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逆轉凈值回撤
- 發佈時間:2015-12-29 01:22:19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無處不在的亢奮情緒,一方面推動股市快速上漲,另一方面在非理性情緒下,公私募們的動作開始變形、扭曲。
中小盤成長股原本即是公募基金的重倉領域,發行的火爆帶來可觀的新資金,新資金不斷進入與股價上漲之間形成了一定的正向迴圈。考核相對收益的公募基金在當時絕大部分都是滿倉,配置上也偏向中小成長股,當出現倉位被動下降的情況時,這些基金經理很快又將倉位加滿。
由於對中小創的追逐,市場上也出現了不少新玩法和新現象。對於當時的情況,黃光這樣總結:有的基金經理認為,創業板顛覆了以往主機板市場的估值體系和投資邏輯,值得以天使投資的眼光參與其中,期待未來的超高投資回報;有的則在排名壓力下不得不“順勢而為”,害怕上車晚了連湯都喝不到;有的以“低倉位、高週轉”的短線操作方式少量參與。
彼時,中小板、創業板指數頻創新高,儘管市場對小票市盈率高企的擔憂不斷加重,但高企的市盈率使得諸如“市夢率”、“市膽率”、“市傻率”成為市場人士茶余飯後調侃的話題。面對失效的估值體系,一些主流分析師更多只能想像市值空間。深圳一中等規模私募直言:“當時的券商研究不是看誰調研得深入,而是看誰的膽子大,給的預期上漲空間大。”實際上,不少研究員面對所覆蓋的公司估值高企時往往會補上一句,“考慮到公司未來強烈的並購預期,以及行業的巨大增長空間,未來還有X倍漲幅。”
“不敢買或買晚了都會馬上影響自己的投資業績,這在當時是真實存在的。我想,那時堅持信念配置大盤藍籌的基金經理內心肯定是很煎熬的,明知市場風險已在積聚,但不知何時爆發,每月一次的內部通訊會又會遭受來自各方的排名壓力。”
在狂熱的市場下,黃光儘管依賴於穩健的投資風格躲過了5月的加倉壓力,但不得不在渠道的壓力下于6月份加倉,此後則是延續三個月的股市大幅調整。
前述私募李亮也在狂熱的市場鼓動下,利用銀行配資的方式發行了兩隻結構化産品,1:2的杠桿。“當時覺得應該不會有大問題,因為你看到市場不斷上漲。”李亮表示,新産品最終在5月底滿倉。
巨幅調整在6月15日拉開序幕,至8月26日,A股跌幅超過40%,僅以市場急跌最嚴重的三周(6月12日至7月3日)為例,期間股指回調近30%。在這三周裏,公募基金由於股票倉位的限制,凈值回撤緊跟大盤,股票型公募與偏股混合型公募在三周內平均回撤分別為33.33%與25.45%。
即使是倉位靈活的私募基金,在此期間,平均回撤也達到15.15%。在回撤率的分佈上,63.55%的股票型公募基金回撤在30%-40%之間,股票型陽光私募基金中則有14.08%的基金回撤在30%以上。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今年發行的新私募産品中,已有176隻産品被清算,其中提前清算産品高達157隻,佔比90%。尤其以今年4月和5月成立的産品被清算的最多,分別為48隻和38隻。比如一傢俬募,成立不足四年,但借助於此前的牛市,資産管理規模急速飆升,膨脹至百億元。但從風控效果看,今年成立的産品中,有5隻産品提前清算,這5隻産品均為2015年5月11日成立、7月23日清盤。
“我的兩隻産品,從盈利30%到後來直接跌到平倉線,僅用兩周時間。沒有時間反應,完全跌蒙了。”前述私募李亮坦言,彼時與李亮同樣遭遇的不在少數,先是高杠桿的配資客,其後是杠桿産品強平、融資戶爆倉。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