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二、因地制宜提升各地區競爭力 推動城鎮化向縱深方向發展

  • 發佈時間:2016-01-11 02:30:5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首先,發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作用,以“十三五規劃”為引領,因地制宜提升各地區的競爭力。整體看,我國各省級區域在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等領域的差距較大,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由於各地的發展條件和資源稟賦差異性較大,需要發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作用,以“十三五”規劃為引領,因地制宜提升各地區的競爭力,構建與不同地區生産力水準相適應的發展模式。

  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發展效益高,財政金融實力雄厚,集中了大量資金、基礎設施、醫療衛生、科技教育和人才資源。但資源、環境承載力已經趨於飽和,面臨經濟發展和轉型的雙重壓力。東部地區從發展程度看已經基本實現了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的轉化,未來要進一步向“創新驅動”發展。這需要重點從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加大開放程度等領域著手,發展現代服務業、高科技産業與金融業。

  中部地區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自然、文化資源豐富,科教基礎較好,工業基礎比較雄厚,生態環境容量較大。但面臨“三農”問題突出、工業化水準不高、城鎮化水準較低、扶貧開發任務艱巨等矛盾和問題。西部地區資源豐富、消費市場廣闊,經濟增長潛力巨大。但經濟基礎薄弱、産業結構不合理、自我發展能力不強,部分重工業産能過剩問題嚴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與東部地區相比有較大差距。東北地區工業基礎雄厚,發展條件較好。但面臨産業層次低、生産方式粗放、礦産資源枯竭、産能過剩突出、環境污染嚴重等諸多問題。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目前從發展階段來看仍處於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過渡的階段,未來的發展重點是提高要素利用和資源配置的效率。這需要重點從經濟結構調整、制度創新、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入手,加快淘汰落後産能和僵屍企業,發展現代農業、戰略新興産業和先進裝備製造業。

  其次,形成“四大板塊”和“三個支撐帶”佈局,打造區域新增長極。實施板塊與軸帶結合的區域發展戰略,在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中部地區崛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四大區域戰略基礎上,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統籌實施“四大板塊”和“三個支撐帶”戰略組合。

  “一帶一路”戰略將我國新時期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和加強對外合作的要求,與國內各區域板塊的發展戰略相對接,通過與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構建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將引領帶動中西部地區有序承接東部産業轉移,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地區間協調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將打破現有行政體制格局,實現區域聯動和協同發展,打造我國經濟增長“第三極”。

  再次,進一步推動城鎮化向縱深方向發展。當前我國城鎮化進展很快,但各種問題逐漸暴露,未來需要進一步推動城鎮化向縱深方向發展。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改革創新、依法治市的理念,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品質、人民生活品質、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鎮化水準。二是統籌空間、規模、産業三大結構,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要優化提升東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區培育發展一批城市群、區域性中心城市,促進邊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聯動發展。三是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繼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加快城鎮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加快老舊小區改造。四是大力開展生態修復,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熱、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要按照綠色迴圈低碳的理念進行規劃建設,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五是控制城市開發強度,防止“攤大餅”式擴張,劃定水體保護線、綠地系統線、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

  第四,持續改善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重點支援交通及資訊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對地區發展至關重要,發達、便利的交通基礎設施是吸引投資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左右著地區經濟發展。建議中西部地區持續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公路網、鐵路網密度,有效改善中西部地區投資環境。

  資訊基礎設施不僅有利於民生改善,更對網際網路相關産業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當前,“網際網路+”已成為國家鼓勵的重點方向,是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的利器。如4G等手機通信技術為移動通訊提供便利,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建議中西部地區進一步加強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際網路普及程度。

  第五,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和第三産業。依託本地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農業比重大的地方要立足農業發展工業,充分利用當地農業資源,抓好一批從事農業産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促進經濟發展;資源優勢明顯的地方要儘快進行産業升級,依託資源優勢,實現從資源開採型向資源綜合利用轉變,提高産業附加值和稅收貢獻率;加工企業聚集的地方要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援和投入,從來料加工、訂單生産向培育自主品牌轉變。

  以城區為中心加快發展第三産業。經過多年的城鎮化建設,城區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一定水準,集聚了區域內主要生産要素,應逐步減少對房地産業、建築業的過度依賴,抓住時機促進第三産業全面發展,重點發展旅遊、飲食等服務業、娛樂業,逐步發展文化體育事業,拓寬就業渠道和擴大就業容量,培植長遠增長點。

  第六,加大支援中西部地區金融發展的政策支援力度。目前,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和外貿正在快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將會大大增強。未來,應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金融發展的政策供給,推動金融業與經濟的同步發展。針對西部地區産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需要,應採取差異化信貸政策,有保有壓,重點支援中西部地區積極承接沿海地區和國際産業轉移,優化産業結構,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針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可更多地發揮中長期信貸的作用,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借助中西部地區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逐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步伐,完善人民幣跨境結算,推動中西部地區金融業的發育和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形成。

  第七,樹立綠色化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一是要進一步調整産業結構。從東西對比來看,西部的産業結構偏“重”,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凸顯的情況下,應當適當調整産業結構,推廣清潔發展技術,發展綠色迴圈經濟。二是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考核力度。目前,對地方政府的考核以經濟發展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重經濟”、“輕生態”的發展意識。未來應當扭轉發展中的唯GDP觀念,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考核力度,使生態環境改善成為地方發展中的重要事務,以此推動綠色化發展。三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進一步制定和落實大氣、水、土壤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治理環境。加強環境監管執法體制,提高檢測技術手段,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此外,還應當切實落實環評制度,提高社會參與程度,降低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

  第八,進一步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縮小地區間科教水準的差距。強化“製造業立國”、“實體經濟立國”理念,形成國家整體應對戰略,著力改革教育體制,加快培養創新型人才,縮小地區間高等教育水準差距。明確加大創新投入,改革創新體制,實現“政府市場雙到位,國企民企雙進步”,全面提升中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合理選擇關鍵領域,給予相關財稅金融政策支援,大力推動技術創新;遵循新興産業發展規律,提出相關制度安排,有序促進新技術産業化。完善相關制度,加大智慧財産權的保護力度,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環境。

  重點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設立中西部自主創新專項扶持資金,制定有利於中西部後發地區的評價制度和措施。在重大項目規劃佈局、審批核準、資金安排等方面對中西部地區給予適當的專項支援。加大對中西部地區中小型科技型企業支援力度,拓展融資渠道,支援科技型企業上市,設立專門針對中小型科技型企業的貸款業務,降低貸款標準,簡化貸款程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