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牛市初期的整固形態

  • 發佈時間:2014-08-23 00:30:35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金學偉

  “這是一個不正常的市場,在這種市場裏形成的一些思維方式也是荒謬的。”這是我26年前從一本台灣財經雜誌上讀到的。那是台北股市正炒得熱火朝天,各種炒股經、培訓班充斥于市,一位美國證券顧問如是説。

  2014年是滬深股市一個重大的分水嶺。經過長達7年調整,付出慘重代價後,我們基本化解了由股改、高擴容帶來的強大衝擊波,建立起了一個事實上的大規模、全流通、股權結構相對穩定的市場,完成了一次鳳凰涅槃,一次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站在這樣一個起點上,我們有必要對過去20多年形成的思維定勢做一些梳理和反思,看看有哪些是在不正常市場中形成的、荒謬的、需要拋棄的,哪些是可以繼承,需要改進,哪些是要重新學習的。套用一個篇名《改造我們的學習》,改造我們的思維。

  首先需要改造的或許是我們的牛市觀。這是我近年講得比較多的一個話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這一觀點:指數漲勢驚人、攻勢淩厲的牛市已一去不復返。

  反覆提出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它會使我們更加理性客觀地面對現實。如果你還抱著以前的牛市觀,並以那樣的牛市標準來衡量、判斷市場,並決定做與不做,那你應趁早卷鋪蓋走路,免得浪費青春或浪費晚霞,因為那樣的牛市再也不會來了。反過來,哪怕你認為這是一波牛市,你也不能指望指數能漲多少,尤其是短期內能漲多少。因為在一個正常市場裏,別説一個月漲30%、50%,就是一年漲30%、50%都是非常罕見的——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道瓊斯指數年漲幅超過30%的只有4次,最大一年是44%(1954年)。月漲幅超過10%的也只有4次,最大1次是1987年1月的13.8%。相反,月跌幅超過10%的更多一些。以此來看近期大盤走勢,我們就比較好理解了,畢竟從7月21日的2054點到8月19日的2245點,短短20天,上證指數已漲了9.3%。有氣無力、慢慢悠悠、搖搖晃晃,説不定哪天就來一次急跌,這是新牛市的新常態。

  産生這種常態的原因很簡單:規模、供求、成本、預期。當市場的體量大到需天量資金才能把它彈射上去的時候,大市的上漲需要靠3個因素共同起作用:相對均衡的供求關係、較為良好的預期、市場平均成本的逐步抬高。任何一環不到就無法進一步上升。

  比如,當均線的離散度太大,尤其是瀑佈線的離散度太大時,大盤的上升就會非常吃力,因為平均成本沒有參與到抬升大盤的行列中。

  近兩周有4次比較大的殺跌都和輿論改變預期有關。一次是傳播狄馬科預言大盤見頂,要跌10%;一次是“偽造”國泰君安的看空報告;還有兩次分別和央行公佈貨幣數據、匯豐發佈PMI數據有關。製造或利用可改變預期的輿論來做空,在今後的市場中會經常發生,因為現在的市場,離開預期的支援,同樣無法維持升勢。

  其次需要改造的還有我們的大市觀。選時與選股是股票投資的兩大主題。過去滬深股市的個股相關係數常年保持在95%左右,也就是有95%左右的股票漲跌和大盤相關。在那種狀態下,選時是投資的第一要務,對大盤走勢的把握壓倒一切。用我的話説: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沒有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找到會漲的股票的能力,只能以選時為第一要務,看著大盤做個股。

  但從2010年以來,這一局面已徹底改變。現在,不管什麼情況下,都會有相當數量的牛股;不管大盤趨勢如何,都有一批股票不管不顧地走自己的上升通道。個股與大盤的相關性已降到50%左右,大盤波動對股票投資的意義已經不大。選股佔壓倒優勢,成為投資成敗的第一要務。所謂大盤,在大多數情況下,其實就是“被十幾隻大盤股玩得死去活來的那個盤子”。繼續看大盤臉色辦事,實際上就是以十幾隻大盤股的表現來取代近3000家股票分析,讓十幾隻大盤股來決定自己的進退和命運。

  這種變化對投資者來説,其實是一個福音。它意味著我們再不需要靠天吃飯,只要憑自己的一雙眼睛、一個大腦,找到值得投入的股票。因此,這兩年不管大盤如何波動,我們的股票投資賬戶基本上都保持著滿倉狀態,唯有在重大頭部時會減掉20%至30%,而投資的績效卻非常理想,尤其是2013年上證指數從2444點下跌之後,好到讓人喜出望外。

  現在,我們的基本方略是:把70%以上的注意力放在個股上,剩下的放在大盤重大頂部和底部判斷上,其餘時間基本不管大盤走勢。這也是股市的一種新常態。對這種新常態,我們從2010年起大體經歷了幾個階段。開始是錯愕:這幫傢夥膽子真大,竟敢在這樣的大市背景下惡炒。然後是去理解它,了解它為什麼會産生,是否會成為一種常態,理性地接受它、認可它。再後來是小規模地嘗試,摸索在非牛市背景下選股並構建投資組合的基本要義。直到近兩年才完全定型,成為我們基本的投資方略。在以後的文章中,我會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在新的市場背景下,需要改造或重新學習的不僅僅是思維,還包括許多方法。本期暫且打住,説一下大盤。從上證指數見到2200點後,地産、金融這兩大板塊中的拋售一直非常洶湧,並經歷了一個從被動性賣出到主動性賣出的演變,成為阻礙大盤進一步上升和下挫的主要動力。但無論是上證指數還是金融、地産這兩個指數,目前其實都已處在第一階段上升完成後的整固期。其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從180天到720天均線都已踩在腳下,形成了“長期均線打底”態勢。這種打底形態很少見,但只要出現,一定是牛市初期的整固形態。

  (作者繫上海金耕資訊運營總監)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