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一、中國各省級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十二個特點

  • 發佈時間:2016-01-11 02:30:5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新常態下我國各地區經濟呈現加速分化態勢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由高速向中高速換擋,經濟結構與發展動力發生深刻轉換,區域經濟版圖呈現加速分化的態勢。

  東部地區緩中趨穩。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穩定器,在轉型升級和制度創新方面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産業邁向中高端水準。2014年,廣東和江蘇兩省地區生産總值超過6萬億元(且首超萬億美元大關),經濟總量接近全球第14大經濟體墨西哥的水準。

  中西部地區內部分化明顯。2014年我國經濟增長最快和最慢的省份都出現在中西部地區。重慶、貴州、新疆、江西、陜西、湖北等中西部省份,得益於“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推進,地區投資和消費增長都保持強勁發展勢頭。而以資源能源輸出為主、産業結構相對單一的省份經濟下滑趨勢明顯。如山西省2014年地區生産總值增速為4.9%,較2013年下滑了4.0個百分點。

  東北地區深度調整。在當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東北三省深層次體制機制和結構性矛盾凸顯,經濟陷入板塊式塌陷,面臨巨大挑戰。2014年,黑龍江、遼寧和吉林三省經濟增速分別為5.6%、5.8%和6.5%,排名倒數第二、第三和第四位,較2013年分別下降了1.8、2.9和2.4個百分點。

  2、産業結構趨於合理但轉型升級任務依然艱巨

  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有所減弱,但各地出現分化,中西部地區對投資的依賴仍較大。與2013年相比,2014年全國投資率下降了1.9個百分點。分地區看,全國有14個地區的投資率較2013年出現下滑。但仍有17個地區繼續上升,其中青海省投資率由2013年的119.9%上升至2014年的130.4%,寧夏回族自治區投資率由2013年的91%升至2014年的112.8%。

  服務業在各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特徵明顯。2014年,我國服務業佔GDP比重升至48.1%,連續第二年超過第二産業。但我國服務業在各地區之間發展極不平衡,北京和上海的服務業比重已分別達到77.9%和68.4%。而中西部地區服務業佔比仍然偏低,排名末位的安徽省服務業比重只有35.4%。

  中西部與東北地區仍處在要素驅動階段,經濟結構轉型與升級的壓力較大。中西部與東北地區經濟增長仍然嚴重依賴資源原材料行業和傳統重化工業。未來産業轉型升級任務依然艱巨。

  3、城鎮化水準快速提高,但城市發展仍存在許多問題

  我國城鎮化經歷了一個起點低、速度快的發展過程,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提升到2014年的54.8%。但我國城鎮化發展仍存在許多問題:一是區域間城鎮化水準差異巨大,東部省份如廣東省城鎮化水準已達到68%,而西藏僅為24%。二是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産業集聚與人口集聚不同步。三是城鎮空間分佈和規模結構不合理,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東部一些城鎮密集的地區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而中西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地區的城鎮化潛力有待挖掘。四是仍沒有較好地解決“人的城市化”問題,戶籍制度與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任務仍艱巨。五是交通擁堵、污染等大城市病突出。

  4、中西部地區面臨基礎設施建設瓶頸

  2014年,全國基礎設施水準進一步提高,中西部多數省份基礎設施水準有所改善,但與東部地區相比,仍相對落後。

  用電方面,2014年,全國每人平均用電量為4067.5度,除去寧夏、青海、內蒙古、新疆等四個地廣人稀、高耗能産業比重大的西部省區外,其餘絕大多數中西部省份每人平均用電量排名均比較靠後。

  交通基礎設施方面,2014年西部所有省份公路網密度、鐵路網密度同比均有所上升,但部分西部省份公路、鐵路密度仍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公路方面,6個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的地區中,5個是西部省市自治區,分別為甘肅、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鐵路方面,7個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的地區均位於西部,分別為內蒙古、甘肅、四川、雲南、新疆、青海、西藏。

  民航旅客運輸量地區差異明顯。2013年,北京、海南、上海等三省市每人平均旅客運輸量排名靠前,遠高於其他地區。遼寧、湖北、吉林、湖南、江蘇、安徽、河北等省份排名靠後。

  全國通信水準有了較大改善,但中西部與東部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東部六個省市2014年網際網路普及率均超過60%,西部的甘肅、雲南、貴州和江西等四個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仍低於37%;北京市2014年電話普及率高達228.1部/每百人,是位列末位的江西的2.9倍。

  5、自然資源每人平均佔有量低,空間分佈嚴重不均衡

  西藏、青海兩省區每人平均淡水資源佔有量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分別是全國平均水準的70倍和7倍。而京津冀地區淡水資源最為匱乏,河北、北京、天津三地每人平均淡水資源佔有量最少,還不到全國平均水準的1/10。

  西北、東北地區在石油、天然氣、煤炭等方面具有明顯資源優勢。新疆每人平均石油儲量25.6噸,是全國每人平均水準(2.5噸)的10倍,每人平均天然氣儲量達42403立方米,是全國每人平均水準的(3615立方米)的12倍;山西每人平均煤炭儲量為2524噸,是全國每人平均水準(176噸)的14倍;遼寧每人平均鐵礦石儲量達118噸,是全國每人平均水準(15.1噸)的8倍。

  東北和西部耕地資源比較充足,其中黑龍江和內蒙古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分別為4.64畝和4.46畝,是全國每人平均水準(1.38畝)的3倍多。東部地區耕地資源比較少,浙江、天津、福建、廣東、北京、上海等六個東部省市的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均不到全國平均水準的二分之一。

  6、基礎公共服務有效改善,教育醫療資源分佈日趨均衡

  近兩年來,國家加快推進基礎公共服務均等化,在醫療、教育等領域已取得一定成效,資源分佈日趨均衡。

  醫療資源方面,中西部省份每萬人執業(助理)醫師數增長較快,萬人擁有醫院病床數在全國名列前茅。2014年,河南、貴州、四川每萬人執業(助理)醫師數增較2013年分別上升了3.7、3.4和3.0人,遠超全國增幅(0.8人);新疆、青海和四川等三省區2014年萬人擁有醫院病床數超過55張,分別為62.2張、56.6張和56.5張,在全國分列第一、第三和第四位。

  教育資源方面,中西部省份在初等教育(小學)和中等教育(初中、高中)階段佔據優勢,東部省份在高等教育方面持續領先。2014年,新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階段萬人專任教師數為117.4人,位列全國第一,是上海的2.7倍;北京普通高等學校萬人專任教師數為31.8人,是位居末位的青海的4.7倍。

  7、東部人口文化素質仍保持絕對優勢,但地區差距在不斷縮小

  近年來,我國人口受教育水準迅速提高,特別是接受高等教育人數大幅度上升。與2013年相比,2014年全國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提高了0.4個百分點,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重平均提高了0.2個百分點,全國萬人在校研究生人數增加了0.3人。

  但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利用存在明顯的區域不平衡。2014年,無論是高中以上學歷人口比重、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重和萬人在校研究生數,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都遠遠地低於東部地區,而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大直轄市更是遙遙領先全國其他省級區域。

  8、財稅收入增速下降,各地財政金融發展差距較大

  2014年中國財政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8.6%,增速跌至1991年以來新低。與2013年相比,2014年全國財政收入佔生産總值的比重下降了0.2個百分點、每人平均稅收收入增速回落了4.1個百分點、全國稅收(地方口徑)佔生産總值比重下降了0.2個百分點。分地區看,東部和西部財政收入佔比和稅收收入佔比均較高,中部和東北地區比重較低,地區差距明顯。

  儘管近些年來我國金融行業發展迅速,但區域之間的發展程度差異仍然較大。東部的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和北京五省市的金融業增加值合計佔全國金融業增加值的52%,形成了“沿海金融高地”;西部地區借助國家政策扶持及資源優勢,金融發展程度次之;中部和東北地區金融發展較弱;保險業發展程度整體偏低,保費收入佔GDP比重僅為2.96%,遠低於歐美國家。

  9、生態文明建設初顯成效,但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任務仍然艱巨

  隨著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全國各省級區域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指標呈現好轉趨勢。各省會城市年均PM10、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工業固廢量、電力消費量較上年出現下降。但這些指標仍處在高位,特別是離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任務仍然艱巨。空氣污染導致的霧霾現象仍難以消除,部分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時有發生。

  西部地區仍然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資源稟賦突出,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依賴程度高,工業結構中以重化工業為主,對環境易産生較大污染,尤其是西北地區的資源消耗程度較高。其中,單位GDP電力消費量的前5名均位於西部地區,單位GDP工業固廢排放量的前10名中有8個是西部省份。新疆和內蒙古的單位GDP電力消費量增速明顯高於其他省份。

  10、人口紅利進一步減弱,勞動收入地區差距有所縮小

  我國人口紅利進一步減弱,勞動力供給增速減慢,全國共有16個省級區域的勞動力比重有所降低,其中7個地區的降幅在1個百分點以上。我國勞動力比重的降低和用工成本的提高,將推動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勞動力大省轉移,並使得企業增加資金、技術等其他生産要素的投入。

  從勞動力成本來看,全國的平均工資和最低工資水準分別出現了9.47%和7.04%的漲幅,職工收入增加也使得企業的用工成本進一步增加。從地區角度來看,平均工資增幅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而最低工資同樣如此,這表明中西部地區的收入水準在明顯提高,地區間的收入差距在逐步縮小。

  11、科技創新實力整體不足,創新能力呈“逆地形”分佈

  目前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整體來看依然較弱,關鍵技術和工藝有待突破,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有待加大,技術創新機制還不夠完善,技術交易市場的服務功能仍需要增強。在科技創新方面,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在科技與創新能力上差距明顯,在人才培養、經費投入、成果轉換方面均呈現“東部高,西部低”的“逆地形”現象,制約了當地産業技術水準的提高。

  從經費投入來看,北京R&D投入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6.08%,不僅在全國佔絕對優勢,從全球來看超過了最高的以色列(4.2%),而中西部有16個省級區域科研經費投入佔GDP比重仍未達到1%;從科研産出來看,北京2014年萬人專利授權量達34.7件,是排名最後的甘肅省的67倍;高技術産業産值位列全國前五名的五個省市的産值總值達6.67萬億元,佔全國的65.2%。

  12、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理念為加快區域發展提供新動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新理念,為加快區域發展提供新動力。從創新來看,我國當前以要素驅動為主的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必須向創新驅動轉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科技創新有較大提升空間;從協調來看,當前我國東、中、西部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指標上差異巨大,部分領域還存在分化趨勢,未來縮小地區間差異,實現協調發展是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所在;從綠色來看,各地區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強,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從開放來看,各地區資源與生産要素的差異性為內部行政壁壘的開放、實現市場優化配置資源提供了基礎;從共用來看,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等戰略將實現各省級區域之間的共同發展。整體來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理念將在區域經濟層面提供新動力,促進我國各省級區域實現創新驅動下的各具特色的平衡可持續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