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更名行情難掩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壓力

  • 發佈時間:2014-09-19 00:31:07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王小偉

  德棉股份9月18日公告擬將股票名稱改為“凱瑞德”,成為今年以來加入“換馬甲”大軍的又一成員。根據同花順iFind統計,今年以來兩市共有153家上市公司股票發生了更名。剔除恢復上市和部分業績發生變化的ST股股票名稱發生變化之外,兩市股票名稱發生變更的公司家數已經接近70隻。

  整體來看,今年以來發生更名的公司多以傳統産業為主,資産重組導致主業變更、突出主營特色、寄望業務多元化是公司股票更名的三大主流原因,也有一些公司試圖借更名“洗心革面”或者借機炒作。

  市場人士指出,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壓力成為公司名稱變更的核心動力,但公司主營業務是否發生實質性改善,才是投資者是否參與投資的唯一標準。

  更名案例爆棚

  2014年以來,不少全新的股票名稱華麗登場,有投資者用起名“語不驚人死不休”來形容部分改名。“洲際油氣,我當時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直覺是A股什麼時候新上市了一隻如此大氣磅薄的能源類股票,如此具有國際視野和洋味,我差點看成了‘洲際導彈’。再查閱公司資料一看,原來就是此前的正和股份。”

  正和股份本是一家主營房地産開發的海南公司,後來通過收購馬騰公司等海外油氣資産逐步轉型為油氣開發類企業。公司高管曾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石油勘探開發業務將成為公司的重點發展方向。公司8月20日晚間發佈公告稱,鋻於公司全稱已變更為洲際油氣股份有限公司,經上交所同意,公司證券簡稱自2014年8月28日變更為洲際油氣,證券代碼則保持不變。

  正和股份是業務變更從而導致公司股票名稱跟隨變更的典型案例。有券商人士分析説,整體來看,目前兩市上市公司發生股票變更的大概包括三種情形。一是資産重組導致主業變更,股票名稱自然而然也需要變化,比如正和股份變更為洲際油氣;二是公司主營業務並未變更,但公司為了更加突出主營業務或者是産品品牌而進行更名,比如蘇寧電器更名為蘇寧雲商;三是公司實際主營業務尚未變更,卻“先聲奪人”改頭換面,比如魯豐股份更名為魯豐環保

  還有一些公司並沒有發生主營業務的重大變更,但是出於“滌清污點”和“洗心革面”的考慮,也加入了更名的行列。比如,頂著“欺詐上市第一案”多年帽子的綠大地(後來由於連續虧損而變更為*ST大地)在今年8月11日正式更名“雲投生態”,頗具涅槃重生的意味。公司表示,鋻於公司發展的需要,為使公司名稱和證券簡稱更能體現公司的戰略和發展規劃,在品牌塑造、市場拓展等方面發揮更大的效用,故決定對公司名稱及證券簡稱進行變更。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中不乏一些慣於更名的“常客”。據不完全統計,自上市以來,浪莎股份西部資源深信泰豐同力水泥、正和股份等公司更名次數均在五次以上。而以董事長“咆哮體”公告聞名的創興資源不僅更名多達6次,而且幾乎囊括了A股各個階段的熱門行業:公司上市之初原名廈門大洋,後在2001年更名創興科技,2007年後更名創興置業,2011年再次改用現在的名字創興資源,從科技到房地産再到礦産,步步為營。

  更名行情持續

  “此前,*ST類個股‘摘帽脫星’之際通常會上演一輪行情,但今年以來,隨著更名公司的增多,幾乎每一家公司更名前後都會遭遇資金的‘圍攻’。”有市場人士指出,上漲成為今年以來持續上演的“更名行情”的一大關鍵詞。

  為了籌劃公司轉型,德棉股份9月18日公告擬將公司名稱由山東德棉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凱瑞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也將變更為凱瑞德。公司股價開盤衝高漲停,隨後高位震蕩。

  湘鄂情也因為更名和業務變更帶來一波淩厲拉升。在嘗試了環保、傳媒、地産等眾多行業之後,主營餐飲業務的湘鄂情徹底甩脫了餐飲的名頭,轉而觸“網”駕“雲”,于8月25日正式易名為“中科雲網”,隨後公司股價不斷上揚,不僅兩月來漲幅翻倍,而且于9月18日創出歷史新高。

  銀基發展更是“更名行情”的典型代表。公司今年1月14日正式更名為烯碳新材,主營業務也由最初的房地産開發拓展至烯碳新材料的銷售和新技術的開發。新能源、新材料係國家戰略新興産業,尤其是石墨烯概念“黃袍加身”,公司成為今年的超級“白馬”,股價從更名之際的3.1元附近一路高歌,已經翻了2倍,成為所有更名公司中漲幅最大的股票。關於烯碳新材石墨烯産業的發展佈局,銀基烯碳新材集團聯合總裁范定侒日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公司今後並非只是單純進行石墨烯的技術研發,而是以投資的方式介入石墨烯産業,做成石墨烯産業的三大平臺,包括投資平臺、上市平臺和服務平臺。

  有市場人士指出,目前兩市上市公司更名的集體特徵非常明顯——向“高大上”的時髦行業和名稱“貼金”。比如中航投資更名為中航資本、魯豐股份更名為魯豐環保、星輝車模更名為互動娛樂、湘鄂情更名為中科雲網等,這其中明顯的作用之一便是迎合熱點借題炒作,這也是誘發資金競逐改名股的重要原因之一。

  警惕“有名無實”

  中國證券報記者分析發現,諸多處於傳統製造業或者服務業的公司之所以更名,背後隱藏著傳統産業遭遇發展天花板的事實,反映出不少傳統行業面臨著産業轉型和升級的壓力。

  以湘鄂情為例,由於高端餐飲遭遇“黑天鵝”,湘鄂情成為不斷探索進入新興産業的代表,而股票名稱作為“門臉”,自然也會“隨風而變”。

  除了背後隱現的轉型升級的挑戰,多數傳統産業公司因主營業務受限,股票難以受到資金關注,更名則是快速吸引投資者眼球的“殺手锏”。

  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的更名手續比較簡單,這也是上市公司的權利。當下,監管層對上市公司更名尚無明確限制,只要經上市公司董事會等法定程式,到工商局變更登記即可。而到工商局更名成本很低,但更名後的收益卻可能極高。

  宋清輝分析説,上市公司之所以更名,一是重組成功、大股東易主引發主營變化,該類更名不足為奇。但部分公司更名是為了宣傳和迎合市場炒作,對於該類上市公司,投資者應高度警惕。“後者更名意在炒作和渲染,意圖吸引投資者的眼球,迎合市場的獵奇心理,並借勢拉升二級市場股價,為公司股東高位套現提供方便。投資者應高度警惕上市公司更名動機,若動機不純,有可能導致投資者利益受損。”

  二級市場也確實出現了“更名行情”所伴生的高位套現風險,包括正和股份、湘鄂情等公司在內,不少公司更名前後,都出現了重要股東的減持行為。

  正是基於此,有些公司更名也受到了監管層的關注。有投資者向中國證券報記者介紹説,“遠東電纜”的改名就有些無厘頭,作為一家主營90%以上都是電纜的公司,改名“智慧能源”的理由和依據不太充分。因此,這次更名便引起了交易所的關注,公司也因此領到了監管問詢函。

  “雖然部分個股暫未出現減持跡象,但是不排除今後的相關運作正在逐步醞釀之中。”宋清輝表示,關於上市公司更名,目前還沒有看到監管層設置門檻的計劃,估計今後監管層會起草相關制度,或許會把這塊納入到監管之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