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構建創新驅動的科技城市任重道遠

  • 發佈時間:2015-12-28 01:22:31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倪鵬飛 趙英偉 王雨飛

  一、科技城市競爭力總體格局和區域格局

  1、總體格局:科技資源高度集中在少數城市之間

  2014-2015年度我國城市的科技競爭力總體依舊處於起步階段,指數均值為0.266,總體水準不高。從指數分段來看,指數在1-0.7以上的僅有3所城市,佔比1%;0.7-0.5以上的有27所,佔比9%;0.5-0.2以上的有139所,佔比48%;0.2以下的有120所,佔比42%。反映出我國城市之間科技資本的高度極其不均衡。我國科技城市競爭力的集中度極高,大量的科技資本聚集在10%的城市,並成為我國科技創新驅動的“主戰場”。這些具有優勢資源的城市是否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必將影響到我國經濟整體的轉型與升級。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是否能遍地開花、持續發展的基礎取決於0.5-0.2指數段的139所城市科技競爭力的提高程度。如果説前10%的城市是科技創新發展“龍頭”的話,那麼後面的139所城市則是“軀幹”,決定了我國城市整體科技引領創新發展的成敗。科技競爭力指數0.2以下的城市有120所之多,深刻的表明瞭我國現階段科技創新發展的艱巨性,在國際需求放緩、人力成本走高、人口紅利消失、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科技引領創新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不二選擇。

  從我國城市科技競爭力總體指數分析得出:均值為0.266,變異系數為0.606。其中,變異系數0.606説明我國城市間科技競爭力的差異大,離散程度高。

  2、區域格局:區域整體水準與內部差異趨勢相反

  從我國七大區域的科技競爭力指數的分析來看,沿海地區科技競爭力整體水準高,內部差異小;西部地區科技競爭力整體水準低,內部差異大成為我國科技競爭力在區域之間的主要特徵。港澳地區的均值為0.513、依舊全國領先,變異系數為0.113,區域內的差異很小。東南地區的均值為0.381緊隨其後,變異系數為0.437,雖然區域內差異較大但與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相比,區內差異是最小的。環渤海地區的均值是0.377,變異系數0.532,高於東南地區。以上三個地區的均值都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的0.266。在七大區域裏西南、西北地區的均值是最低的兩個,分別是0.195、0.221,遠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其中西南的變異系數為0.721也是全國區內差異最大地區。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經濟發展對資源類産業依賴度高,在新常態下如何加速西部的産業轉型、提高科技創新水準成為其今後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3、城市等級:一線城市科技外溢不足

  由我國不同城市等級的科技競爭力指數分析發現,一線城市的均值為0.653,二線城市為0.602,三線城市為0.478,四線城市為0.224。城市等級越高科技競爭力水準也就越高,馬太效應顯著,科技由一線城市向四線城市的溢出不足。一線城市的變異系數為0.324,高於二、三線城市,説明即使同為一線城市、個體之間的科技競爭力差距被拉大了,四線城市的變異系數為0.517,城市間的科技差異最大。

  4、十強城市:三線城市長沙崛起于十強城市之列

  2014年的科技城市競爭力排名前十強的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廣州、杭州、武漢、天津、大連、長沙,有3個一線城市、6個二線城市,1個三線城市。北京以其深厚的科技底蘊一馬當先繼續領跑科技城市競爭力榜首,大學指數、論文發表數、每百萬人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從業人數三個指標的強大讓北京的優勢不可動搖。2015年度最引人側目的是長沙,第一次入圍科技城市競爭力前十強,打破了長期由一、二線城市壟斷的舊格局,其每人平均教育支出指數由2014年度的0.096提升至2015年度的0.194是最重要的原因。香港作為世界級的金融中心、發達的金融服務業使其科技經濟的轉化度極高,佔據分項指標首名,相對短板是科技經費支出佔財政收入比重較低,2015年度的科技投入指數也快速下滑使香港跌出前十,需要加強科技的需求及投入。

  二、科技競爭力區域差異日趨縮窄

  為了更好地分析我國城市科技競爭力變化趨勢,本文對2012-2014年科技城市競爭指數做了對比分析,從中發現了一些明顯的變化如下。

  1、總體趨勢:科技競爭力全國均值有下滑危險

  我國科技城市競爭力總體上呈現出均值逐年下降,三年間前十強的平均指數和全國的平均指數雖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2014年科技競爭力指數的中位數為0.226,與當年均值0.266相比,有一半以上城市的科技競爭力指數位於中位數以下,緊靠科技競爭力指數較高的城市將全國均值拉到中位數以上。全國科技競爭力整體下滑的同時還伴隨城市之間科技競爭力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2、區域趨勢:內地各區域間科技競爭力結構趨同,區域內差異日趨收斂

  從區域的視角來看2012-2014年度港澳地區的科技城市競爭力指數最高,東南地區緊隨其後,並對港澳地區形成追趕之勢,兩者的差距逐年減少;緊隨其隨後的是環渤海和東北地區,均值都在全國均值之上;中部、西南、西北地區屬於我國科技競爭力較弱的區域,但可喜的是在全國其他區域均值快速降低時西南、西北地區的降幅很少,説明科技競爭力空間差異呈現出收斂的趨勢。從各區域科技城市競爭力的結構來看,除沿海和港澳地區外,內陸的幾個區域都存在少數幾個科技競爭力比較好的城市,而絕大多數城市的科技競爭力水準都相對較差,區域內部發展結構相似。

  為了更好地觀察區域內部差異程度的變化,本報告分析了2012-2014年七大區域的標準差,發現港澳臺區域的差異波動最大,2014年度內部差異降至0.058。東北、西南、西北、中部區域的內部差異開始逐年降低,這點也驗證了上文我國科技競爭力指數整體差異縮小的結論。另外環渤海、東南地區的差異收斂的不夠顯著,説明該區域的內部差異依舊存在。

  3、城市變化:科技競爭力隨城市環境變化潮起潮落成為常態

  2012-2014年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國的科技城市競爭力在經濟環境的變化下主動的或被動的做出了調整。澳門、深圳這樣經濟體量龐大的特別行政區、特區城市,相繼出現在上升最快城市排行榜,令人印象深刻。澳門的博彩業轉型,深圳的第二次創業所帶來科技需求和科技投入的增加讓其科技人員數量、專利指數都有顯著的提高,成為其科技城市競爭力提高的關鍵。通過各城市競爭力指數的對比分析發現,雅安、淮北、劉安、崇左、百色等名不見經傳的四線城市紛紛進入了上升最快的城市行列。

  通過對我國科技城市競爭力的分析、研究發現:我國科技城市競爭力指數總體呈現下降趨勢,科技競爭力前十強城市與全國平均水準的差距出現收斂,隨著資訊技術的進步,使科技傳遞更容易跨越空間約束,更多溢出到三、四線城市,讓小城市的居民有個更多學習、分享科技的途徑。經濟轉型期國家越來越重視科技城市的建設,隨著教育均等化政策的實施、科技投入的加大、讓三、四線城市的教育、科技投入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總體排名中香港的下滑、澳門和深圳的快速提升讓我們看到城市轉型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只有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不斷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才能確保城市的科技創新力的長期向上。

  三、四大問題需重點關注

  通過上文對我國科技城市競爭力排名、指數的實證分析發現,雖然我國科技城市競爭力出現了前十強城市與整體均值差異的收斂,個別三、四線城市的快速崛起、每人平均教育支出的穩步增加等可喜的變化,但是問題也同樣很多,必須引起重視,在下文中給予總結與歸納。

  第一,我國城市的科技需求較弱,教育支出指數偏低。由科技競爭力分項指標來看,我城市的科技需求仍然較低,雖然2014年的每人平均教育支出0.144相對於2013年的0.087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依舊處於較低的水準。科技投入缺少持續性,2013年下降明顯由2012年的0.259降至0.100,2014年雖提高至0.249但仍低於2012年的水準。另外每百人公共圖書館藏書指數0.500,基本與去年持平沒有增加。科技需求不足是困擾著我城市科技競爭力提高的大問題。

  第二,我國城市的科技投入不足,大學指數極化嚴重。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經費投入雖然逐年增加,但是從城市層面來看科技投入的缺口還是較大,本年度科技城市競爭力分項中等以上學生佔全部學生比重指數僅有0.313,大學指數就更低為0.040。教育是科技競爭力的基礎,現階段城市科技投入的空間差異是影響我國科技傳播的主要問題,我國科技投入前十強城市佔總投入的37%,大量優質教育資源積聚于少數城市影響了科技整體的分享和傳播。

  第三,科技産出總體水準低,少數城市極好,多數城市極差。我國城市的科技産出水準低,本年度國際專利指數的均值僅為0.041,遠遠低於上年度的國內專利指數0.500,説明我國科技創新水準還處於較低程度,山寨和模倣的技術較多,無法獲得更多高水準的國際發明專利。我國國際專利的分佈空間差異巨大,集中于少數一線城市,其中前十強城市佔有30%,另外有65所四線城市國際專利指數為零,這種兩極分化的情況亟待改善。

  第四,科技經濟含量在整體經濟中過低,科技人員指數下滑。代表科技經濟水準的高科技産品的進出指數沒有的明顯提高,科技經濟在整體經濟中的比重過低,即使科技競爭力強大的北京、上海相對與香港也沒有優勢。很多城市的科技經濟轉化效率較低、投入和産出也不相匹配。科技人員指數出現下滑由2013年的0.058降至0.054。

  四、提高科研投入 實現科技存量社會共用

  通過對我國289所城市科技競爭力的實證研究、案例對比和區域變化分析發現我國城市的科技競爭力還存在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將提出以下建議。

  建立尊重科技鼓勵創新的社會經濟環境,穩步提高科研投入佔財政收入比例。樹立尊重科技的社會風氣,允許社會辦教育,開放幼兒教育、專項特長教育,激發市民對科技需求,建立電子圖書館,開放大學、科研機構圖書館,為市民提供便捷、有效的學習環境。鼓勵創新,加強科技産權的保護,穩步提高科研投入佔財政收入比例,保證科研費的持續投入,加快高科技設備的折舊速度,滿足城市的科技需求,創建有利於創新的社會經濟環境。

  深化科技教育均等化戰略,拓寬科技分享、傳播的渠道。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城市的義務教育得到了進一步普及和落實,然而科技教育均等化不僅局限于中小學的義務教育,科技閱讀、分享、交流也是科技教育均等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現有的教育經費支付制度會讓更多優質教育資源聚集于發達地區,因此為了加快發達區域的科技外溢有必要拓寬科技分享、傳播的渠道,大力發展移動互聯教育,加速網路頻寬建設,開設名校網路課堂,讓欠發達區域的市民快速獲得所需要的科技,從而打破原來空間格局。

  建立靈活的人事、項目管理制度,實現科技存量的社會共用度。小城市相對科技人才匱乏,科研資金不足,無法提高科技産出。中央政府應該採用靈活的人才、科研項目管理制度,開放的科研平臺,實現全民共用,加速科技的互聯與交流,對於網際網路光纜、移動基站、超級電腦、軟體開發平臺實施國有化戰略,向社會開放。通過交流與分享來提高現有人才、科研設備、資金的使用效率,實現對中小城市的外溢,最終提高其科技産出水準。

  加強財稅收對科技經濟的激勵,支援網際網路+對傳統産業的整合與改造。科技經濟佔比低,發展方式粗放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問題。新興科技産業在成長初期盈利水準低、投入大,很容易中途“夭折”,特別需要政府稅收、財政的激勵與幫助。加速網際網路與傳統産業的融合,鼓勵傳統産業引入網際網路思維,幫助傳統産業實現華麗轉身。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提高城市科技競爭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是關係到我國是否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新型城鎮化重要戰略。目前雖然我國的科技競爭力發展取得一定的成績、也涌現出一批有特點的科技城市,但是從城市整體的發展水準來看依然任重道遠。

  (作者簡介:倪鵬飛,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趙英偉,青島科技大學講師;王雨飛,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博士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