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基金經理真的不如散戶嗎

  • 發佈時間:2014-10-29 01:09:34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興業全球基金 朱周良

  最近一則報道説,有調查顯示,八成散戶覺得基金經理的水準不如自己。且不論調查的樣本是否充分,統計是否科學,類似的觀點的確反映出這樣的現實:當前國內公眾對公募基金的認可度較低。但事實上,中國的基金經理真就那麼差麼?

  要直接比較基金經理和散戶的投資業績,可能並不那麼容易,所以,我們找一個更易追蹤的衡量基準,如大盤指數。先看短期,2013年,上證指數全年下跌6.75%,其他各項大盤指數也盡數收跌;反觀基金,偏股型、混合型基金均實現兩位數的漲幅,超額收益明顯。再看更長一點,根據銀河證券數據,從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間,股票基金有7年跑贏上證指數,混合基金更是8年跑贏大盤。根據證監會今年6月發佈的測算數據,過去9年,全行業偏股型基金平均年化超額收益達到5.87%。

  散戶能否跑贏大盤,並無全面的調查數據可以查證。但從主流的資訊渠道來看,散戶跑輸大盤應是大概率事件。比如,在A股指數接近翻番的2007年,根據中證報的調查,當年跑贏大盤的中小投資者不足一成,虧損的散戶則高達近四成。上證報2010年初對全國2.5萬名投資人進行的調查發現,即便是在大盤漲了80%的2009年,散戶跑贏大盤的也僅有四分之一,更有35%的散戶甚至出現了虧損。

  事實上,儘管在美國等成熟市場有所謂“猩猩定律”之説(即公募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還不如猩猩),但在A股市場,由於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市場的有效性還遠不及美股,且散戶佔比過大,從而不可避免地帶來趨勢交易、追漲殺跌等非理性投資行為的盛行。然而,這也恰恰為優秀基金經理創造了獲取超額收益的沃土。

  既然中國的基金經理整體來看的確具有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為什麼基民卻總在虧錢呢?

  我們不妨看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在2009年初,A股還處在危機後的低谷,此時如果一位投資人試探性地投入1萬元買了某基金,結果後者當年翻番;第二年,嘗到了甜頭的投資人加大籌碼,再追加10萬元,結果2010年該基金虧了10%。兩年下來,基金漲了80%,而這位投資人卻略虧1.82%。但是如果換個方式,這位投資人敢於在2009年的相對低位大膽押注,投入10萬元買基金,在獲得了當年的翻倍收益後,第二年再謹慎地少量追加1萬元投資,結果這一年基金跌了10%,但兩年下來,基金還是漲了80%,而該投資人的收益也達到了71.82%。

  由此可見,很多時候,基民投資基金不能賺錢,可能並不是因為基金的賺錢效應差,而是因為投資人總是喜歡在高位大量買入,在低位則猶豫不決、不敢入場。用行為金融學的理論來解釋,這就是人類在投資中典型的非理性表現之一。退一步説,如果投資人覺得自身在擇時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也仍然有機會通過投資基金賺到錢。秘訣就是,做好功課,選擇那些真正的實力派基金。真的好基金,應該具備凈值不斷創新高的能力,這樣才能確保投資人不管在何時買入,假以時日,都能賺到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