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即將啟幕 醫藥工業加快洗牌

  • 發佈時間:2016-04-08 07:54: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明確具體措施、規定截止期限、囊括292個品種、涉及數萬種藥品,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推進將給行業中小企業帶來生死考驗。

  根據《關於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仿製藥品質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的有關事項(徵求意見稿)》,一致性評價將針對化學藥品新註冊分類實施前批准上市的仿製藥,包括國産仿製藥、進口仿製藥和原研藥品地産化品種,均須開展一致性評價。這標誌著一致性評價工作將全面展開。

  推進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將對制藥行業産生重大影響,行業洗牌不可避免,集中度將提升;同時實力較強的CRO企業將直接受益,藥用輔料行業轉型升級將加快。

  仿製藥市場快速發展

  根據規定,凡在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中的化學藥品仿製藥口服固體製劑,原則上應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新註冊分類實施前上市的其他仿製藥,首家通過後,3年內其他廠家必須通過,否則不予再註冊。

  仿製藥品質一致性評價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高層為何如此重視?這就得弄明白三個問題,什麼是仿製藥、為何以2007年為節點、品質一致性評價將對行業産生什麼影響?

  自2001年第一部《藥品註冊管理辦法》頒布以來,中國仿製藥市場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市場規模達到5000億元左右。據銀河證券醫藥研究員李平祝測算,這一數據約佔藥品消費市場的40%。從國內藥品消費量看,仿製藥佔比超過95%。奧吉娜藥業董事長魏國平稱,按數量看,中國是仿製藥第一大國。不過,目前中國進入WHO採購目錄的藥品數量僅6個,印度有194個,欠缺品質一致性評價是重要原因。

  仿製藥與原研藥的品質一致性評價為何如此重要?原研藥在國際上的通俗叫法是品牌藥,是指在全球第一個研製出的某一藥物。原研藥上市前,一般需要經過嚴格的動物實驗、人體臨床一、二、三期實驗,經四期臨床放大實驗證明療效準確、安全可靠後才能向市場推廣。

  仿製藥是醫藥界特有的藥品研發與生産制度,起源於美國市場,後被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市場所採用。魏國平表示,國內一直在生産仿製藥,但嚴格意義上看,直到2007年7月10日修訂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頒布後,中國仿製藥的品質才開始與國際接軌。當時,12.2萬個仿製藥已按2005年5月1日實施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完成註冊審批。

  2007年是個分水嶺。食藥監總局的態度鮮明,品質一致性評價工作首先在2007年修訂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施行前批准上市的仿製藥中進行。在此之前的仿製藥是按照“同類仿製藥的國家標準”進行對照。同時,2000年以前,藥品都是由各省審批,各地標準高低寬嚴都不一致。

  魏國平説,美國食藥監局規定,仿製藥的劑型、藥物含量、用法用量不僅要與原研藥完全相同,最為關鍵的是療效必須一致。如果僅僅劑型、藥物含量相同但療效不一致,就不能稱之為仿製藥。

  如何評價仿製藥與原研藥療效的一致性?國際通行的做法是人體生物等效性試驗。選擇18-24個健康志願者,進行原研藥與仿製藥的雙盲試驗,通過對受試者血液中藥物含量的統計學分析處理,來判斷仿製藥與原研藥療效是否一致,要求二者的相似度達到80%-130%。也就是説,仿製藥與原研藥有母子般的“血緣關係”,不僅相貌相似,更需“DNA”相近。

  不過,根據2005年5月1日首部《藥品註冊管理辦法》的規定,申請已有國家標準的化學藥品註冊,一般進行生物等效性試驗。值得注意的是,強調的原則是“一般”而非“必須”。

  2007年7月,國家食藥監局修訂了《藥品註冊管理辦法》,其中規定,仿製藥應當與被仿製藥具有同樣的活性成份、給藥途徑、劑型、規格和相同的治療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仿製藥參照的是“被仿製藥”,而非“原研藥”。這也與國際通行仿製藥的本質存在差異。這也就不難理解2007年前上市的仿製藥,為何必須完成與原研藥的一致性評價。

  國家食藥監總局曾組織過一次摸底抽查,選擇部分國産仿製藥與原研藥進行體外溶出試驗比較,發現國産仿製藥與原研藥體外溶出行為差異懸殊。低水準仿製和惡性低價競爭使得國內仿製藥普遍盈利能力較差,行業平均毛 利率只有5%-10%,遠低於國際上仿製藥平均40%-60%的毛 利率。

  多數仿製藥將出局

  本次開展品質一致性評價範圍廣、力度大、進度快。

  《徵求意見稿》要求,化學藥品新註冊分類實施前批准上市的仿製藥,包括國産仿製藥、進口仿製藥和原研藥品地産化品種,均須開展一致性評價。

  李平祝認為,這意味著幾乎全部仿製藥均須開展一致性評價。此次公佈的品種目錄清單,包括292個劑型品種(444個規格),涉及17000余文號,近2000家藥企,包括近80家上市公司。鋻於此目錄清單中引入了部分非基藥品種,同時還有一些基藥品種規格尚未納入,不排除後續一致性評價目錄擴容的可能。

  根據規定,此次品種目錄是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中的化學藥品仿製藥口服固體製劑品種。但業內人士發現,目錄裏面其實還存在13個非基藥品種、2個非基藥規格(品種是基藥,但規格不是).

  除非基藥在此次目錄中提及外,一些特殊劑型的佔比不小,這些特殊劑型做一致性難度很高,其中腸溶片劑及腸溶膠囊包括11個品種,緩釋膠囊及緩釋片劑包括18個品種,口腔崩解片1個。業內人士表示,非基藥、非基藥規格以及緩控釋劑型的列入,體現了一致性評價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距3月初印發《關於開展仿製藥品質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不到一個月,配套的有關事項便落地徵求意見,在進度上也是大超預期。《徵求意見稿》明確給出兩個時限,也體現了一致性評價推進速度之快,包括2018年底完成2007年10月1日之前上市並列入2012基藥目錄的+特別標注的非基藥品種;非上述品種,第一家一致性評價完成後,三年如果還不能完成就不再受理。批文就有失效的風險。

  按當前的情況,做一次生物等效性試驗的費用大約400萬-500萬元。這對於CRO企業而言是一塊大“肥肉”,但有實力的CRO企業寥寥無幾,生物等效性的費用可能繼續上漲。而對於多數藥企來説,這項支出可以説是“奢侈”,“實力型”仿製藥企業才可能承擔起這些費用。

  此外,對於2007年之前獲批的許多品種,即使有資金支援做生物等效性試驗,其真正的實驗結果可能也不樂觀,因此不少企業可能也願意花大量資金去挑戰這種“不確定性”。

  “最終能通過與原研藥生物等效性試驗的仿製藥可能很少。絕大多數仿製藥在研製過程中,根本沒做過與原研藥處方與工藝對比的系統研究。”魏國平認為,那些建立了強大研發隊伍、能自己解決一致性評價中技術難題的藥企將受益,不少藥企只能被淘汰出局。“全國4700家藥企中,九成中小藥企沒有研發中心,大中型藥企中有研發能力的也不多。”

  仿製藥研發生産的核心因素是處方工藝能力,這與創新藥的研發完全不同。隨著一致性評價的推進,仿製藥行業的競爭格局將得到凈化,並有望巨變,有較強處方工藝能力的企業將受益,有望迎來量價齊升的局面。未來中國仿製藥企業中也有機會跑出黑馬。

  同時,監管部門對所有仿製藥的一致性評價設定生死時限,將導致大量品種放棄或不能通過評價。對於通過評價的品種在招標時也會給予優待,預計行業集中度大幅提高是趨勢,市場將重新瓜分。

  行業完成洗牌後,單個藥品的生産廠家將減少,留存的品種對醫保的儀價能力將提高。而高品質的仿製藥,生産成本也相應較高,政府鼓勵高品質仿製藥的發展,在政策方面也可能會給予支援。

  CRO企業直接受益

  目前,已通過新版GMP認證的制藥企業有5000多家,除少數研發實力強的藥企可以獨立完成一致性評價外,大部分藥企不具備獨立研發和試驗能力,需要將此項業務外包給CRO企業。CRO即醫藥研發外包服務,CRO企業為承擔新藥研究開發某一部分工作的專門研究機構。

  承接生物等效性試驗是CRO企業的一個重要業務。通常按項目總報價的3%-5%向藥企收取服務費用。CRO品牌度高、生物等效性試驗複雜程度高,則收取的費用更高,可能達到8%-10%。

  對於CRO企業直接受益的市場空間,按照 國信證券 的測算,目前藥監局共批准了18.9萬個文號,其中化學藥品11萬個,這裡面95%以上為仿製藥。不過,這18萬個文號中,在市場實際有生産銷售的批准文號只有4萬-5萬個。

  按照劃定的範圍和期限計算,此次一致性評價涉及的文號超過3萬個。按照市面上單個仿製藥製劑完成一致性評價均價為400萬-500萬元計算,則理論市場規模約1200億-1500億元。考慮到很多品種會主動放棄評價、豁免BE及藥學評價成本波動範圍較大,實際可能達不到該規模。

  該市場對應的主體包括藥企(部分藥學評價)、CRO(部分藥學評價及BE試驗的檢測服務)和臨床試驗機構(BE試驗及檢測服務)三部分。未來三年,CRO行業將受益於一致性評價工作的推進,迎來巨大發展機遇。管理規範、品牌知名度強、有品質優勢和規模優勢的行業龍頭和標桿企業受益更加明顯。

  藥用輔料加快轉型升級

  藥用輔料是影響一致性評價結果的重要因素。藥用輔料是藥物製劑的基礎材料和重要組成部分,在藥物製劑中,輔料的用量通常佔大部分,在製劑劑型和生産中起著重要作用。

  藥用輔料在藥品中除了賦形、充當載體、提高穩定性外,還具有增溶、助溶、緩控釋等重要功能,可能影響到製劑的品質、安全性和有效性。仿製藥與原研藥不等效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輔料的選擇不恰當或品質不達要求。提高輔料標準是仿製藥通過一致性評價的重要一環。

  監管部門對藥用輔料的安全很重視。2013年2月,《加強藥用輔料監督管理的有關規定》正式實施,明確要求對藥用輔料生産實行GMP管理,大大提高了藥用輔料行業的進入壁壘。過去很多化工、食品企業是藥用輔料的主要生産商,由於不具備GMP資質逐步退出藥用輔料行業。該規定提出,要實施藥用輔料分類管理,對新的藥用輔料和安全風險較高的藥用輔料實行許可管理,對其他輔料實行備案管理。

  在2015版《中國藥典》中,針對藥用輔料的標準進一步規範化。預計未來監管部門將出臺更多政策,加強對藥用輔料行業的監管,促進行業升級。

  隨著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的開展,對仿製藥品質要求的提高將傳導至上游的藥用輔料行業。2015年國內藥用輔料的總産值約380億元,藥用輔料生産企業有近400家,市場集中度不高。今後隨著監管制度不斷完善,例如備案制度的推行,將使得藥用輔料行業的準入門檻逐步提高,集中度將提升。品質標準高、生産規模大的行業龍頭將受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