支行行長張芳表示,要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使貧困人群能夠真正擺脫貧困。為此,農發行在通江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一期建設項目中發行貸款資金8億元,貸款資金主要用於22個鄉鎮54個安置點的基本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國家開發銀行四川分行高級客戶經理馬長有也表示,將按照“省級統貸、整體承諾、分縣核準、分筆簽約”的政府購買服務模式,推動四川全省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融資。目前已向四川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承諾貸款485億元,貸款期限20年。由四川省政府指定四川省國農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全省貸款承接主體。

  産業帶動促增收

  居住在江西省贛州市瑞金的貧困戶劉春生不久前脫貧了,他激動地告訴記者,由於江西綠野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幫扶,現在自己的田地平均每畝年收入可達到3000元。

  江西綠野軒公司法人代表朱志強介紹,當地農戶有三種模式與公司合作:一是“公司+基地+貧困農戶”以林地入股模式,有條件的貧困農戶與公司合作造林,林農以林地入股、公司負責投資管理;二是貧困戶與公司合作造林模式,公司負責油茶林的種植、經營和管理,貧困戶則以政府扶持種植油茶林補助資金作為股金入股企業,股權登記至扶貧和移民服務中心,股金分紅由貧困戶受益;三是收購已挂果油茶林返租模式。通過這三種模式的精準扶貧,該公司2015年帶動756戶農戶,實現了戶均增收5650元。

  油茶是贛南的特色産業。中國農業銀行瑞金市支行行長鐘澤林介紹,“金穗油茶貸”是農行根據油茶投資週期,為當地農業企業、農民種植大戶量身定做的金融産品,貸款期限為5-8年。企業授信額度可依據企業經營情況給予確定,而農戶貸款額度為5萬元-600萬元。脫貧了的劉春生便是“金穗油茶貸”的受益者。

  江西綠野軒公司作為瑞金市省級農村産業化龍頭企業,農行瑞金市支行及時給予該公司2000萬元的授信額度,極大地增強龍頭企業活力。目前,該公司已在瑞金市岡面、瑞林、丁陂等3個鄉鎮19個村小組開闢了1萬餘畝大型油茶基地。

  不過,江西贛州銀監分局副調研員劉紅梅也表示,當前産業扶貧工作中仍存在三個問題:一是資訊不對稱;二是合作機制不健全;三是渠道還不暢通。為解決這三個問題,今年贛州銀監分局主動聯合地方扶貧辦、財政和金融局等部門,引入政府增信機制,率先在全省創新推出獨具贛南特色的“産業扶貧信貸通”,依託市縣兩級財政資金建立10億元的風險緩釋補償基金,以1:8的杠桿比例撬動80億元産業扶貧信貸資金,通過産業發展帶動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真正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

  小額信貸頻創新

  由於傳統信貸産品重資産或重抵押,以小額農戶信用貸款為主的信貸模式難以滿足多元化的農村建設需求;其次,傳統抵押貸款發放,一定要權屬人先提供抵押物作為抵押擔保,而移民戶的移民房,政府部門還暫時不能及時辦理房屋權證。遂川農村商業銀行針對該類特殊服務群體,以 “一行一式”的金融服務模式,創新金融信貸産品。

  衙前鎮農民邱文凱常年在外務工,幾年前突然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但由於自有資金不足,一度陷入困境。通過當地信用社的走訪和調查,2006年邱文凱拿到首筆小額農貸6萬元,隨後創業之路一帆風順,到2015年信用額度已達到了30萬元。十多年在當地信用社的幫扶下,邱文凱早已甩掉“貧困戶”的帽子。

  遂川農商行董事長左江萍表示,像邱文凱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目前在轄內該行從五方面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提升工作:一是在貸款額度上,要適應農業産業化發展對大額度信貸的需求;二是在貸款範圍上,要能滿足農民生産、生活、消費等各種資金需求;三是在管理方式上,改為政府、基層組織、信用社多方參與的共同管理;四是在貸款期限上,使貸款期限更加適合農業産業週期和農業生産特點;五是在貸款發放途徑上,改為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網際網路模式申請、歸還。

  但是,將信貸資金髮放到貧困戶手中,仍然面臨兩大障礙:一是貸款難,關鍵是貧困戶很難提供有效擔保,貸款風險難以控制;二是貸款貴,農民利息負擔重。

  為打破“兩難”局面,江西省農村信用社在全省展開了一系列金融創新實踐。優化提升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業務,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戶貸款缺乏抵押擔保的問題,累計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1700多億元,支援300余萬戶農戶脫貧致富。

  江西省銀監局也表示,在下一步工作措施中,將突出抓好扶貧小額信貸發放工作。完善扶貧小額信貸管理辦法,對貧困戶開展逐戶走訪和信用評定,採取“一次核定、隨用隨貸、餘額控制、週轉使用”的管理辦法,在授信額度內,由貧困戶自主週轉使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