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新常態下中國企業將面臨兩個重要挑戰

  • 發佈時間:2014-11-03 00:32:17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期過後,數量擴張不像過去那麼快,市場空間不像過去那麼大,會有一批企業被兼併。不過,現在很多傳統産品還是有競爭力的,有沒有競爭力不取決於産業和産品的新和舊,而是看是不是真正具有獨特的、不可複製的能力。

  增長階段的轉換已成事實

  看待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這一現象,眼光要放長遠,要站在高處看中國經濟目前處在一個什麼階段。從中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面臨的結構調整、經濟發展轉型等角度來觀察,結論會有比較大的差別。

  四年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從事了一項研究。當時我們觀察了二戰以後工業化的歷史進程,先後有幾十個國家進入了工業化階段,但大部分都是在中等收入階段就很難繼續發展,落入了不同類型的中等收入陷阱,只有十三個經濟體進入了高收入社會。但這十三個經濟體表現出了一個規律,就是他們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以後,當每人平均GDP達到11000國際元(這裡的國際元使用的是麥迪森數據)時,增長速度幾乎無一例外地出現了回落,幅度大概在40%-50%,有些甚至達到一半以上。當時我們注意到這個現象以後就考慮到了中國的問題。由於我國地域廣闊、經濟發展不平衡,就把31個省市自治區分成了6組進行分析,同時還分析了每人平均重要工業産品的擁有量,包括鋼鐵和汽車的發電量。最後結論讓我們感到吃驚,因為增長速度回落的時間段落是2013年到2015年或者2017年,也就是説2015年中國增長速度有很大可能性出現回落,即由過去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入一個中速增長。

  最近兩年增長階段的轉換已經成為事實。從供給角度來看,中國勞動力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15-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絕對量已經開始減少,農業勞動力向非農部門的轉移減緩。多數人認為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了,結果就是非農部門的工資開始上升,與技術前沿的距離縮短,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成本上升,這一系列變化在中國已經發生。從需求角度來看,房地産、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的鋼鐵、建材、化工等主要工業産品的歷史需求峰值在最近兩三年已經相繼出現,很多大宗商品期貨交易的歷史峰值已經出現。

  增長速度的變化非常引人關注,但並不是最首要的,最重要的是速度變化後的結構變化。中國經濟過去很長時間被認為結構有問題,投資為主、工業為主,更多依靠外需要素投入而不是要素生産力的提升。但在過去兩三年和接下來的兩三年時間內,這類結構性問題將會發生歷史性的重要變化。消費比重在前年已經超過了投資,去年雖然有所反覆,今年上半年又恢復了消費超過投資的態勢。第三産業比重去年已經超過第二産業,今年上半年第三産業超過第二産業的比重幅度已經相當大。

  經濟學認為,在生産能力既定的情況下,增長速度高意味著更大的市場需求規模和生産上的規模經濟,單位固定成本可以攤薄,單位産品的盈利水準可以提高。我們測算過,在高速增長的盈利模式之下,下降到7%以下的時候有40%甚至更多的企業會虧損。美國企業增長速度一般在2%到3%之間,日本企業是0%-1%的增長速度,大部分是能夠穩定盈利,可見中國企業盈利模式存在很大問題。最近兩三年企業盈利水準雖然有所降低,但並不會降低想像中的那麼多。這説明企業盈利模式正在調整,在逐步適應經濟中速增長。

  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很大的挑戰。過去總認為環境問題離得比較遠,現在卻離得如此之近,需要兼顧發展與可持續性。今年我國單位産品能源消耗下降幅度已經完成既定目標,增長較快。總的來説,經濟轉型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絕對不要回避,某些問題相當尖銳。但至少目前還沒有出現不可收拾的問題,基本上守住了底線。

  怎麼來看目前這樣的狀況?首先這是一個正常現象,體現了經濟增長規律。因為從國際上看,到達11000國際元這個臨界點之後增長速度往下回落的國家,都成功的避開收入陷阱。未能避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國家是4000-6000國際元、前蘇東國家是5000-7000國際元,後來都逐步降低,而中國已經到了11000國際元。什麼是潛在增長率?就像年輕人跑馬拉松身體很好很輕鬆,而六七十歲的老人跑馬拉松就很困難,因為不同階段的能力不同,所以要承認潛在增長率這個事實。從國際範圍看,如果未來年度保持6%-7%的增長速度仍是相當高的,所所謂中速是相對國內本身前幾年的速度是有所降低,叫做中速,但從國際上來講仍算高速,所以稱其為中高速。現在雖然增長速度降低,但基數增大,與2000年相比,當時GDP總量是10萬億,增長1個百分點是1000億元人民幣,而當前我們已經達到五六十萬億,1個百分點對應的新增量是5000-6000億元人民幣。所以增長速度雖然從過去的10%下降至7%,但每年新增量大幅增加,説明中國面臨的需求空間,包括每個企業面臨的需求空間是在持續擴張,所以中國增長仍大有潛力。

  爭取平穩較快轉入增長“新常態”

  中國最近兩年最重要的仍是控制金融風險,靜觀國際上成功的國家,無論是老牌還是未來追趕型的經濟體,都在高速增長若干年後都出現了不同類型的金融危機。因此,只要我們不出現大危機,就仍是成功的,因為轉型期矛盾較為集中且錯綜複雜,需要穩妥解決不宜激化加劇。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結構轉型、經濟增長品質的穩定性仍是相當不錯,所以要對下一步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

  探底以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能達到多少?根據我們的測算,中國投資預期會達到11%左右,消費和現在差不多,稍微略低一點,GDP增長速度可能在6%-6.5%之間,6.5%是相對比較高的數據。這個均衡點估計在今後兩三年會達到,達到以後我們希望能夠穩定平衡保持若干年,例如保持五年的時間,2020年的目標就可以實現。我們把中高速增長的底找到,然後讓它穩定一段時間,具有可持續性,這種狀態就是所謂的“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可能需要三期疊加,我覺得目前狀態也是新的,但穩定,還在變動的過程中,應該幾年以後就是基本穩定的狀態。 “新常態”應該是中高速增長的底達到之後穩定下來的狀態。再者“新常態”的速度還是次要問題,關鍵是速度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而最關鍵的是結構變化,我們將會變成一個消費服務業、內需起到更大作用的經濟結構。增長的動力將更多地依靠生産率的提升和創新的驅動,未來速度不會成為一個重點,更多的是要關注增長的品質。

  中國企業將面臨兩個重要挑戰

  以速度論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過去以GDP論英雄,實際上是以增長速度論英雄。今後要切實轉變到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為中心,也就是以質取勝成為新常態下的一個基本發展戰略。

  最近兩三年我們提出一個關於增長品質的“六可目標”:企業可盈利、財政可增收、就業可充分、風險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資源環境可持續。其中尤其是要強調企業可盈利,只有盈利企業才會擴大就業,財政才能增收。政府本身不會創造財富,政府的錢是企業上交的,是企業創造的財富。風險要可控制,沒有盈利的話能控制得住嗎?民生可改善,老百姓工資要增加,企業就得盈利。資源環境可持續也是如此。企業盈利模式的轉換,就是從過去10%左右的高增長,轉向將來多數企業可能是6%-7%、甚至是5%-6%的增長速度,同時多數企業都是盈利的。這個盈利模式的轉換概念寬泛,包括企業領域的大規模重新洗牌、兼併重組。中國經濟轉型可以講很多大道理,但核心是企業盈利模式的轉型。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期過後,數量擴張不像過去那麼快,以前企業無論好壞的都有發展機會。然而現在市場空間沒那麼大了,這樣就會有一批企業出局,會被兼併。因此,兼併重組、行業洗牌將會出現一輪高峰期。

  即便是競爭力強的國家也不可能在所有行業中都有競爭力,不要企圖在所有行業中都是世界冠軍,但是我們一定在某些行業中具備長期穩定的國際競爭力。什麼叫做全球化?全球化就是要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合作和競爭。但是對一國來講,一定要有一批具有長期穩定競爭力的行業。如美國的航空航太、電腦、金融服務業和農業;日本和德國的精密製造等。中國也一定要有競爭力的行業,這些行業是什麼呢?最好是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誰能勝出就是誰。很多人會想到一些新興行業和新興産業,我想將來中國一定會有新興行業發展起來,但多數留存的還是所謂的傳統産業。比如法國的紅酒、義大利的瓷磚和服裝,到現在仍然具有競爭力。中國現在很多傳統産品還是有競爭力的,有沒有競爭力不取決於産業和産品的新和舊,而是看是不是真正具有獨特的、不可複製的能力。(本文有刪節)

  -CIS-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