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新生代畫家 藝術市場新興力量

  • 發佈時間:2015-01-10 00:56:22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蕭薔

  剛剛過去的2014秋拍是70後、80後畫家的秋拍。

  去年11月30日,北京保利2014年秋拍開創性地將70後作品帶入夜場,現場的買家氣氛不亞於以往的現當代藝術夜場。在當晚的拍賣中,43件拍品,總成交額達1481.77萬元,成交率100%,成功斬獲專場“白手套”。 其中,仇曉飛《大摩天輪》以143.75萬元的成交價拔得頭籌,段建宇《姐姐系列No.2》和劉韡《無題》經過買家的多輪角逐,均以高出估價的理想價格成交。

  12月2日,北京匡時2014秋拍現當代藝術專場,誕生了多位年輕藝術家的個人作品拍賣紀錄,陳可、歐陽春分別憑藉《植樹》212.75萬元的成交額和《捕鯨船(二)》161萬元的成交額,分別創造了他們個人作品新的拍賣紀錄。80後郝量2009年創作的《科學的世界》以230萬元的超估價在匡時成交,創造他個人拍賣紀錄的《雲記》則以560萬元在上海佳士得落槌。王光樂、仇曉飛、段建宇的作品同樣以高價成交。

  江山代有才人出,70後80後之新生代畫家的時代正在開啟。

  是“補位”還是“上位”

  與新生代畫家閃亮登場相對應的是寫實油畫和當代F4的淡出。

  作為前幾年國內繪畫板塊的中流砥柱,寫實油畫在秋拍季已感受到冬天的陣陣寒意。多家大拍賣行做足功課,還是有多件千萬級焦點拍品流標,就連靳尚誼1956年創作的《和平的講壇上》和楊飛雲1991年創作的《那時我們》這樣的重要作品也不例外。王沂東、陳衍寧、陳逸飛、冷軍、李貴君等寫實大家的作品不是低估價成交,就是遭遇流拍。

  而在當代藝術板塊,匡時拍賣場上除了沈曉彤1992年創作的《紅紅的那些人》成交價相對理想,王勁松、葉永青、戴光鬱、石磊等藝術家的作品均遭遇流標。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王廣義,被封為當代藝術界的F4,曾經多年叱吒風雲,如今輝煌難再,很難再爬上千萬級別的高度。在內地秋拍上,張曉剛、岳敏君皆無作品上拍,王廣義有兩件出現在匡時的“現當代藝術”專場,一件流標,另一件在估價範圍內成交。F4已然淡出市場。

  對於這種市場選擇,藏家李蘇橋認為,過去十年,50後、60後藝術家的代表作價格已經達到一定高度,超出普通藏家的接受能力,而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正好起到補位的作用。

  新生代的崛起,不僅是“補位”,還是“上位”。這場北京保利首次以青年藝術家為主導的“新繪畫”藝術夜場,是從“目光所及——後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國新繪畫”的展覽中延續而來。該展覽策展人朱彤認為,這個群體裏的藝術家將會代表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當晚的拍賣結果僅僅是一個開始,在未來的3至5年,將會掀起更大波瀾,青年藝術家將會受到市場更多的關注。

  有別於價格高企的60後明星藝術家和仍處於魚龍混雜原始股階段的80後板塊,夾在中間的70後藝術家群體已得到市場認可,成交價格與張曉剛們相比,雖不能望其項背,但已逾百萬。

  以70後為主的新生代藝術家大多都有紮實的學院功底,但卻普遍擁有極強的個性以及對於學院體制、主流趣味的叛逆。在創作中,他們通常採取微觀的、日常性的視角來表達個人的現實體驗。70後既區別於60後藝術家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也有別於80後藝術家對於娛樂卡通和消費主義的認同,這一代人體會到的更多的是價值混亂和精神缺失,他們是矛盾的一代,也是過渡的一代,因此形成了70後獨特的繪畫風格。目前市場上推崇的如尹朝陽、韋嘉、賈藹力等藝術家,正受到市場主流力量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被寄予厚望的一代。

  近年來,新生代畫家的作品日漸成為藝術市場中的新興力量。2014保利香港春拍中,80後郝量2010年創作的《幽暗》以195.5萬港元成交,此作2011年在天成國際以17.7萬港元成交,不足三年,漲幅達十倍。在中國嘉德2014春拍中,徐華翎的《之間》加進一些空間元素,在呈現方式上與傳統的工筆畫拉開距離,以120.7萬成交。這些後起之秀將憑藉極富個性的藝術表達與充滿期待的市場成長空間,給拍場帶來更多的活力。

  “新”藏家的選擇

  新生代畫作的價值首先被香港拍賣市場發掘出來。2014年10月,香港蘇富比當代藝術夜場中,首度進場的三位70後藝術家一鳴沖天。賈藹力的《瘋景1號》拍出1180萬港元,在刷新其個人紀錄的同時,也令其領先於其他70後藝術家躋身千萬俱樂部。創紀錄的還有王光樂的《水磨石2004.1.1-2004.2.5》,拍出了544萬港元,而劉韡的《紫氣系列h2》則拍出340萬港元。

  過去兩年,60後藝術家作品呈現急速“見底”趨勢,80後藝術家年輕的卡通風格作品價格忽高忽低極不穩定,而70後藝術家板塊卻始終在成長,無論是交易金額還是交易數量都在不斷增加。泡沫較少的70後藝術家作品自然受到追捧。

  如今的拍場上,越來越多的年輕面孔成為一道新風景。榮寶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尚勇説,雖然他在藝術品市場浸潤多年,但現在拍場上的買家有六七成都是新面孔,大量的70後80後開始走進拍場,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主要購買力。對這些新藏家而言,同齡同時代藝術家的作品更容易理解,欣賞品位也更接近。與60後及更早時期的成熟藝術家相比,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價格相對較低,年輕藏家覺得投資風險小。

  觀察者説,藝術品交易市場究竟需要怎樣的作品,已經不再是那些終極藏傢俬下商量之後就能産生結果,更多新加入的年輕購買群體正在用貨幣選票與大藏家們爭奪市場話語權。

  藝術品市場迎來了新生代畫家和“新”藏家,這些“新”藏家的參與熱度能否持久?策展人朱彤認為關注年輕藝術家的藏家有三類:一類是專業的資深藏家,他們每年會有幾百萬資金投入到藝術品收藏上,他們對藝術品有非常專業的判斷,對年輕藝術家未來的價值判斷是他們購買作品的一方面原因;另一類是年輕的藏家,這個群體近些年來正在不斷地成長,對他們來説,選擇現當代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會更加靠近個人的理解,會從中産生共鳴;還有一類是投資機構和基金,完全從投資角度進行購買。

  新的市場意味著新的希望和風險。業內人士認為:年輕藝術家的上位可以讓藏家的視野變得更加寬泛,但像這樣的快速增長未必是一件好事。年輕藝術家和“新”藏家的組合能走多遠,還需要時間來考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