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農業股頻頻出事
- 發佈時間:2014-11-04 07:5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筆突然冒出的8億元存貨計提款,迅速將獐子島這家養扇貝的上市公司變為資本市場熱議的焦點,由於此事太過詭異,市場幾乎一邊倒地認為該公司存在造假的嫌疑。事實上,在中國證券市場的歷史上,農業股也絕對是造假的重災區,從上世紀90年代上市的藍籌股銀廣夏和藍田股份,到2000年後的豐樂種業和草原興發,再到一年前東窗事發的綠大地和萬福生科,造假的時間軸都不曾斷過,看起來頗具戲劇性。農業股的造假歷史總有人續寫,原因何在?
資本是逐利的,上市公司想盡辦法向資本市場圈錢已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而行業的特殊性就正好給農業股的造假提供了極大便利。以早已退市的養殖水産的藍田股份為例,該公司在1999到2000年間,竟然將只有6400萬元的營業收入瘋狂虛增至36.9億元,將凈利潤從虧損的3200萬元虛增至盈利9.4億元,且幾年來都未被察覺,若不是財務專家劉殊威無意中通過最尋常的財務對比法發現了其中的蹊蹺,恐怕藍田股份仍然逍遙法外。其實,藍田股份的造假手法並不是非常高明,它就是利用水産産品現金交易、不易查賬的特點,虛增了大筆銷售收入,然後再將虛增的收入消化在固定資産的投入上,而這些固定資産也是難以查實的水下建設,以致這個虛構的故事看起來頗有邏輯關係,且又無從查證。
再來看看獐子島,獐子島之所以受到市場的嚴重質疑也正因為其所謂的存貨損失具有無從查證的特點。獐子島的存貨主要是指養在海底的扇貝、海參、鮑魚等海珍品,雖然大家都很懷疑8億元這個數據的真實性,但也只能默默接受這個事實,因為誰都不可能跑到海底去查看是否真的有那麼多數量的扇貝“絕收”了。況且,即便是查了,也很難得出結論説它當初是否真的投放過這麼多的扇貝到海底。
本欄以為,除了行業的特殊性之外,其實政府和某些政府官員也在這些農業股的造假事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創業板欺詐上市第一股萬福生科為例,該公司董事長龔永福在案發後曾自曝政府為公司的上市積極疏通道路;在藍田股份的造假事件中,政府官員充當的角色更為突出,在當時農業部財務司司長孫鶴齡的幫助下,不符合條件的藍田股份獲准上市,事後藍田股份為孫鶴齡購買了共計10萬股的內部職工股份作為回報。
在農業股的造假利益鏈中,每一環的相助都能給上市公司的造假提供保護屏障,以至於不得不讓我們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這個行業的水真的很深。不過,水再深,我們堅信終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