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防災減災“最後一公里”
- 發佈時間:2016-05-17 06:31:56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公眾的參與意識和應急能力得到提高後,即便災情來臨,群眾也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數,更好地保護好人身安全
今年的5月12日,是我國第八個“防災減災日”。看似遙遠的自然災害,其實離人們的日常生活並不遠。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速,城市人口更加密集,災害風險和隱患也不斷加劇,範圍不斷擴大。
近年來,國內一些城市相繼發生城市內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地出現“城市看海”,部分城市甚至“逢雨必澇、逢澇必癱”。最近我國多地遭遇惡劣天氣,江南、華南、西南部分地區連續遭受強降雨襲擊,持續降雨導致多地出現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産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因此,增強防災預警能力,提高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就成為構建社會公共安全體系的重要內容,是關係你我他的民生大事。
當前,我國災害預警系統建設仍然處於起步階段,災害監測預警、工程防禦、資訊化建設、物資儲備、應急裝備等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不同程度存在短板。尤其在社區這一防災減災的終端環節,資訊規範性、災害資訊員和傳輸設備方面都與災害預警的迫切需求有著顯著差距,嚴重制約了防災減災能力的提升。如何準確、快速、全面地發佈預警資訊,動態溝通和快速上報災害風險,讓政府、企業、公眾針對預警資訊及時調整行為應對災害,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影響防災減災“最後一公里”通暢的突出障礙。
從提高群眾防災減災的資訊素養來説,“防災減災日”不應該簡單視為一個普通的宣傳日,還應該賦予其實實在在的行動。過去,我國開展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大多停留在枯燥的理論灌輸和空洞的形式上,反而容易讓人們感覺陌生。如今,有關部門已經有意識地建立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的長效機制,變被動宣傳為主動引導,從枯燥的宣講轉變為形式多樣的教育實踐。比如,用廣播體操的方式教孩子們掌握遇到災情時的正確逃生方法;邀請專業的醫療人員進行應急救護講座,傳授應急救護知識和現場救護技能;以城鄉社區、學校、機關、廠礦企業等為平臺組織開展人員疏散和搜救、資訊共用等預案演練活動。當公眾的參與意識和應急能力得到提高後,即便災情來臨,群眾也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數,更好地保護好人身安全。
客觀準確傳遞災情資訊同樣重要。一些網上傳遞的失實災情資訊,可能會引發社會恐慌。及時、權威的災情資訊披露機制,是應急處置突發事件中消除民眾恐慌的“定心丸”。這就需要各部門增強科技支撐水準,加強會商研判,隨時掌握災情發生、發展趨勢,及時有效發佈預警資訊。要讓防災減災資訊成為人們的行動指南,增強廣大民眾識險避險、自救互救和應對危機的能力,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科學化和法制化水準。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