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低風險産品收益率提升

  • 發佈時間:2014-12-20 00:31:02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産品分析

  □ 本報記者 殷鵬

  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年底開始升溫。某股份制銀行負責人認為,銀行這段時間推出了一些收益率相對較高的理財産品,與年末銀行資金需求量較大有關。“央行宣佈降息後,幾乎所有銀行均在短期內調整了利息上浮空間,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隨之下調,有可能導致一些資金從銀行流出。”他表示,年末正是各家銀行資金需求旺盛的時候,此時推出一些高收益率理財産品,以留住老客戶、吸引新客戶。此外,前段時間股市賺錢效應也逼迫銀行必須拿出更好的産品來抗衡股市的吸金力量。在股市回暖、銀行年末考核的刺激下,除結構性産品外,理財産品收益率相比前幾週有了明顯提高。

  近年來,受政策和市場的共同推動,理財市場逐步迎來“大資管”時代;網際網路金融理財産品的興起,使得各類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産品豐富性大大增加,此前一度具備強大“吸睛”效應的另類銀行理財産品逐漸失去吸引力。再加上最近兩年通脹得到有效抑制,使得投資者對獲取實物收益的偏好逐漸降低。此前,銀行推出的另類投資標的不僅包含白酒、紅酒,還包括手錶、鑽石、瓷器、字畫,甚至影視作品和火腿都成為投資對象,但這一熱潮在2013年以後快速冷卻。

  預期收益率型産品始終佔據理財産品的主流,由於“即使理財産品的收益率達不到預期,銀行也會按預期收益率兌付理財産品本金和收益”的想法,使大量資金涌向銀行理財産品。然而,這也造成投資者理所當然地認為,預期收益率即為實際收益率,銀行具有“隱性擔保”職責,應該剛性兌付。然而,存款保險制度、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等新政的出臺,在向投資者傳遞一個信號:銀行理財産品剛性兌付的隱形保障即將打破,未來購買理財産品將“自負盈虧”。

  近年來,銀行理財産品宣傳時説得天花亂墜,産品運作時資訊披露卻頻頻“躲貓貓”。銀行理財産品的資訊披露狀況一直以來屢遭詬病,而外資銀行的披露情況更讓人擔憂。從理財産品類型來看,上半年在24家有到期結構性理財産品的銀行中,僅11家銀行披露了部分産品的實際收益率,其餘13家商業銀行未披露其到期結構性理財産品的實際收益率,其中以外資銀行為主。瀏覽多家外資銀行官網發現,大部分沒有産品收益率披露的相關資訊,只有産品系列的介紹。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資銀行中除上市銀行在資訊披露方面較為完善以外,部分城商行的資訊披露也日漸及時。

  據金融界金融産品研究中心統計,本週銀行理財産品預期周均收益率較上周提高0.15個百分點,只有8至14天期限的理財産品周均收益率下降了0.38個百分點。從收益率分佈來看,各期限預期收益率最高的産品分別來自平安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上海銀行及匯豐銀行。據統計,高預期收益率産品的投資方式大多是非保本浮動類型。其中,農業銀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産品以7.2%的預期收益率奪得了1至3個月期限産品第一的位置,匯豐銀行的一款保本浮動收益産品以15%的預期收益率居12個月以上期限産品的首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