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商業銀行依靠資産擴張盈利模式需轉型

  • 發佈時間:2015-08-03 00:43:41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 曹飛燕 徐雨

  2014年,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商業銀行資産和利潤持續多年的高增長面臨持續挑戰。商業銀行紛紛加大業務結構調整力度和公司治理改革步伐,改變單純依靠資産擴張的傳統盈利模式。

  銀行盈利增速放緩 結構優化效果顯著

  (一)盈利增速大幅放緩

  2014年,上市銀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合計12473.85億元,盈利增速大幅放緩,由2013年的12.78%下降至7.68%,其中9家銀行凈利潤陷入個位數增長。股份制上市銀行平均凈利潤增速10.8%,較2013年17.43%下降6.63個百分點,其中凈利潤增速保持在兩位數的有4家,分別是平安、華夏、浦發和興業銀行,同比增速分別為30.0%、16.2%、15.0%和14.5%;而招商、光大、民生、中信凈利潤增速放緩至個位數,最低的中信僅為4.4%。利潤增速下滑主要受到利息收入增長放緩的拖累和因資産品質下滑導致的資産減值損失增加的影響。

  1、資産規模增速小幅回升

  2014年,上市銀行總資産合計105.76萬億元,較2013年末增加10.63萬億元,增幅11.17%,其中,股份制上市銀行平均資産總額同比增長16.7%,較2013年13.4%上升3.3個百分點。2014年上市銀行資産總額增長主要受益於信貸資産及證券投資的增長,而同業資産則受到非標資産再分類的影響進一步收縮。具體看,總資産增速位居前三的分別是民生、興業、招商銀行,同比增長分別為24.5%、19.8%和17.8%,最低的華夏增長10.7%。

  2、存貸款增速雙雙放緩

  存款歷來是商業銀行的立行之本,存款的增長速度反映著商業銀行的運作成果。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所帶來的存款替代産品不斷豐富、P2P等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和證券市場對資金的分流,銀行存款流失壓力上升,存款增速有所下滑,活期存款佔比持續下降。2014年,8家股份制上市銀行存款合計18.20萬億元,較2013年末增加2.04萬億元,增幅12.6%,較2013年增幅的14.27%,下降1.67個百分點。其中,增幅最高的是平安銀行,同比增長26%,最低的興業只有4.5%。貸款方面,2014年8家股份制上市銀行貸款總額合計13.4萬億元,較2013年末增加1.73萬億元,同比增長14.8%,增速較2013年末的14.56%,略高0.24個百分點。其中,平安、興業、民生貸款餘額分別增長了20.9%、17.4%和15.1%,增速居前。光大貸款增速墊底,增長11.4%。

  3、利差水準繼續收窄

  為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央行在降低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同時不斷加大存款浮動區間,在進一步加劇存款競爭的同時,為了保持市場份額,各行只能在基準利率基礎上提高上浮程度,從而增加負債成本。另一端,雖然人民銀行早已放開了貸款利率的上浮區間,但AA中期債券的發行利率並沒有明顯的上漲,而發行這些債券的資質較好的企業往往都是商業銀行貸款投放的主力,這就導致了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很難隨存款端利率的上升而上升。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人民銀行在2014年調低貸款基準利率40bp的不對稱降息,使得反映市場利率變動的貸款優惠利率由5.75%下降到5.51%。一邊是資産端利息收益率很難提升,一邊是負債端成本不斷上升,導致2014年8家股份制上市銀行平均凈息差在2.51%,同比上年增加0.02個百分點;平均凈利差2.3%,同比上年下降0.01個百分點。

  4、資産品質不斷承壓

  受經濟下行、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很多在高增速下長期被掩蓋的風險開始暴露蔓延,多重風險交織重疊,各類風險複雜多變,風險的關聯性更強。部分地區和行業信用風險加大,出現償債能力下降、資金鏈斷裂等情況的企業有所增加,上市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普遍“雙升”。至2014年末,上市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合計超過6,683億元,整體增幅接近40%。其中,股份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總額合計1529億元,較2013年末的1001億元,增加528億元,同比增長52.7%,增速較2013年末的44%,上升8.7個百分點。其中,興業、浦發、民生不良貸款餘額分別較上年增長了69.8%、65.3%和57.7%,增速居前,最低的華夏銀行也在37.6%。從不良率指標看,全部8家上市股份制銀行不良率指標躍上1%,平均不良率較上年增加0.27個百分點,其中中信、光大、民生不良率位居前三,分別為1.3%、1.19%和1.17%。從已披露的不良貸款地域分佈來看,長三角地區最為集中;與往年相比,2014年末西部地區不良貸款出現大幅增加。

  5、核銷力度普遍加大

  2014年,上市股份制銀行為了衝減不良貸款率上升較快勢頭,同時也為了儘早將信貸額度從不良貸款中騰挪出來,加大了不良貸款的核銷力度。2014年上市股份制銀行核銷不良貸款614.17億元,較2013年末的230.77億元,增加383.4億元,同比增長166.14%。其中招商、興業和中信銀行核銷分別達到149.17億元、117.16億元、116.1億元,最少的平安銀行也核銷7.39億元。

  (二)結構優化效果顯著

  1、業務結構向輕資産轉變

  從貸款結構平均佔比情況看,2014年,上市股份制銀行貸款構成出現向輕資産構成方向轉變的趨勢,集中體現在公司貸款佔比明顯下降,個人貸款不斷上升。表現在數據上,2014年公司貸款佔比68.27%,較2013年下降0.46個百分點;個人貸款佔比29.83%,較2013年增加0.42個百分點。其中有4家股份制上市銀行的公司貸款佔比仍然高於70%,最高的達到80.52%;其餘4家上市股份制銀行這一數字均低於70%,招商、民生、平安、光大銀行這一數字都在60%上下,均處於歷史較低水準。表現最為突出的招商銀行公司貸款佔比首度破“6”,達到58.38%,這與招商銀行近年“一體兩翼”發展戰略的實施密不可分。在上市股份制銀行中,公司貸款佔比最高與最低者間差距超過22%。

  2、收入結構向輕資本轉變

  利息收入和手續費及佣金收入是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的構成主體,前者主要依靠商業銀行所持有的資産規模和資産配置構成,後者主要依靠商業銀行的綜合服務能力形成。2014年,從整個營業收入結構看,為了抵禦利率市場化的衝擊和來自網際網路金融等外部競爭的挑戰,上市股份制銀行繼續加大以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為代表的中間業務發展力度,平均凈利息收入佔比呈下降趨勢,平均凈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呈上升趨勢。表現在數據上,2014年上市股份制銀行平均凈利息收入佔比74.8%,較2013年下降4.42個百分點;凈手續費及佣金佔比22.06%,較2013年增加2.5個百分點。其中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的凈利息收入佔比分別下降為67.53%和68.01%,而浦發銀行和華夏銀行的這一數字依然高達79.71%和84.25%,最高最低之間相差近17%。相應地,招商銀行與民生銀行凈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佔比已分別達到26.95%和28.23%,而浦發銀行與華夏銀行這一數字分別為17.33%和13.94%。很明顯,上市股份制銀行的收入結構已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化格局。

  3、費用結構向精細化方向轉變

  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速普遍放緩,加之經濟下行週期下資産品質的持續承壓,迫使商業銀行從降本增效、開源節流入手,通過管理的精細化向成本控制要效益,推進成本收入比的連年下降。2014年,8家股份制上市銀行平均成本收入比30.59%,較上年平均下降2.2個百分點,已經連續3年下降。其中,光大、興業和浦發的成本收入比低於30%,分別為29.82%、23.78%和23.12%;華夏和平安相對較高,分別為37.57%、36.33%。相較上年數據看,除民生銀行增長0.52個百分點外,其餘全部下降,降幅最大的是平安銀行,降低4.44個百分點。

  從費用構成情況看,員工費用是費用構成的大頭,佔比在50%上下,其中,浦發、興業、招商位列前三,分別佔比為60.37%、58.98%和57.6%,最少的民生佔比49.75%。因為統計口徑的問題,各行對辦公和業務行銷費的入賬科目有所差異,主要集中在折舊和攤銷、租賃費、辦公費、其他及行政費用上。

  4、業務條線逐漸明晰化

  目前年報按照條線利潤情況公佈數據的有招商、民生、中信和光大,因數據計算口徑和便於年度間可比,公佈數據的銀行對原2013年數據修正幅度較大,且存在通過其他類業務進行三大條線的數據矯正。其中,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3家銀行公司條線利潤較2013年呈下降趨勢,而同業條線利潤佔比4家公佈數據的行較2013年均呈明顯上升趨勢。從條線利潤變化來看,招商、中信公司條線利潤佔比在2014年已降為41.94%和46.3%;招商銀行零售條線利潤佔比達到39.64%;但中信銀行零售條線利潤佔比僅為2.4%,而同期中信銀行同業板塊利潤佔比達到57.9%,光大銀行的這一數字為12.06%。從三大條線的利潤結構均衡性來看,招商、民生的公司、零售、同業三大條線的業務均衡性較好。

  (三)戰略定位差異化顯現

  近年來,股份制商業銀行普遍制定和實施了以特色化、專業化、差異化為基本特點的發展戰略,在戰略定位上普遍選擇多元化業務發展戰略,將財富管理、零售銀行、中小企業金融、資金交易、社區銀行等業務作為轉型的目標與重點,但在戰略的切入點上體現出明顯的差異化。

  此外,上市股份制銀行的業務戰略差異化還突出體現在應對網際網路金融方面。網際網路金融已經滲透到銀行的傳統業務,正在顛覆存款業務和消費信貸業務。面對網際網路金融化的壓力與挑戰,民生、中信、浦發、興業、平安、華夏等股份制銀行都在加緊研究應對策略,以不同的方式提升金融網際網路化水準、不同程度在探索“銀行融合電商”的“金融—購物—支付”三位一體的“網際網路平臺”綜合服務模式。

  轉型和創新成為銀行業發展新常態

  新常態下商業銀行面臨的環境更加錯綜複雜,銀行業的競爭和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度調整。新的經濟結構、新的發展方式同時催生新的金融需求,如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居民財富的不斷增長、客戶金融需求的多樣化、利率市場化、銀行主體的多元化等帶來了銀行業新的發展空間,推動2015年的銀行業治理結構、經營模式、服務模式、管理模式的不斷創新,商業銀行繼續向特色化、差異化轉型格局邁進。

  一是治理結構的混合所有制創新。公司治理是公司管理層、董事會、股東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利益驅動機制、權利約束機制、責任保障機制三位一體的統一。隨著國家現代治理的完善和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成為商業銀行治理結構創新的關鍵。員工持股計劃的實施將有效統一高管、員工和股東的利益,促使銀行業治理效率的提升,實現更為理想的經營業績。

  二是跨界合作的商業模式創新。借鑒並融合網際網路金融互聯互通、跨界整合的發展思維,建立商務+金融+社交的生態圈平臺,通過財務、汽車、住房、醫療保健,以海量客戶、高頻接觸為目標,以網際網路的生活化場景應用實現非傳統金融領域的業務突破,以傳統金融領域的網際網路化實現業務條線的相互滲透,著力打造一個覆蓋衣、食、住、用、行的店商圈,線上通過為合作商戶搭建平臺,向客戶推送本區域特惠商戶和優惠資訊,線下通過網點對合作商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最終形成立足於社交金融,將金融融入醫、食、住、行、玩等不同生活領域,實現財富資産管理、健康管理、生活管理等互聯互通的業務佈局,構建由客戶、商戶和銀行互動開放的網際網路生態系統。

  三是戰略佈局的國際化進程加快。上半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緊跟國家戰略佈局,以金融創新積極對接“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並借力四大自貿區的建設,不斷提升跨境金融服務水準,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在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同時,加快了自身的國際化發展進程。隨著下半年“一帶一路”戰略進入具體落地階段,可以預見銀行業與“走出去”企業一同國際化的進程將進一步加快,伴隨發生的國際結算以及全球現金管理等跨境金融服務需求將更加凸顯。

  四是以理財業務分拆為著力點的綜合化服務創新。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低資本消耗、高收益回報、風險總體可控是産品服務創新的方向,而相應的社區金融、小微金融、移動金融和資産管理成為業務創新的重點領域。實際上,利率市場化即將全面放開的市場環境與銀行業自身業務發展的內在需求,已經成為推動銀行業加快混業經營的雙重動力。而無論是券商牌照的獲批還是理財業務的分拆都將促進銀行業綜合化服務能力的大幅提升,助推傳統銀行通過精細化管理、高品質服務和業務組合創新,實現銀信、銀基、銀證、銀保等各類業務合作,為客戶提供需求滿足+應用場景(平臺)+解決方案(金融、技術)的綜合化金融服務解決方案。

  五是條線改革推動的管理效率創新。在當前利率市場化衝擊的形勢下,通過條線化改革縮短組織層級,深入滲透産業鏈,將客戶結構重心下沉;通過管理創新,重塑業務流程,縮短前中後臺的距離,加寬層級管理幅度,降低運營成本,以提升市場的響應速度;通過優化資産負債結構,確保資産和負債之間在總量、價格和期限上合理匹配,可以有效提升單位資産效益。

  六是社區化、智慧化、小型化成為渠道佈局的創新方向。第四次工業革命企業組織的主要特點是在實現網際網路、物聯網基礎上的“小型化、智慧化,專業化”。未來“社區化、智慧化、小型化”將是銀行業物理網點佈局和轉型的方向,通過一家智慧型綜合支行+一些小型或小微支行支行+數量更多的社區支行+規模廣泛的自助銀行+隨時隨地使用的手機銀行,商業銀行將構築線下小型化與線上智慧化互動發展的渠道服務新格局。

  七是技術支援與數據應用創新。據估算,未來通過網際網路和移動渠道完成的零售銀行銷售與諮詢份額將從2012年的15%增至2020年的40%以上。銀行業要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手段,推動業務向數字化轉型,推行以數據為中心的經營策略,打造集金融、購物、支付為同一平臺的“銀行融合電商”綜合化經營模式,通過客戶數據行為分析,精準定位銷售,改善客戶體驗,不斷完善直銷銀行、移動金融等業務虛擬渠道服務功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