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市難”成商品期貨發展瓶頸
- 發佈時間:2014-11-24 00:30:45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直以來,少有增量資金進入期貨市場令從業者陷入尷尬。中國期貨業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8月,期貨市場保證金規模約2450億元,較2013年中2300億元僅增加150億元左右。
“散戶市”實際是主要原因之一。業內人士認為,由於國內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中散戶佔比過高,導致市場波動過大,而隨著A股整體上漲,股市分流資金比較明顯,足見期貨投資者結構不合理,應加快引入更多機構投資者參與市場,改善市場環境並優化投資者結構。
但從目前來看,金融機構投資者參與商品期貨的制約因素仍然較多。據一項調查顯示,從了解程度來看,接近半數的金融機構投資者偶爾關注商品期貨,只有少部分機構投資者對商品期貨經常關注或非常了解。調查表明,47%的機構投資者偶爾關注商品期貨,31%的機構投資者對商品期貨經常關注或非常了解,21%的機構投資者對商品期貨不了解或不關注。
顯而易見的是,政策層面上,一方面,受央行、證監會、保監會和銀監會制度約束,商品期貨市場尚未對相關機構全面開放;另一方面,期貨風險監控較嚴格,部分企業(特別是國企)不允許做期貨,部分企業只能做套期保值業務。
“目前信託公司參與期貨業務仍限于股指期貨套保和套利交易,通過信託渠道發行的期貨類産品也只能參與股指期貨對衝。”上海一期貨私募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政策上的限制,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商品期貨市場擴容,抑制了期貨私幕與信託機構的合作。
除此之外,據交易所相關人士表示,機構投資者鮮有參與其中,也是期貨市場目前仍存在不少不成熟的地方,比如,期貨産品風險較高;期貨品種少,且個別品種的流動性差;期貨相關培訓少,投資者教育工作跟不上新品種上市步伐;期貨市場的交割制度、期貨合約連續交易性、資訊透明和公平競爭等方面有待加強等。
而在中國證券報記者調查過程中也發現,在公司層面,期貨市場仍然是一枝“帶刺的玫瑰”,期貨市場風險收益與公司的需求不匹配;公司風控制度、內部管理較為嚴格;公司自身投資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公司熟悉品種少,制約了投資範圍,對市場和産品的熟悉程度不夠;公司缺乏相應的人員配備,期貨投資人才欠缺。
投資者結構不合理的期貨市場,就像一隻“蹩腳鴨”。東證期貨高級顧問方世聖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期貨市場的主導力量實際上還是那些從事現貨貿易的大型國有企業,這些大型企業在市場中的操作通常是根據他們本身的生産流程來決定投資策略,由於其橫跨期現兩大市場,頭寸規模巨大,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會對行情造成較大的影響。這無論對於普通投資者還是交易所來説,都不是一種樂於看到的局面。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