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自主發行PK通道産品

  • 發佈時間:2015-05-29 02:22:42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或許是業績的召喚,或許是萬能的個性化定制,客戶的認可度越來越強。招商證券人士透露,僅4月份,其平臺上自主發行的私募産品規模已經增長千億元,已經超過去年的總和。5月22日,時隔7年來,上證指數再次攀上4657點高峰,牛市如火如荼,為自主發行的産品添把火。據悉,近期奔私的大佬如原公募“一姐”王茹遠、新華基金投資總監王衛東、嘉實五屆金牛獎得主劉天君等,對其産品均採用自主發行的形式。

  私募人士認為,未來成為主流的私募産品形式已是大勢所趨。上述債券私募人士嚴肅地表示,自主發行的盛行,實際上是私募本質的“歸本正源”。

  由於之前沒有納入基金法監管,沒有合法的身份,必須借助通道的“外衣”。“但是承擔法律責任的應該是私募自身。”該人士説,“通道型産品其實是更複雜的法律關係,讓運營成本也提升,現在規範了,就應該脫下這層外衣,回歸簡單。”

  在全國人大財經委處長孫磊所著的《法治經濟——市場經濟的法治化道路》中,對基金法的修訂進行了回顧,指出立法本著以基金合同為中心的原則,開出負面清單,只要在一些要件上符合規定,不違反非公開募集、合格投資者制度,基金合同可以由當事人自主約定。這種自律管理式的監管思路,給了私募基金髮展極大的空間。

  私募人士認為,自主發行的所謂“萬能”,實際上就是基於合同的契約精神。“私募不是公開募集産品,所有的運營基礎是基於合同産生的信任,既然是合格投資者,那麼客戶就應該能認識到風險。自主發行也是海外對衝基金的主流形式,中國私募行業驗明正身的時機到了。”

  “可以説,目前通道類産品的生命正進入倒計時。”北京老牌私募、和聚投資總經理李澤剛説。

  北京一家大型私募告知,雖然自主發行産品成為主流私募産品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通道型産品不會消亡。一方面,一些剛起步的小型私募,口碑和實力上都不足,需要借助通道的權威性、銷售能力和運營系統起步。自主發行的産品雖然靈活,但是對私募實力也有很高的要求,需要自己配置資源,例如與客戶溝通,風控系統的搭建、人員培訓等都是成本,而且由於法律責任由私募自己承擔,更需要嚴格的投入。

  另一方面,隨著通道競爭日趨激烈,近來通道費用已經降低很多,部分通道費用與自主發行相差無幾。

  格上理財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彥表示,對於自主發行産品,投資者也不能過於樂觀。雖然這類産品靈活性很高,但是也是“雙刃劍”:自主發行下,投資限制被放開,風控也由私募自身進行把控,一些對自身投資能力定位不清、風控實力不強的私募,風險會較高。“牛市可能因為放開投資限制,他們業績表現較好,但是也許熊市裏就不一定了。”

  張彥認為,自主發行産品經歷這一輪火爆之後,會出現“大浪淘沙”的洗牌。“雖然券商體系更成熟更靈活,但是也有不完善之處,如果通道機構的配套服務品質能跟上來,那麼信託等通道,仍然有競爭空間。”

  記者獲悉,目前自主發行産品的銷售渠道僅僅是在券商和第三方銷售機構,在最強大的發行渠道——銀行的認可度還不高。一位銀行渠道人士告知,由於自主發行在風控上的個性化,以及銀行渠道過去習慣代銷通道型産品,風控壓力較小,所以接受自主發行的産品還需要時間。“銀行要代銷你的産品,必須對基金管理人高度信任,自主發行産品的全套盡職調查成本很高,不僅是證明私募有投資能力,還得確保內部治理、股東背景等都符合要求。”據悉,目前僅有一些固定收益類的自主發行産品進入銀行代銷渠道。

  肖輝介紹,有的機構客戶也會指定使用通道發行産品,因為對自主發行類産品仍然處在觀望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