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上市在即 原油期貨開始衝刺

  • 發佈時間:2014-10-27 00:30:51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361°看市

  □本報實習記者 張利靜

  日前,權威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孕胎”多年的原油期貨上市工作開始進入衝刺階段,因年底前面世這一既定目標近期再次被重申。屆時,多年來我國成品油價被“挾持”局面及部分大宗商品被動漲跌或將得以緩解。對於這一“重頭”品種,期貨公司人士稱,準備難度雖然不大,但仍需捋清一些問題。而券商人士對這一品種的場外市場拓展空間也表現出濃厚興趣。

  緩解我國大宗商品被動局面

  聽説這一消息,華東一家期貨公司原油期貨研究員鄭先生半信半疑中流露出難掩的喜悅。他告訴記者,自己從事原油期貨的研究已經五年了,五年前市場就對這一品種的推出抱以很大希望,然而一再擱淺,自己也一度轉向煤焦鋼産業鏈研究以維持生存。“但是之前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準備,幾年來也一直沒有放棄,始終希望這些研究實踐不會浪費,期待學以致用的機會。”

  就在我國原油期貨擱置的這幾年中,國內成品油價被動跟隨國際油價的局面給我國消費者帶來了不少困擾。

  “過去5年時間內,要麼就是國內供需偏緊而國際油價走低,國內成品油下調之後,致使企業囤貨惜售並造成油荒;要麼就是國內供需偏弱而國際油價偏緊,致使國內消費者被動接受高價。”華泰長城期貨能源化工行業高級研究員劉建説。

  據了解,國內成品油以Brent、Dubai和Cinta三地油價加權均價的10日平滑作為國內定價依據。然而,這一價格與國內實際供需並不相符:國內是柴油消費大國,傳統淡旺季與國際市場並不一致,國內一般高峰出現于3—4月和9—10月的兩個農用旺季,而國際市場則一般在7—9月的夏季出行高峰和冬季11—1月的取暖旺季。

  近期國內供需與國際油價脫節就是上述價格邏輯下的典型現象:“十一”之後的第二周,雖然國際油價持續回落,但國內柴油零售價格還略有上調。“這表明目前的國際油價實際無法反映國內供需情況,然而國內原油價格完全錨定國際油價,成品油定價亦完全依賴於國際油價,這造成了價格與供需之間的脫節,無法起到指導生産、引導資源配置的作用。”劉建表示。

  另一方面,原油期貨作為大宗商品的龍頭品種,影響的不僅僅是成品油價,近期其“隔油打油”對棕櫚油價格的帶動動作,再一次印證了其大宗商品市場定價坐標的地位。

  “原油是主要商品中重要的燃料成本,並直接關係到油脂、化工、煤炭等行業,因而其價格變動對整體商品影響巨大。此外,原油還直接關係到CPI和通脹,以及外貿收支、居民可支配收入,對國民經濟以及貨幣政策影響巨大,也同樣會影響到其他品種。”劉建説,原油期貨價格變動對其他品種有較強的風向標作用,且對資金也是重要指引。“原油期貨上市後同樣也將起到這一作用,成為其他所有大宗商品的指引,其價格走勢將一定程度影響整體商品走勢,並直接影響化工、油脂和煤炭板塊的走勢。”

  原油期貨的推出,是多種能化品種推出的重要條件,這對完善我國能化鏈條的期貨品種意義重大。業內人稱,未來可能會進一步推出保稅燃料油、汽柴煤油、LPN、天然氣等期貨品種,亦有可能推出包括合成膠和乙烯在內的其他化工品。“這些將共同完善國內金融和能源市場,為國內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完善提供支援,併為企業風險管理提供工具。”

  國際化品種需厘清三問題

  在亞洲市場上,原油期貨並不是個新鮮品種。而無論是日本、南韓、印度還是俄羅斯的原油期貨交易,活躍度均很弱,而新加坡2002年推出的Dubai原油期貨目前已經退市,亞洲現有的原油期貨以不活躍宣告話語權爭奪的失敗。

  與上述市場不同,劉建認為,無論是資金還是供需層面,國內原油期貨市場未來存在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主要基於中國是擁有40多個期貨品種的全球第二大衍生品市場和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費國,亞洲其他市場原油期貨與中國市場不可同日而語。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人士稱,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俄羅斯謀求盧布國際化的過程中,力圖在亞太區域建立起以俄為主導的國際能源市場,目前的俄羅斯混合原油ESPO已經初具規模,俄在年初與伊朗的相關石油協議,一定程度上也是希望擴大在亞太的能源市場控制力。而這期間我國原油市場與俄羅斯形成了亦敵亦友的關係:一方面俄羅斯不會放棄其原有計劃,另一方面在歐美原油需求回落、亞太需求上升的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是大勢所趨。“其間對中國原油期貨上市有利的是,今年以來受到歐美的大力制裁,俄羅斯議價能力大幅削弱,因而可能會在中短期協議中接受人民幣結算。當務之急是加快推進原油期貨上市進程。”

  同樣令業內人擔憂的是,原油期貨上市之後,會否跟隨WTI和Brent而失去定價意義。

  劉建認為,國內原油期貨為中東含硫中質原油,與WTI和Brent品級並不一致,且定位為成為亞太地區的定價基準,幾乎可以肯定,我國原油期貨對兩地油價影響並不大;但國內原油期貨上市後將改變目前Brent一家獨大的局面,改變目前亞太地區只能被動接受中東原油定價和“亞洲溢價”的窘局,對Brent亦將形成較強影響力。“預計在上市初期,因為現貨配套並未完全跟進,且國內市場尚在成熟之中,國內市場與歐洲市場走勢會相對一致,但經過一段時間運作並成熟之後,預計國內市場與歐洲市場將逐步脫鉤,兩地市場將各自形成獨立價格,相應的價差等衍生品會逐步建立,並進一步形成兩地價格之間的傳導。”

  針對原油期貨的國際化定位,有業內人提出,而我國原油現貨市場還沒有實現市場化,這一方面造成國際投資者參與會有疑慮,另一方面美元結算也可能存在一下現實障礙。

  此條件下,原油期貨投資者包括境內投資者與境外投資者,情況與以往不同,中糧期貨研究院副總監柳瑾解釋,其中需要捋清楚三個問題:一是結算貨幣問題,涉及到結算幣種、外匯進出限制、匯率等問題;二是目前國內僅有25家公司具有進口原油使用權,非名單內企業參與交割的途徑是否順暢;三是境外金融機構和原油企業進入中國原油期貨市場的準入規則如何制定。

  劉建認為,從原油期貨交易制度草案來看,對境內投資者幾無限制,境外投資者參與渠道亦較為眾多。目前看,除了“三桶油”外,地方煉廠、成品油批零商、運輸等企業亦將成為交易主體。“國內原油期貨設計為每手100桶,單手保證金將在4000元左右,個人投資者預計交易興趣較大。銀行參與商品期貨的相關法規尚未出臺,預計短期參與難度較大。”

  券商青睞原油場外業務

  原油期貨多年來懸而未決,據了解,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石油産業鏈市場化程度較低,另一方面牽涉人民幣國際化、金融改革等多方面,意義重大。

  而多位期貨公司人士稱,就品種的基礎準備工作而言,並不是特別複雜和困難。寶城期貨程小勇表示,從原油期貨的特點來看,期貨公司在原油期貨的各個業務環節中,主要是提供經紀服務、貨幣質押服務等,不實質上提供外匯兌換等業務,對於期貨公司而言難度相對較小,難點在於服務海外客戶、交易和交割系統及相關人才籌備等方面,實際上公司準備過程和股指期貨差不多。

  另一家期貨公司化工研究員情況與上述鄭先生類似,他表示,自己對原油期貨已經準備多年,並持續發表了多篇相關研究文章,公司在內部部門及其他工作流程上也早有所籌備,一旦原油期貨啟動上市程式,公司很快就能跟上節奏和進入狀態。(下轉A06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